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項充滿朝氣的事業。所以,在他眼中,能讀到澎湃不息的激情。
這是一項需要智慧和毅力的事業。所以,在他臉上,能讀到思索和堅毅。
身兼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長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主任等職務的喜文華,思維敏捷、縝密,語速快而有力。談到鐘愛的“陽光事業”,他身體里似乎有釋放不完的能量。喜文華說:“這是一個值得奮斗終生的事業,也是惠及子孫的事業。”
從中國最早太陽能機構的創建到全球唯一的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機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落戶蘭州,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既是中國太陽能事業的開拓者又是踐行者。30多年來,參與其中的喜文華,見證著每一個進步和變化。
1978年,從蘭州大學外語系畢業后,喜文華參加了中國第一所太陽能科研機構——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創建。從此,太陽能事業成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喜文華與同事們一道,先后參與了中國第一座被動式和主動式太陽房、第一座10千瓦太陽光伏發電站、第一家太陽能熱水器企業、第一個太陽能熱水器性能測試臺、第一座太陽能采暖的學校和醫院等重要科研和建設的開拓性工作。
他們的努力引來了世界的目光。1983年,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亞洲最大的太陽能采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在蘭州榆中建成,16種太陽能建筑至今仍為海內外所效仿。2005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與中國政府正式簽字同意在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基礎上建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中心建成后,已有300余名國際著名專家前來講學,進行技術交流,120多個國家的政要、使節前來參觀訪問。“我們在太陽能應用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不光獲得了發展中國家的贊譽,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肯定和支持,蘭州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國際太陽能科研和技術培訓中心。”喜文華自豪地說。中心已先后為112個國家培訓了千余名太陽能技術和管理人才,中國的太陽能技術與產品通過這座橋梁正在走向世界。
2010年落幕的上海世博會贏得了全世界喝彩,新的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令喜文華贊嘆,也引發了他的思考:這場盛宴應該為中國和世界留下了什么?于是,由喜文華推動并主編的《2010上海世博會低碳技術應用調研報告》交出了一份答卷。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坎德赫·云蓋拉博士評價說,調查報告對普及推廣低碳技術的利用、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影響氣候變化及全球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喜文華非常清楚,科技發展對一個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在與國外同行分享中國太陽能應用技術和經驗的過程中,他也深深地感到,一個國家強大后給世界發展所帶來的力量。
今年6月,由喜文華譯著的《直接利用太陽能》一書再版發行。對照30多年前在北京發行的第一版,他十分感慨:“30年前不敢想象的事,30年后不但做到了,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太陽能領域,中國已經從一個曾經接受‘外援’的國家,變成了‘援外’國家。”
“得陽光者得發展,得陽光者得未來。”喜文華說。對于中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和所肩負的國際責任,喜文華堅信,明天陽光會更燦爛,更多的國家會同中國一樣,分享可再生能源發展帶來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