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太陽能事業奮斗畢生無怨無悔——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專家喜文華研究員典型材料
“得陽光者得發展,得陽光者得未來”
喜文華,男,回族,1954年出生于甘肅省張家川縣,中共黨員,蘭州大學外語系畢業。現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中心主任、甘肅自然能源所所長、亞太地區太陽能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研究員、國際協調員、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特聘高級國際顧問、聯合國可再生能源國際專家等職;是中國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總體專家組成員,國家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及國家支撐項目評審專家,國家科技風險投資評估委員會新能源與節能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南南合作發展戰略專家委員會委員等;是清華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同時受聘兼任江蘇、浙江、廣東、河南等多個省或地、市的高級技術或經濟顧問等。“敢于好高鶩遠,善于實事求是。”這是科學泰斗、杰出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嚴濟慈先生對喜文華研究員勇為人先、睿智作為的充分肯定,也成為了喜文華和以他為代表的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研發團隊在學術研究和新能源事業發展中始終奉行的準則之一。
喜文華銳意進取,樂于奉獻,科研成果顯著,科學施政決策,30多年承傳發揚并致力于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特別是在太陽能和能源經濟、能源規劃、能源教育、科學學與科技管理、信息科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與邊緣學科、軟科學與復雜科學研究和探索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建樹和獨到觀點,是新能源領域著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并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他先后于1978年和1980年參與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太陽能研究機構——甘肅自然能源所和亞洲最大的“太陽能采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該基地被著名科學家、前國際太陽能學會主席喬治•洛夫教授譽為“對太陽能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世界中心的作用”;2005年10月,策劃在蘭州召開了第一個由中國政府倡導召開的“發展中國家太陽能適用技術研討會”,起草并聯合23個國家發表了“國際太陽能技術合作蘭州宣言”;2006年策劃創建了目前全球唯一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落戶蘭州,負責創立了“甘肅省太陽能風能協會”。為了推動甘肅乃至中國西部的太陽能和風能科學、合理及廣泛的利用,向全球宣傳和推廣太陽能適用技術,自1985年以來,喜文華研究員應邀出訪、講學、工作足跡遍布五大洲120余個國家或地區,并多次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教科文組織、工發組織、聯合國大學、國際機構、學術團體、企業及政府的邀請,作為中國政府、國際組織或科研機構的代表擔任會議副主席或秘書長主持新能源國際會議并作發言;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隨時傳播著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事業的先進理念和建設性意見,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亞洲、南太平洋及拉美地區的開發與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謀策、規劃并設計事業發展,為促進南南合作與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應約在國內高等院校主講“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戰略”、“當今世界的能源科技發展現狀及前沿”、“低碳和可再生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能源教育”、“太陽能與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化中的技術、市場及政策問題”等報告100余場。多次被評選為甘肅省科學院先進科技工作者,1992年被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技情報工作者,2000年10月獲中國科學基金會頒發的“2000交大國飛杯陽光獎”,2001年5月被評選為“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2010年入選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榮獲“中國援外奉獻獎銀獎”等。曾任蘭州市第十、十一屆人大代表,中共甘肅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中國科協七大代表等;現任政協甘肅省第十屆委員會委員。然而,他所有的榮譽不再是個人價值的符號,已成為了甘肅乃至中國,影響和促進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研發團隊、事業發展的光榮代稱!
