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國在太陽能領域已經從一個曾經接受‘外援’的國家,變成了‘援外’國家。”今年54歲的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長喜文華見證了這個過程。
1978年,從蘭州大學外語系畢業的喜文華,參加了中國第一所太陽能科研機構--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創建。從此,充滿朝氣的太陽能事業成為他的追求與選擇。
在之后的幾年間,他與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其他科研工作者一道,先后參與了中國第一座被動式和主動式太陽房、第一座10千瓦太陽光伏發電站、第一家太陽能熱水器企業、第一個太陽能熱水器性能測試臺、第一座太陽能采暖的學校和醫院等重要科研和建設的開拓性工作。
“由于當時我們的太陽能事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除了自主科研外,還要引進、吸收和學習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經驗,正是改革開放,給我們創造了機會和條件。”
1980年,中國在太陽能領域的國際合作大門被打開,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亞洲最大的太陽能采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在蘭州郊區開建。
“有些目前還仍然活躍在國內太陽能領域的第一代太陽能專家,都是從1980年至1983年通過執行該項目在蘭州接受過培訓。”喜文華說,當時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著名太陽能專家,包括前國際太陽能學會主席、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喬治·洛夫教授,日本國家太陽能學會副主席、早稻田大學木村建一教授,美國太陽能研究所所長丹尼斯·海斯博士等許多專家都應邀來此講學。
不過,隨著中國太陽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走向成熟,上世紀90年代后,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紛紛來中國取經。
“在商務部、科技部、外交部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支持下,自1991年至2008年,我們先后共舉辦國際太陽能技術培訓班28期,為5大洲104個國家培訓太陽能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800余名。”
除此之外,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還派出專家赴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的技術援助,如幫助坦桑尼亞編制全國太陽能5年發展規劃,幫助科特迪瓦制定全國光電推廣計劃,幫助古巴建立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等,同時還與許多國家開展雙邊或多邊國際合作項目。
“我們中國的太陽能科研院所及企業在太陽能領域的成果和突出貢獻,不光獲得了發展中國家的贊譽,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肯定和支持。”
2005年12月1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代表和中國政府代表在維也納正式簽字,同意在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基礎上建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中心建成后將進一步為促進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太陽能利用方面的國際合作和技術交流提供一個國際平臺。
“中國太陽能事業發展始終與改革開放同行,30年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我們的技術在變,觀念在變,地位和作用在變。”
統計表明,截至2007年底,中國的太陽能熱水器累計使用面積已達1.3億平方米,占世界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總量的60%,太陽能光伏發電能力達到100萬千瓦,成為世界第二生產大國,太陽灶使用量約100萬臺,成為世界上使用太陽灶最多的國家。
喜文華相信,明天的太陽會更燦爛,全世界都會分享到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