穆斯林大學生在學習和信仰之間的矛盾,似乎成了一個棘手問題,和燙手山芋。可是現實擺正眼前,面對問題,迂回未必湊效,還需正面迎擊!
現在的穆斯林大學生都是 通過應試,從官方學校考取中國的各大學。這些學生,獲得正規教育,學習和生活都是穩定和固定的,他們在大學的學習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側重與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校內的活動,很少涉及思想層面的東西。這也無可厚非,因為那樣的學習環境根本沒有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自由交流思想——具有信仰內涵和精神價值的思想——的平臺和空間,再者這個“正式群體”的學習目的很明確:好好學習,畢業之后找一個好工作,用實際行動和青春的代價去實現古人的訓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了這個簡單得有些蒼白的目的,這些穆斯林學子和其他的學生一樣刻苦學習,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象牙塔的斑駁影子中。經濟和思想的壓力,導致很多在家里有一定信仰基礎的學生到了大學,為了早日實現“燦爛輝煌的前途”他們只能暫時把信仰束之高閣,或者僅僅保持一個穆斯林的身份,這個身份自然在進食堂的時候才會準確無誤的體現出來。他們為了學習放棄了拜功,而穆圣對拜功的囑托是:“拜功是信仰者和不信仰者之間的分水嶺”。為了學習同樣可以放棄齋戒,可齋戒是信仰者必須踐行的真主的命令。為了追求一種技能知識,一種物質層面的東西,就可以完完全全,甚至理所當然的放棄體現信仰價值的功修和行為,這樣的信仰其質量是值得考量的。上大學和堅守信仰之間是否真正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個群體中,能夠保持一種穆斯林的身份,注意飲食的清真,聚禮日能夠到清真寺做禮拜,對自己穆斯林的身份能 夠以一種不卑不亢的姿態表現著,這樣的學生為數不多。更多的學生表現出來的情況是:雖然來自穆斯林家庭有的甚至家庭的教門操守很好。上了大學,卻把信仰或者是穆斯林的身份遺留在家里。進入了大學,自己成了離弦之箭,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信仰是一種束縛或者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甚至于是一種傳統和迷信。我在北外的時候,就遇到一名大學生,我們同在阿語系學習,看到我戴蓋頭,他自我介紹的時候作了鄭重聲明:“我不是穆斯林,我只是一個回族,我不會信仰伊斯蘭的。”我當時心里很平靜,最起碼應該尊重別人的思想和選擇。何況真主在《古蘭經》的啟示中已經明言道:“宗教絕無強迫,因為正邪確已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樣的群體中也會出現為數不多的個例。在北京二外時,認識了青海阿訇金鏢的外甥,他就是一名把信仰帶進大學的年輕人。大學的四年,他一直堅持在集體宿舍中完成著拜功,并把信仰融入在生活中,用伊斯蘭的美德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正是這種正派的形象和美好的品質,讓他獲得了其他同學的尊重和對伊斯蘭的好感,甚至有人因此愛上了伊斯蘭。通過個例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深層次的本質: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信仰輸送能夠培養一個年輕人對伊斯蘭的熱愛和對信仰的堅持,無論身處何方都能夠身體力行的堅守信仰。很多人離開一個特有的環境就會放棄信仰,與從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穆斯林大學生是未來伊斯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我們必須通過家庭,專門為穆斯林大學生設立的機構和穆斯林社會多層面、多方為的給予信仰和精神的關懷,讓他們在上大學和堅守信仰之間達到一種中和。在學習中信仰,在信仰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