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把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新跨越的有力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寧和人才強區戰略,積極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推進管理創新,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創新發展之路。
——摘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一五”時期,寧夏回族自治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寧和人才強區戰略,扎實推進創新型寧夏建設,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61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690億元。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產出指標
1、“十一五”時期,寧夏全社會研發經費逐年增長。2006年該項支出為5.1億元,2010年增至11.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7%(表1)
2、“十一五”時期,寧夏全社會研發全時人員總數有所增長,從2006年的4553人年增長到2010年的6378人年(表2)。
3、“十一五”時期,寧夏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0項,專利授權量達0.32萬件,是“十五”時期的2.46倍,2010年專利授權量達1081件(表3)。
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主要指標
“十一五”時期,寧夏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動開放合作和人才引進。同時,在政策上予以傾斜,保障自主創新工作有力推進。
1、重大項目
2010年,寧夏執行國家級各類科技項目114項(表4)。
2、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2010年,寧夏繼續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7個(表5)。
3、開放合作與人才引進
寧夏與國內國際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取得明顯成效。“十一五”時期,寧夏實施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超過百項,中色(寧夏)東方集團、寧夏農科院被科技部批準認定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寧夏還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建立起32個科技創新團隊。通過國家“千人計劃”和自治區“百人計劃”,人才引進工作取得全新進展。
4、政策保障
近年來,寧夏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自主創新政策法規體系及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流轉體制。先后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業和農村科技工作的意見》、《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
三、重點領域成果與成效
“十一五”以來,寧夏科技事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連續5年每年有2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009年,寧夏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列全國第19位,比“十五”末上升了9個位次,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2.8%。
1、高新技術產業企業
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產值122億元,比上年增長43%;實現增加值34億元,比上年增長9.5%。
新能源領域:光伏產業、風電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冶金物理法多晶硅生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能力居全國前列。目前寧夏已具備年產100萬千瓦的風機制造能力,全區建成和在建的多晶硅、單晶硅產能分別達到6000噸和2000噸,太陽能電池組件具備年產10萬千瓦的生產能力。截至2010年底,寧夏共建成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11萬千瓦,并網發電總規模達到7萬千瓦。
新材料領域:初步形成了稀有金屬材料、鎂及鎂合金材料、電解鋁鋁合金及型材、煤基炭材產品、多晶硅單晶硅等光伏材料5大產業鏈。中色(寧夏)東方集團公司生產的鉭粉產品比容達到20萬微法伏每克,鉭絲直徑最細達到0.06毫米。
裝備制造領域:數控機床、大型鑄鋼件、軟軸硅拉晶爐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數控珩磨機床、調節閥、重型和超重型煤礦運輸設備、鐵路牽引變壓器等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生物領域:在抗體藥物、分子育種、轉基因育種、生物技術裝備等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生物醫藥發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紅霉素、鹽酸四環素系列原料藥規模占據世界首位。
2、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近年來,寧夏對化工、冶金、輕紡、建材等傳統產業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積極推動擴大原油煉化能力,不斷壯大電石法PVC及深加工產業鏈,促進電解鋁向鋁合金深加工方向發展、鋼鐵行業向高端產品方向延伸(表6)。
3、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
“十一五”以來,寧夏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支持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組織體系和服務管理體系,啟動企業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招聘106名企業科技特派員派往97家中小型企業開展創新創業服務工作;支持科技特派員帶頭開展土地流轉經營,創立了“馬興”西瓜、“靈丹”長棗等品牌。
4、科技型企業發展情況
2010年,寧夏共有71個項目獲批國家創新基金,資金總額達4800萬元。寧夏自國家啟動創新基金工作以來,累計向基金管理中心推薦項目441個,獲批項目為228個,獲批資金總額1.3億元,綜合獲批率達51.74%。
5、技術市場成果交易
2010年,寧夏技術市場各類技術合同成交總數達501項,各類技術合同成交額達0.9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