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為近代以來知識分子間接參與政治提供新途徑
在中國傳統社會里知識分子被稱為“儒生”或“士”,士的本份就是入仕為官,而且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就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他們的最高理想。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與人格理想與儒家傳統和封建官僚體制相依存,自隋唐以來科舉制度成為他們實現人生價值和政治理想的重要橋梁與紐帶。但是隨著科舉制在清政府的“新政”措施中被廢除,依附在此制度下的傳統知識分子向上求仕的道路被阻斷,知識分子直接參與政治的途徑被嚴重削弱。但是,新的時代也給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間接參與政治的新途徑,那就是通過報刊輿論發表政治主張,參與國家政治。
對于報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近代著名報界領袖梁啟超先生在《時務報》創刊號上就撰文指出,“覘國之強弱,則于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①,報刊在“通上下”、“開民智”中的巨大作用被知識分子所共識。知識分子正是通過報刊這種方式實現了對政治的間接參與。自19世紀70年代中國有了自己創辦的報紙以來,各類報刊紛紛涌現,對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民國回族知識群體的崛起與回族報刊的興辦
回族社團的興起是民國時期回族知識群體崛起并將回族與時代緊密聯系起來的重要方式。社團是以社會認同為基礎而形成的團體,它突破家族、血緣、地域界限而以同一志向為號召。因此在組織與發起民眾方面發揮重要功用,晚近以來社團的興起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識。1906年,童琮在江蘇成立了“東亞清真教育總會”,目標在于“集合教門之精粹立一教育之標準,勸各處同教設立分會則而效之,務使教門聚落之區皆有學堂。凡教中子弟俱入學受業。”繼此之后,各地相繼成立了數十個回族文化團體,1907年,來自國內的三十六位回族學生在日本創立了“留東清真教育會”。1911年,歸國留學生和國內的一些回族知識分子,在北京成立了“中國回教俱進會”,并在各地相繼成立分會。此外還有天津楊仲明創立了“清真教育會”;1917年,京師公立第一兩等小學學生又創立了“清真學社”;1925年在上海出現了“中國回教學會”;1928年北京各大學回族學生創立了“伊斯蘭學友會”和“追求學會”;西安成立“西北回教文化促進會”,南京成立“中國回民教育促進委員會”,青海成立“回教教育研究會”等。②回族團體的紛紛成立也代表了民國初期一大批回族知識群體的崛起,正是在全國各地的回族有識之士的匯聚與努力之下,在全國新文化運動大潮的影響下,以創社團、辦刊物、興教育為核心內容的回族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以報刊啟發民智是回族民族覺醒與文化自覺的重要表現。回族社團的興起是回族知識分子群體崛起的重要平臺。而興辦回族刊物則成為知識群體表達民族意識體現回族文化自覺的重要方式。1908年,“留東清真教育會”創辦第一份回族報刊《醒回篇》問世,從而掀開了回族民國時期創辦報刊的熱潮,到解放前回族報刊不下百余種之多,數量也相當可觀。其中《月華》雜志輻射面最寬,內容最豐富,影響最大,也是發行時間最長的刊物。還有在上海創辦的被譽為“最嚴肅最充實”的《中國回教學會月刊》,1927年在天津創辦的《伊光月報》、1929年在昆明創辦的《清真鐸報》以及30年代相繼創辦的《突崛》(南京)、《回教文化》(武漢)、《綠旗》(上海)、《回民言論》(重慶)等。這些報刊圍繞的中心主題在《月華》雜志的辦刊宗旨中可以集中體現出來:發揚回教適合現代潮流之精義;介紹世界各地穆民之消息;增進中國回民之知識地位;解釋回教新舊派之誤會;發達中國回民之國家觀念;提倡中國回民之教育及生計。這是民國時期回族社會開始沖破環境閉塞、自我閉鎖,在社會大變革時代尋找自我并通過實踐展示自我的開始。新崛起的回族知識群體專注于以團體團結民族、以刊物喚醒民族、以教育解救民族,將回族生存與發展目標定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讓回族重新回到社會,以一合格國民參與政治,維護國家;以一合格教民發揚回族文化,使回族以一有智慧、有團結、有地位的民族而立于國內。
高度國家認同思想與民權意識上升是回族現代意識啟蒙的核心
近代以來知識分子通過媒介形式找到了與政治的結合點。報刊同樣也是回族知識分子表達國家觀念和民權時代追求政治權利的重要平臺,而國家觀念與民權意識正是現代化意識的核心。