“人生要認真做事,更要用智慧做事”
喜文華在科學領域里可謂碩果累累,出版專著9部、譯著2部,編寫英文版太陽能技術專業培訓教材3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或報告等90余篇,獲專利5項;曾獲甘肅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省(部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多項。其中,他嘔心瀝血16年載、于2001年出版的300萬字巨作《20世紀科技與文化大事記》,由已故國家副主席李先念題寫書名,費孝通、錢偉長任名譽主編,季羨林等幾十位知名學者和十幾位院士任顧問,被著名科學家盧嘉錫譽為:“世界版科技文化的資治通鑒”,該書的出版被喻為中國乃至世界科技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獨立編著的《簡明英漢能源工程技術辭典》是我國能源開發與研究領域專業工具類書籍的開山之作;主筆譯著的《直接利用太陽能》首次為我國引入了國際前沿經典學術成果;領銜主編并撰稿的《太陽能實用工程技術》、《被動式太陽房的設計與建造》被學術界譽為“最系統、最實用、最有深度”的專著;首倡提出的以光熱技術為基礎的“太陽能南墻采暖降溫計劃”是適宜發展中國家實施的節能建筑模式,對提高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偏遠貧困地區百姓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將為建筑節能和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及傳統建筑材料與方式起到積極的革命性作用;主持或參與完成的研究課題40余項(含國家“863”、“973”及多項國際合作項目等);先后負責創辦了《太陽能應用與研究》、《太陽能(風能)信息》、《甘肅科學學報》、《科技信息通報》等刊物;目前正在主持的國家863計劃重大攻關項目、甘肅省重大項目“甘肅武威荒漠治理區MW級和高壓電網并網集中光伏示范電站及關鍵設備研制”,屬我國863重大計劃項目中首批兆瓦級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項目總投資約3500萬元,工程總規劃1兆瓦,年發電量約85萬千瓦時,是我國第一批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的試點,是光伏發電規模并網推廣的示范,為推動甘肅地方經濟發展、加快地方陽光產業示范區的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甘肅的招商引資工作搭建了一定的科研基礎和平臺,促成了多座大型太陽能光伏電站落戶甘肅,為吸引更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到甘肅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他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已主持或負責研制推廣太陽能建筑70多萬平萬米,太陽能熱水器11.5萬多平萬米,太陽灶42萬臺,太陽能光伏發電產品1200多千瓦;這些太陽能工程項目遍布于全國各地,為甘肅太陽能技術產品在全國的產業化樹立了典范。主持的國家973項目“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將形成我國可供轉讓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產品及設備清單及發展中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技術、產品、設備需求報告,并形成可再生能源技術轉讓機制示范點,將我國先進成熟的太陽能技術產品推向全球,打開和拓寬了我省和國際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學術研究固然崇高,獻給祖國才有意義”
喜文華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家鄉,更愛自己的祖國。惟此更加專注于賴以奉獻自己所能的太陽能事業,像無數“報國之心倍切,報國之日苦短”的知識分子一樣,恨不能像“永動機”般刻刻轉動,也真真切切地將生命的分分秒秒化作了事業上的點點高度,為祖國建設無怨無悔地奉獻著全部的情懷與智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中心項目是聯合國工發組織代表和中國政府代表于2005年12月1日在維也納簽字批準的聯合國在全球唯一的國際太陽能中心,是聯合國設在我國的第二個國際性組織。該項目2007年11月開工建設,2009年11月竣工交付。這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組織落戶甘肅蘭州,是喜文華同志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有膽有識有志有魄力、積極搶抓發展時機、在國際社會奮斗斡旋了將近8年的智慧結果,是他夙興夜寐、挫而不折、艱苦奔走、執著游說于國際社會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心血結晶,填補了在中國西部沒有國際組織的歷史空白。“地球是個大家庭,地球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國際組織也應該是大家的。發達國家能放,發展中國家也能放;發達地區能放,欠發達地區也應該能放。”喜文華擲地有聲的鏗鏘話語至今讓許多人感觸尤深。