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的縣城中心,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建筑,它就是東鄉縣博物館。在這個館內陳列著一本《古蘭經》。從外觀上看,這是一部塵封已久的古老經書。經書的上方,還有一張開幅較大的《古蘭經》照片。照片上的這部《古蘭經》,當地人稱為“牛皮《古蘭經》”,視其為珍寶。來博物館參觀的人,看到這幅照片,都要長久地駐足凝視。
東鄉族婦女
一
東鄉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古蘭經》在當地可以說很常見。為什么還要把這部《古蘭經》的照片如此珍重地展放在這里呢?
聽當地人說,這部牛皮《古蘭經》有著近千年的歷史,東鄉人視它為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東鄉縣博物館館長馬中華介紹說:“我們這里展出的這部《古蘭經》不是人們所說的真正的牛皮《古蘭經》,它是從民間征集來的一部古老的經書。上面的這幅照片才是真正的牛皮《古蘭經》的照片,它是我們很多年前拍的。現在,這部真正的牛皮《古蘭經》到底在不在世、在誰手里,我們也不得而知。”
一段時間以來,牛皮《古蘭經》的下落成為民間的一個神秘話題,真本牛皮《古蘭經》已經失傳的說法也在當地不脛而走,不少人還為它的命運而擔憂。
一部《古蘭經》書為什么會引起眾人的注意?備受關注的牛皮《古蘭經》如今會在哪里?它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世?它和東鄉民族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東鄉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西南部,面積14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境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交錯,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東鄉是因其位于歷史上曾管轄它的河州(今天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以東而得名。東鄉族人都信奉伊斯蘭教。今天在東鄉縣到處都能看到清真寺和拱北。拱北是伊斯蘭教傳教先賢、教主的陵墓。從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上可以看出,這里也是伊斯蘭教內部門宦較多的地方。在縣城南邊的韓則嶺上,也有一座拱北,是東鄉族先賢哈穆則巴巴教主的陵墓。從拱北的建筑、雕飾不難看出它的主人當年在這里的地位和影響力。
元代末期,從遙遠的中亞來了一批傳教士,他們一行40人來到了當年的河州。傳教士中的領頭人就是哈穆則巴巴,他走到東鄉龍家山后留了下來,決意在這里傳教。他隨身還帶來了一部用于傳教的牛皮《古蘭經》。被后來的人們視為珍寶四處追尋的,正是這部牛皮《古蘭經》。
哈穆則巴巴為首的這些傳教士們為什么會來到東鄉?又為什么決定要留在這里傳教呢?
東鄉族文化學者馬志勇說:“13世紀初,成吉思汗發動了一場西征的戰爭,曾率兵打到了西亞一帶。元朝的《蒙古秘史》上有這樣的記載:成吉思汗征撒爾塔烏拉,打了七年仗,這場戰爭結束以后,從中亞帶過來大量的撒爾塔人,有軍人、商人、傳教者、工匠,特別是工匠人數眾多。”
當年,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征戰中亞,與撒爾塔人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獲勝后將大量的撒爾塔人編入蒙古軍隊,組成回回軍,以擴充蒙古軍隊勢力。其中就有為數眾多的撒爾塔工匠。據記載,當時編入軍隊的撒爾塔人和撒爾塔工匠達到了20多萬人。成吉思汗之所以將眾多蒙古軍隊和撒爾塔人派到這里駐守,是出于戰略考慮。東鄉四面環河,中間高山聳起,有著得天獨厚的管控優勢:北有管理驛馬事務的驛站,是控制東西交通的咽喉,東通中原,西控河西諸地,南扼吐蕃等部族,不失為一處能攻亦守的戰略要地。就這樣,大批撒爾塔人在東鄉開始了漫長的鎮守、屯田歲月。
既然當年有那么多撒爾塔人來到這里,并且在這里駐守生活,那么,這片土地上或多或少都會留下一點當年屯守的痕跡。
二
哈穆則巴巴拱北所處的免古池村,是一個有著70戶人家的村莊,村民大都依山勢而居,世代以農為生。這個村有300多口人,全部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東鄉族人,他們相互交流,都用東鄉語。
我們去的那天是當地的一個宗教節日,村里的男人們都如約來到村拱北聚會,祭拜先賢。從這些東鄉族人的外貌特征看,他們大都高鼻梁、深眼窩、橢圓臉形,這同中亞阿拉伯人的相貌多少有些相似。難道說,這些人就是當年撒爾塔人的后代?