高度國家認同思想表達。提升回族的國家觀念是民國回族刊物的重要目標。在回族報刊中有大量的文章表達出回族與國家“休戚相關”“互為維系”的關系。如馬立身的《愛國與愛教》③一文中明確指出“國家藉人民以成立,人民賴國家以保存,休戚相關,互為維系,是故國興民之榮,國亡民之辱也。吾教之人,大都皆懷爭教不爭國之觀念,以為吾乃西域回教徒,僅當愛護吾之宗教而已,彼外教之中國,與吾人何干。嗚呼,愚昧之極矣,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回族知識分子從現代民本國家存在的方式、回族發展的道路以及宗教認識三個角度上認清了國家與回族發展的關系問題,將回族作為一國之民來認同國家,以一合格教民來熱愛國家。這種意識已經表明近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民族國家意識普遍興起,在此之下,強調國家的主權意識,強調國民的民權意識,對“國之本在民”和“民賴國以生存”的關系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
回族政治意識表達。在民國初期回族知識群體在充分認識到國家與回族的關系,充分表達了回族高度的國家認同觀念的同時,回族報刊中也充分表達出回族在民本國家下要以一合格國民爭取民族權利與政治地位的政治意識。丁正熙在《我們青年今后怎樣努力回教文化》中提到,“我們看清現代是民權時代,既是國家的民眾,就應該覺悟,也應當參與政治,應當使回民知識隨時代進步。”④文中作者已經意識到進入民國時代,回族要以一合格國民的身份全面地參與政治,否則就是落伍,否則就是不愛國,這種意識已具有了相當的高度。這種意識也是回族在民國時期民族意識中具有進步意義的重要體現。
民國時期回族刊物的興起以及回族現代意識發展的時代意義
報刊是近代民主制度發展的產物,具有非常積極的進步意義,報刊與政治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政治中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回族知識分子能夠以報刊這種新形式積極表達民族意識是近代以來回族積極追隨時代、積極尋求進步的重要標志。
回族知識群體表達的國家認同思想以及“國家意識”的興起是近代以來民族國家形成,近代意義上的“國家民族觀念”深入人心的結果。民國時期回族與國家的關系突破了清時期岐視與壓迫的壁壘,回族作為整個國家的一分子,在應對近代以來的國際關系中與國家達成了根本要求與利益關系上的一致性,回族的國家意識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回族知識群體的“國家意識”是近代以來回族民族意識發展的新內涵。這一意識下回族與國家的關系及其在國家中的地位明確下來,回族是中國之民族,回民是中國之國民,愛國既是愛教,國興才會教榮。在這一認識前提之下,回族的愛國與愛教協調統一起來,突破了明至清前期回族與國家(朝廷)關系的框架,為回族在新的國家形式下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理空間。
回族報刊中所表達的回族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近代政黨政治發展、民權時代到來的必然要求,回族由于本民族自身發展的曲折性,在民國初年的政治意識表達中突出體現在爭取回族對國家的積極認同和對回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平等權利方面。但這種政治意識的表達又不單純以求政治權利為唯一目標,而是將回民以一合格國家公民的身份全方位加以提升,政治提升是其中一個方面。回族知識分子將回族時局與現狀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去認識:要以新式的民族教育提高回族的知識素質與宗教素質,以改變回族生計單一、宗教衰敗的經濟與社會面貌;以創社團辦刊物啟迪回族的民族意識尤其是國家觀念與政治意識,以改善回族的政治地位增加回族的政治影響力。這些意識已經是新時代發展條件下的反應,已面向了近代化,其內容已經在新式的方式與形式下展開,因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進步意義。(作者單位:寧夏大學人文學院;本文系寧夏大學社會科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月華》雜志中回族知識分子近代民族意識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NDSK09-14)
注釋
①梁啟超:“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中國新聞社會史文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②楊志娟:“近代回族知識分子的歷史選擇”,《貴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③余振貴,楊懷中主編:《中國伊斯蘭歷史報刊集萃第二輯月華》(第一、二卷),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8頁。
④余振貴,楊懷中主編:《中國伊斯蘭歷史報刊集萃第二輯月華》(第四卷),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3頁。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