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寧夏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深化企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寧夏檢驗檢疫局(簡稱寧夏局)科技興檢工作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對于地處西部邊陲的寧夏局而言,缺乏高層次的科技帶頭人,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資源共享程度不高,不能完全適應寧夏出口產品“批次小、數量少、種類多”的特點,不僅不利于出口產品的質量監控把關,而且增加了出口企業的檢測費用,成本相對較高。寧夏局黨組審時度勢,針對進出口業務的實際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事業單位機制創新為突破,大膽探索,整合資源,逐漸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科技強檢”之路。
改革傳統管理模式。合理界定行政執法主體與從事技術性、輔助性和服務性工作的事業單位的關系。對綜合技術中心和保健中心的職責進行了重新界定,剝離出其承擔的行政職能,在確保完成法定檢測任務的前提下,鼓勵面向市場大力開展社會性服務,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建立靈活有效的運行機制。鼓勵技術單位發揮職能優勢,開拓市場經營業務,增強社會公共服務能力,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公共檢驗檢測能力的需求。改革傳統的工資制度,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制度。實行獨立成本核算,按照“工作業績通過績效考核來體現,考核結果與績效獎勵掛鉤”的原則,制定出企事業單位績效獎勵辦法。這樣一來,廣大職工轉變了等、靠、要的傳統觀念,形成了“人人爭先,追求卓越”的濃厚氛圍。今年1~10月,所屬技術機構的社會委托業務進一步增加,經營性收入同比實現了大幅增長,社會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
寧夏地區出口產品具有種類多、批次量小的特點。因而檢驗檢疫設備使用率低、檢測單位成本過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寧夏局提出了打造面向全社會的公共檢測平臺的思路,憑借著過硬的檢測技術質量,加之“科技周”、“實驗室開放日”等有效的宣傳,逐漸得到了當地社會各界的認同。該局綜合技術中心加入了自治區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向社會開放檢驗檢疫技術資源,利用程度顯著提高。去年8月,銀川市食品檢驗檢測工作站在該中心掛牌,接受銀川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委托開展檢測業務,確保市民吃上放心食品。在自治區民委的支持下,寧夏清真產品檢驗檢疫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專門開展清真產品檢測技術和國際認證的相關研究。今年5月,在自治區科技廳的支持下,該局成立了寧夏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檢驗檢疫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臺正式建了起來。
該局積極借助外力提高科研實力,探索科技合作雙贏的新機制。與寧夏醫科大學簽署了《科技和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在寧夏靈武羊絨工業園區建設國家級羊絨及其制品檢測重點實驗室,把國家級煤化工檢測重點實驗室建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既能有效解決實驗室現有工作空間、經費不足的問題,又可以直接融入到企業的技術研發,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同時,寧夏局積極爭取地方科技部門的支持,建立寧夏科技廳對該局科技投入和科研立項的長效機制。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寧夏局共爭取到“省部共建實驗室基礎條件建設”經費120萬元,“以獎代補”建設資金67萬元,有力推動了實驗室的建設步伐。
目前,寧夏檢驗檢疫局已建有枸杞、羊絨及其制品和煤化工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綜合技術中心年初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現場評審,在原有認可檢測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8類產品118個檢測項目,技術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檢測技術體系初步形成。
該局制定了《寧夏檢驗檢疫局“十二五”科技規劃》等4項制度,進一步理順了科研實施、項目管理、經費使用之間的關系,有效調動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近年來,該局主持國家質檢總局科研課題19項,承擔起草行業標準16項。2009年該局所起草行業標準的平均使用率達到全系統第二。今年8月,兩項科研課題還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科研立項。
在科技質檢的建設過程中,寧夏局實現了從“有為”到“有位”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