當地長者向我們介紹:“我們的村名叫免古池,就是銀匠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祖先都是銀匠出身,專門打制各種銀器……”
三
據考證,當初蒙古軍隊來到東鄉后,曾將隨軍的撒爾塔人中的各類工匠分別集中到一個地方居住,并且用工匠種類稱呼這些不同的地方,久而久之,這些工匠的工種名稱就成了地名,并和這些人、這些村莊一道留存了下來。
留居下來的撒爾塔人主要聚集在今天的東鄉縣城鎖南壩鎮一帶,還有不少人散居在其他地方。這么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撒爾塔人留居東鄉,自然吸引了不少來自中亞、西亞的傳教士,這其中就有哈穆則巴巴一行。
當年,哈穆則巴巴一行輾轉來到東鄉,并決定把這里當作自己傳教的目的地。那時,哈穆則巴巴的住地叫龍家山,后來人們將這里改稱為哈穆則嶺,這是東鄉境內惟一一個以人名命名的地名。隨著時光的推移,人們漸漸把它叫成了韓則嶺。哈穆則巴巴一行在韓則嶺建寺傳教,周邊的人常常來寺里聽經、做禮拜。但是,現在人們看到的韓則嶺清真寺卻并不是當年的那一座。
從韓則嶺順山而下,在直線距離不足10公里的山溝里,有一座清真寺,人稱平莊大禮拜寺,故名思義,它坐落的這個地方叫平莊。這是目前東鄉縣最古老的一座清真寺。對于這座寺的來歷,生活在平莊的人們大都略知一二,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或許更清楚一點。
當地老人說:“我是這個地方土生土長的人,我們家祖祖輩輩都住在這里,也一直都在這個寺里做禮拜。這個寺原來在韓則嶺山上,以前,阿拉伯的哈穆則巴巴帶來了40個人,他們在韓則嶺上修了個清真寺。”
看來,當年哈穆則巴巴就是在老人提到的韓則嶺清真寺內用牛皮《古蘭經》講經傳教的。關于這個寺為何搬遷,在當地還流傳著一段離奇的傳說:每逢韓則嶺清真寺內念經的時候,遠在河州的專員就會覺得頭痛難耐,于是,他就下令將這座清真寺搬到河州城。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由于這個禮拜寺歷史久遠,影響較大,每逢天晴時,從河州城內就能看到韓則嶺清真寺的存在,這讓河州的官員們心里很不舒服。到了明代洪武元年(1368),管轄東鄉的河州專員決意將這座清真寺搬遷到河州,也就是今天的臨夏市。
那么這座清真寺最終為何遷建于平莊,民間同樣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傳說當人們把韓則嶺清真寺的木料拆卸下來,靠人工拉到平莊溝里時,這些木料開始出水,人們認為這是木料不愿遠離韓則嶺而留下了傷心的淚水。其實是因為木料粗重,當時的人力條件有限,木料被勉強拉到平莊溝里時,就再也無法前行,于是人們只好把禮拜寺重修到平莊。這座大禮拜寺在平莊已經延續了600年。
這樣算來,這座清真寺的歷史已近千年,只是當年的一切今天都已蕩然無存,惟一能夠見證那段歷史的就是那部哈穆則巴巴帶來的牛皮《古蘭經》了。
四
當年清真寺搬遷之時,哈穆則巴巴早已作古,那么,珍貴的牛皮《古蘭經》會不會隨著禮拜寺轉移到了平莊呢?
平莊禮拜寺的馬哈三說:“我們都知道牛皮《古蘭經》的事情,但牛皮《古蘭經》不在我們這個大禮拜寺,現在也不知道在哪個人手中。有人說在韓則嶺上,也有人說在其他傳教人的后代手中。究竟在誰的手里,我們也不太清楚。”
韓則嶺西北方向30公里處,有個名叫陳溝灣的村莊。這里也有一個拱北,它的主人是當年與哈穆則巴巴一同來到東鄉的傳教人之一,人稱穆撒巴巴。當年,哈穆則巴巴在龍家山立足之后,同行的其他人分別到河州各地傳教,其中的穆撒巴巴就來到了這個叫陳溝灣的村莊。陳溝灣村是個有著100多戶人家的大村莊,村民們分散居住在一面山坡上,和東鄉其他村莊一樣,農業是全村的主業。近年來,村里的青壯年大都出外打工,只剩下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婦女兒童在家留守。
在陳溝灣村中部,有這樣一院房舍,它的主人叫馬占林,今年68歲,他說:“我們的祖先是穆撒巴巴,我們祖祖輩輩都住在陳溝灣村。我們村有八九十戶人,都是穆撒巴巴的后代。牛皮《古蘭經》我們聽過,但是沒見過。老人們都說有呢,但我們這個地方有沒有我不知道,我們這個拱北里也沒有。”
既然同行人的后代中無人知曉牛皮《古蘭經》的下落,那么,它會不會留在哈穆則巴巴的直系后代中?這些直系后裔如今又都在哪里呢?