把國際太陽能中心設在欠發達的西部不僅可以利用西部地區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又可以促進和推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為中國的太陽能產品、技術、設備、人才等走向國際市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搭建了平臺,并為吸收國際上先進、成熟、適用的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提供了一個通道;讓甘肅蘭州成為了全球了解中國、了解甘肅的重要窗口,使該項目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示范性、借鑒性和推廣性更加彰顯;對我國應對國際能源危機,加快太陽能技術及產業的發展,提升可再生新能源開發應用水平和保護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截止目前,他負責的國際太陽能適用技術培訓項目自1991年以來,已在國內外舉辦32期,為全球109個國家培訓技術或政府相關管理人才910余人;先后有包括前國際太陽能學會主席喬治•洛夫教授,前美國國家太陽能研究所所長丹尼斯•海斯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前日本太陽能學會主席木村建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實驗室教授、世界《太陽能材料與電池》雜志主編蘭貝特,前聯合國大學校長漢斯•金格爾教授,國際太陽能學會現任主席莫妮卡•奧麗芬特教授等在內的210余名國際著名學者來所講學或技術交流;有110多個國家的政要(包括8位總統、議長和數百位部長或部長級領導人)以及駐華使節、專家計3200余人次前來參觀訪問。
近兩年,喜文華研究員結合自己在太陽能領域三十多年的從業經驗和我國太陽能發展的特點,經過細致調研后斷定:太陽能在節能建筑領域的運用將會愈加廣泛;今后,太陽能利用與建筑一體化將成為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及能源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他解釋說:“每年我國采暖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我國需要采暖的區域占國土面積的2/3,建筑能耗占我國能耗總量的27.5%。與傳統房屋相比,這種建筑的成本增加40%左右,被動式增加建筑成本約15%-30%,卻減少65%-85%的能耗,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如該計劃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能得以實施,將對傳統建筑行業,特別是建材及建筑構件是一次徹底的革新。”日前,由他策劃并主編的《上海世博會低碳技術調研報告》(中英文版)已經付梓,是對上海世博會低碳技術應用情況展開的一次全方位的調研和系統評估報告,為可再生能源技術產品走向世界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喜文華引領的國際太陽能中心在推動中國太陽能光熱、光伏產業化、國際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目前,已執行和協商中的國際合作項目涉及坦桑尼亞、吉布提、泰國、巴基斯坦、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肯尼亞、日本、意大利、美國等國政府間合作;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國家有關部委、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等聯合主辦或承辦國際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學術會議、論壇13次;已在江蘇常州、河南安陽建設了“太陽能光伏產業化與技術研發基地”,與北京四季沐歌、北京天普合作建設了“太陽能光熱產業化與技術研發基地”,通過與地方政府和大企業的強強聯手,將加速推動我省在太陽能光伏與光熱產業上的發展,吸引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在我省投資建廠,引進了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為我省在太陽能光熱技術研發、產品應用、市場拓展等方面的能力建設提供更多的機會,使我省太陽能技術研發水平和實力在國內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甘肅太陽能技術覆蓋了五大洲,尤其在經歷了3•11日本大地震帶來的核危機之后,世界的目光更多的聚焦在了零排放的太陽能、風能上。作為經濟欠發達的資源大省,甘肅早已在太陽能技術上囊括了全國眾多第一,就是在世界太陽能技術上甘肅也是名列前茅。這一成就是喜文華和他的事業團隊30多年心血的鮮明寫照。
“是社會各界無數人、海內外朋友及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才使我有火焰般的持久熱情,才有了我強烈的生命力的洋溢勃發。”“我要終生賤尺璧而重寸陰,不讓生命如燈光空耗一分鐘。”喜文華同志這位將心血和精誠為國家傾力奉獻的著名專家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貢獻不僅僅是這些,這位在陽光和能源行業里奮斗了30余年的專家利用國內國際兩大資源、利用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用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用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開創了并將繼續開創我國太陽能和新能源領域的新紀元。他見證了中國太陽能研究和利用的30年多年發展歷程,他提出的“得陽光者得發展,得陽光者得未來”、“同一個太陽,同一個夢想”理念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鼓舞了許許多多“太陽人”走向了實現夢想的陽光征途……,為甘肅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事業的發展創造了奇跡,為世界新能源開發與利用創造了奇跡。一個以心血和精誠為國家傾力奉獻的人,他的事業必定會像永恒的太陽能一樣,在光與熱中延伸。喜文華說:“我這一輩子,都獻給了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都獻給了我無比熱愛的太陽能事業。也許我要比別人過得苦,但我能為祖國、為民族、為社會盡力做一點兒事,我樂在其中。”——“百煉鋼化作繞指柔”,他就是這樣,無論在何種境況之中都表現出了思維敏銳、與時俱進,篤志鴻遠、沉著堅定,靠前指揮、不負使命的大智大勇精神,充分體現著新時期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品質,他不愧是一位共產黨員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