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山區,是黃土丘陵區的西吉、海原、同心、彭陽、涇源、隆德等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
這里常年干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以上。由于山大溝深、氣候干旱、自然條件惡劣,1972年,“西海固”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
西海固曾是中原文明最為硬實的穴位之一。它支撐著一代代戍邊將士,在此迎擊游牧文明的鐵馬兵戈。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戰爭與和平”,成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繞不過去的輪回。在這片“約束之地”,張承志完成他的《心靈史》。但西海固的子民卻再難在這貧瘠和荒涼的土地上續寫祖先譜就的“生存史”。
氣候干旱、自然條件惡劣是西海固許多地方的現狀。對旱塬之上這片貧瘠的土地,作家張承志曾這樣描述:這片土地是沙溝連綿的不盡山巒,山上不長樹,連草都不長;這里所謂的生活,就是生出來,活下去。
然而,就在這片干旱貧瘠的土地上,人們世世代代在這里堅強地生活著,只是“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一直是西海固的基本現狀。發展基礎薄弱,生存條件艱苦,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長時間來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寧夏自治區發改委的統計資料顯示,“西海固”地區目前還有超過105萬人的扶貧對象,占寧夏總人口的1/6,其中35萬人處于極度貧困狀態;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等情況異常突出。正是如此,西海固有“貧瘠甲天下”之說。
事實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氣候條件、薄弱的經濟基礎,中南部山區一直是寧夏扶貧解困的重點和難點地區;而將移民搬遷看做是解決“西海固”地區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則直接源于多年以來自治區努力推進生態移民搬遷的實踐。
2011年初,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實施35萬生態移民工程,投資105億元,用5年時間將近35萬生活在不適宜居住、不適宜發展環境里的貧困群眾搬遷出來,再用5年時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統計資料顯示,在這輪移民潮中,共有684個行政村、1655個自然村將因為生態搬遷而消逝。
當一批批生態移民遠離故土奔赴新的家園和生活時,誰會記得,是西海固遺棄了他們,還是他們遺棄了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