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是一個少數民族散居地區,共有43個民族成分。近年來,蕪湖經濟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民族工作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黨的民族政策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少數民族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民族關系更加融洽,民族團結進一步鞏固,“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已成為該市民族工作的主旋律。
完善體制機制,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
蕪湖調整充實了市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及市民委委員單位成員,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出臺了《蕪湖市外來少數民族群眾務工經商服務管理協調聯動暫行辦法》、《蕪湖市民族工作進社區實施辦法》兩項規定,制定了《蕪湖市民族宗教領域矛盾排查信息報送制度》,修訂完善了《全市民族宗教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同時,將全市兩個“共同”提升行動實施意見納入市“十二五”發展規劃。
蕪湖市民委會同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出臺了《關于在全市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就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具體形式、主要內容、工作機制等6個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并首次出臺該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模范個人創建標準,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五年一次、市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兩年一次考評表彰機制。結合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市民委被充實增補為該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責任單位,民族團結進步被納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任務分解基本指標。與此同時,結合“十二五”期間精神文明創建規劃的頒布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首次被納入其中,從制度保障上,實現了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當地精神文明建設始終。
注重實效,扎實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
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每年9月定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蕪湖市民委會同其他部門進行全面部署。結合建黨90周年大慶,各縣區組織開展“民族歌曲頌恩情”歌曲征集和演唱活動,以及民族團結“唱紅歌”系列活動。組織全市民委系統干部積極參加全省“看服飾、知民俗”有獎競猜活動和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知識答題活動,通過開展系列活動,普及了民族知識,宣傳了民族政策,提高了市民民族團結的意識。在全市推進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四進”活動,以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四項教育為主要內容,注意區分層次,利用多種形式,多措并舉,“四進”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以人為本,使創建活動更加貼近實際
加大對繁昌縣回族村的投入,近5年來,蕪湖市民委幫助該村向省民委申請項目資金53萬元,解決了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能源、環境治理等所需欠缺資金。制定市、縣兩級委員單位對口幫扶制度,細化幫扶項目,協調落實幫扶資金10萬余元。在“十一五”民品定點企業基礎上,向省民委申報“十二五”民品定點企業5家,為該市民品定點企業申請技改補助資金80萬元,協調信貸部門,幫助落實兩項優惠政策。制定扶持清真飲食供應及清真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優惠政策,每年從市財政發展資金中列支若干元對上述企業予以適當補助,從而調動了企業為少數民族服務的積極性。
夯實基礎,著力做好社區民族工作
出臺《蕪湖市民族工作進社區實施辦法》,就社區民族工作指導思想、工作對象、工作任務、工作制度等做出具體規定。二是建立健全民族工作三級網絡。全市各區、街道、社居委均設有民族工作進社區領導小組、社區少數民族聯絡(聯誼)組,形成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長效穩定,規范有序的工作機制。三是全市各社區均建立民族工作臺賬,鏡湖區所轄街道、社區,將常住少數民族人口基本信息錄入“一站式電子服務平臺”并通過電子平臺及時做好貧困少數民族人口的社保金和低保金發放工作;鳩江區管山社區強化服務舉措,為少數民族困難家庭辦理領取失業金業務,為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免費孕檢,免費領取藥具的服務;淳良里社區數次為轄區內外來流動人口子女解決入托入學難題,市民委還將鏡湖區淳良里社區、鳩江區管山社區、弋江區中建七局家屬區作為基層民族工作聯系點,以點帶面,促進社區民族工作向縱深發展。
協調聯動,解決外來少數民族人口服務管理
出臺相關文件,協調相關部門,明確各自職能,通過聯席會議,找準節點,定期分析在服務與管理的過程中存在的難點、熱點問題,統一認識,多措并舉,務求實效。針對外來流動人口不同的特點,把來蕪務工經商的人員重點放在“蘭州拉面”經營戶及疆籍維吾爾族流動商販上。近兩年來,通過處理“蘭州拉面”、維吾爾商販販賣哈密瓜占道經營,市、區兩級市容部門,摸索出一條成功的經驗,樹立“人性化服務,規范化管理”的理念,針對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文化差異大,語言溝通難,利益訴求高,工作人員逐個逐戶做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既維護了市場的秩序,又幫助經營者解決具體問題,得到了經營者的理解和配合。發揮調動伊斯蘭教教職人員及寺管會作用,每逢“主麻”,通過與外地穆斯林商販交往,寺管會已與來蕪疆籍務工經商人員建立了流入流出報備案制度,并利用大阿訇身份積極配合政府,協助做好市容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