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2月17日從市民族宗教局獲悉,我市以保障少數民族平等權益為重點,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得到進一步鞏固,少數民族聚居區社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我市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城市,高度重視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先后印發了《關于幫助少數民族聚居區加快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給予政策支持。著力改善少數民族聚居區基礎條件,加快少數民族聚居鄉村道路、飲水安全、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充分發揮少數民族聚居區傳統優勢,幫助少數民族聚居區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特色經濟。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幫助民族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引進“搶花炮”、“木球”、“珍珠球”、“博克”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發展。
我市不斷強化民族團結基層基礎工作,堅持在民族鄉、村和城市社區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民族團結進步友好鄉村”建設及“城市社區民族團結聯誼會”活動,引導和調動了社會各界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貢獻的積極性。堅持以各級黨校為平臺對各級干部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法規教育培訓,并在全市各族群眾中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每3年召開一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大力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模范單位和模范個人。實施“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方案”,推進民族知識進課堂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繁榮”“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觀念已深深扎根在各族干部群眾的思想意識中。
市民族宗教局把加快發展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心任務來抓,著力改善少數民族聚居區基礎條件,以投資拉動和項目建設為載體,按照適度超前和優先安排的原則,累計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加快民族聚居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2個民族鄉和31個民族村的村村通工程、飲水安全工程、農田灌溉排澇工程。同時,市民族宗教局突出抓好民族地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籌資580多萬元改善了民族學校辦學條件。
為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引向深入,我市開展了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社區)建設工作,開展了“民族團結進步友好鄉村”、“民族團結一家親好婆媳評選”等活動。為加強對清真食品市場的管理,我市本著“監督管理、幫助服務”的工作原則,充分發揮民族工作基層基礎網絡和伊斯蘭教組織的作用,采取逐級培訓、廣泛宣傳等形式,依法實施了清真食品市場整頓工作,有力地維護了全市清真食品市場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和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