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陽渠田間配套及總干渠泄水工程通過法人驗收。至此,南陽渠所有單項工程項目法人驗收全部完成。南陽渠源自太子山麓的牙塘河水,穿山越嶺流到干旱缺水的東鄉族自治縣,澆灌干渴的農田,滋潤荒蕪的土地。東鄉縣及和政縣、臨夏縣受益區新增灌溉面積8.23萬畝。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還向東鄉境內輸送著生活用水,有效緩解了13.35萬人口、26萬頭(只)大小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
臨夏州最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項目
東鄉是一個干旱貧困縣。這里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高達1400毫米,是降雨量的近5倍。“窮山溝溝里轉一圈,吃飯容易喝水難;嗓子冒煙眼淚干,活人的破煩(意為苦惱)。”一首地道的“花兒”,道出了缺水的辛酸。
199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云來到東鄉視察工作,目睹東鄉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站在高山之巔的鎖南壩,俯視著四周的童山禿嶺,他動情地說:“修建南陽渠水利工程十分必要,是解決東鄉人民生存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
當年年底,經過省、州、縣緊鑼密鼓的前期準備工作,南陽渠工程立項建設報告上報到國務院。1993年8月,國家計委和水利部批準立項建設南陽渠工程,項目總投資2.06億元。1995年11月18日,作為省委、省政府興辦的十二件實事之一,南陽渠工程在水源地和政縣牙塘河畔舉行開工典禮。1997年6月,因資金缺口大,工程被迫停工緩建。
后經重新論證,國家計委批復南陽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核定概算總投資5.56億元,確定工程主要內容由牙塘水庫樞紐、總干渠、干渠、支渠和田間配套設施組成。國家、省、州同步動作,資金和技術支持力度加大,南陽渠工程建設翻開新的一頁。
2004年7月,由省水利廳組織實施的牙塘水庫樞紐和總干渠工程如期完工,建成總庫容1920萬立方米的牙塘水庫水源工程,56.78公里總干渠全線通水。
2005年4月,由臨夏州南陽渠工程管理局負責建設的干、支渠工程建成竣工,修建干渠4條40公里,支渠14條159公里。
隨后,田間配套工程全面開工建設,新建斗渠217條347公里,農渠289條114.5公里,總干渠溝道泄水防護工程6.36公里,同時修建小型提灌7座、蓄水池46座。
南陽渠工程實際完成投資5.91億元,不僅成為臨夏州最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項目,而且還實現了小斷面長距離隧洞亞洲第一、3.8米泄洪輸水大直徑錐形閥國內領先等10多項技術創新。
既保障農田灌溉又供給人畜飲水
南陽渠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2.2萬畝,在總干渠、干渠、支渠相繼通水后,隨著田間配套設施全線發揮效益,已實現農田灌溉面積6.56萬畝,經濟林基地澆灌面積1.67萬畝。
在東鄉縣那勒寺鄉,自流灌溉面積發展到3.17萬畝,成為南陽渠工程最大受益灌區。“過去,土地貧瘠,廣種薄收,糧食畝產不過400公斤,干旱的年份甚至更少。”鄉上的同志介紹說,有了水的滋潤,那勒寺人時來運轉了,群眾推廣種植地膜玉米,糧食產量就像山上的梯田一樣,唱了一曲“步步高”,平均畝產凈增500多公斤。
在以自流灌溉、小型提灌、節水灌溉等方式灌溉農田的同時,東鄉縣還引水澆灌經濟林和生態防護林。大山深處的坪莊鄉溝娃山,昔日“山高和尚頭,溝深無水流”。2006年,山頂修起了蓄水池,山間建成了噴灌點,水、路、田、林、村綜合治理,方圓500畝的荒山,如今變成了一片綠洲。
東鄉縣20個受益區鄉鎮依托南陽渠水種草種樹,新增造林面積7萬多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從此前的7.4%提高到8%以上。沿線群眾家家戶戶栽植梨、蘋果、花椒等經濟林,庭院經濟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到2.36萬戶,年果品產量達到4865噸。
原先只作為灌溉工程的南陽渠,又在東鄉縣農村安全飲水中發揮效益,受益人口覆蓋縣城和17個干旱山區鄉鎮的113個行政村。百和鄉和峴村趙家社農民陳海龍說:“南陽渠水通到村里,接到家里,我們也像城里人一樣吃上了自來水,就連圈養的牛、羊都跟著享福哩。”
由于飲水得到保障,東鄉縣受益區鄉鎮牛、羊存欄數以每年上萬頭只的數量遞增,總量增加到23.6萬頭只,出欄數凈增2.9萬頭只,家庭養殖業的收入從2005年的4104萬元增至7325萬元,增長78.5%。
東鄉縣干旱山區長期以來靠天吃飯、經濟結構單一的局面也發生了重大改變。農業不再“一家獨大”,產業比重由過去的52%下降到34%。工業、加工業“水漲船高”,年產值提高到2.3億元,增長了50%。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總數發展到883個,去年產值突破3億元大關。
在和政縣牙塘河流域,南陽渠工程還發揮著調節水量、防洪抗洪的作用,為和政縣城和城關鎮、三合鎮、買家集鎮的防汛度汛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對于這樣一項惠及3縣27個鄉鎮的民生水利工程,臨夏州關愛備至、呵護有加。在管理體制上,實行州上統一管理水資源和州、縣分級管理水利設施的辦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工程效益。在工程運行中,變原來單一的農田灌溉為人飲和灌溉相結合,以高于城市自來水水質的標準,供給安全、清潔、衛生的飲用水。管理部門也始終把安全生產放在首位,保護水源,養護灌渠,監測汛情,確保工程安全運行,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