在距東鄉縣100多公里的蘭州榆中縣馬坡鄉也有一座拱北。這里不是東鄉族聚居區,當地居民全部是漢族,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座拱北呢?原來,哈穆則巴巴當初有五個兒子,長大以后,他們也分別到不同的地方去傳教。其中的老五就來到了蘭州市榆中縣。老五去世后,就葬在了這個馬坡鄉,這座拱北正是為他而建的。
在拱北的下面,有一院平房,它的主人叫馬占彪,今年已是75歲高齡,他就是這座拱北的守護人。馬占彪是東鄉縣大樹鄉灑勒村人,他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如今都已成家立業。15年前,馬占彪獨自從家鄉來到這里,守護拱北直到今天。他告訴我們:“我是哈穆則巴巴長子的后代,我現在在榆中縣馬坡鄉拱北為哈穆則巴巴老五兒子守靈。因為老五的后代大部分失散了,少部分已逐漸同化為漢族人……那本牛皮《古蘭經》,我從來沒見過。”看來,牛皮《古蘭經》不可能隨著外遷的后裔遠行,它應該還是留在東鄉土地上。
東鄉縣大樹鄉灑勒村共有200多戶人家、1600多口人,村子大致分為兩大塊。哈穆則巴巴的大兒子當年就住在這個地方,現在這里不少村民都是他的后代。神秘的牛皮《古蘭經》會不會就在他們手里呢?
在灑勒村有一院老宅,它的主人就是哈穆則巴巴大兒子的后裔。住在這里的原是弟兄三人,老大前幾年搬到村子另一頭的新房里,現在住在這里的是老二馬國英。老三馬清方從小就去守哈穆則巴巴的拱北,如今已是韓則嶺拱北的掌門人。馬清方常年居住在韓則嶺拱北,終身不娶。一心為拱北做事,當地的穆斯林把他們這樣的人統成為“老人家”。
作為拱北的守護人,馬清方每天清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居所里祈禱、做禮拜。做完禮拜之后就要開始誦念《古蘭經》。除了日常的宗教禮儀,馬清方在拱北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負責接待來拱北拜謁的客人。由于訪客來往頻繁,所以,拱北里還有一些助手給他幫忙。
哈穆則巴巴去世以后,他的后人一代一代留下為其守靈。在長達800多年的時間里,守護拱北的,先后有幾十位后人。哈穆則巴巴長眠在了這里,而他隨身帶來的那部牛皮《古蘭經》,究竟在哪位后人的手中呢?關于這一點,拱北掌門人馬清方始終緘口不語。
2010年,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對現存的那部牛皮《古蘭經》做文物鑒定,并要在確認后專門投資予以保護,相關人員找到了馬清方。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馬清方本人最終成為牛皮《古蘭經》的揭秘者。原來,神秘的牛皮《古蘭經》從來沒有離開過韓則嶺,它就珍藏在哈穆則巴巴的拱北里,現在就在馬清方手中。他是多年前從一位守護拱北的前輩那里接過來的。馬清方之所以向外界保持沉默,注意是考慮到牛皮《古蘭經》的安全,他希望這部牛皮《古蘭經》永遠留在哈穆則巴巴的拱北里。
這部來自遙遠中亞的牛皮《古蘭經》歷經近千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
這部經書共30冊,合訂為一本。它的開封很大,長56厘米,開幅46厘米,全書共有150頁,每頁有11行文字,這種古老的阿拉伯文書法完全是當時的手跡。
當年,哈穆則巴巴隨身攜帶來的并非獨本牛皮《古蘭經》,一同帶到這里的還有羊皮、布皮《古蘭經》,共計八本。內容與牛皮《古蘭經》同樣完整,所不同的是,它們的開封比牛皮《古蘭經》要小一些。
這部牛皮《古蘭經》是目前中國保存的來自中亞的阿文經書中歷史最長的兩部之一,它見證了東鄉民族發端、融和與形成的全過程,稱得上是東鄉民族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