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光的放映行程排得滿滿的,忙完西安石化的紅色電影周,又為西安世園會的志愿者演了三場。接下來,消防官兵、藍田老區的群眾等著送電影上門呢。
電影機、寬銀幕、幻燈機、投影儀,數碼電影放映設備、大中型音響全套設備,石志光的放映設備換了七八套。從29歲義務放電影開始,如今這位62歲的退休老人還沒閑著,僅2010年就為部隊為群眾義務放映了近300場。
自1978年至今,石志光堅持不懈,自己掏錢租賃影片,先后為駐陜部隊官兵及地方群眾義務放映電影3100余場,制作幻燈13000多幅,觀眾達100萬人次,行程10萬多公里。放電影,他堅決不收一分錢,不吃一頓飯,放完電影就走,這規矩沒破過。他說:“我是來放電影的,不是來添麻煩的。”
剛開始的幾年,他騎著三輪車,為西安周邊的軍營和哨卡送去了一部部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漸漸地,當這個“穆斯林放映員”小有名氣時,就有人說,石志光這是在作秀,為了升官發財。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石志光用行動證明:世上沒有誰能作一輩子的秀,從年輕到白頭,能一輩子認真去做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
石志光在工廠干了一輩子,當普通工人當了一輩子,直到退休。每逢節假日,他總要抽空到部隊走一走,除了放電影,還和戰士們一塊洗車、掃院子、倒垃圾等。他喜愛部隊,喜歡和戰士們在一起。天熱了,他給戰士們送去醪糟粽子和清甜的酸梅湯。每年新兵入伍,他要去看望慰問,放映電影并致書信;老兵復退,他也必去鼓勵相送。1989年至今,逢年過節,他都是和戰士們一起聯歡座談。
童年時代,石志光就夢想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如愿。但他始終有個想法:一定要為解放軍做點事情。
在與官兵接觸后,他了解到有些基層連隊的文化生活比較單調,就決定用送電影這種特殊的擁軍方式來實現孩提時代的夢想。1978年10月,他用攢下用做結婚的800多塊錢買了一臺舊電影機,憑著自己在延安時學會的電影放映技術,利用業余時間為戰士們義務放映電影。
在電影放映中,難免會遇到中途下雨。一次到部隊放映,影片剛放不久,突然狂風大作,大雨傾盆,銀幕被刮落,放映氙燈和擴大機遭淋。他換上備用的設備,先后轉換了三個場地,直到次日凌晨三點鐘,這場電影才播放完畢。落幕的那一刻,看電影的官兵集體起立,向石志光行了莊嚴的軍禮。
從西安石化分公司退休后,石志光集中精力進行義務放映。從此,他幾乎成了專職放映員。2009年,石志光應陜西省公安消防總隊之邀,配合做消防法宣傳,在全省107個市、區、縣巡回放映了119場消防普法電影。
西安地區的九區四縣是石志光這些年來義務放映電影最多的地方。在外跑的時候多,遇到的事就多。放映途中,他幫助過病危的回族青年和孤兒小姐妹,為丟失火車票的人買過車票,為有看病交不起藥費的人交過藥費,幫助過面臨失學的貧困大學生。
“擁軍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心里總是想:部隊官兵還需要些啥……能為最可愛的人做些事,從心底里感到幸福。”石志光沒事就琢磨,“為親人解放軍每放映一部優秀電影,那場地中的笑聲和掌聲,是用再多錢都買不來的呀!”
情系軍營,石志光是真心的。他先后將兒子和女兒送到部隊,兒子曾在新疆最艱苦的哨卡駐守,女兒在二炮基地當兵,現在就留在部隊工作。
石志光曾先后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榮譽稱號,被原人事部、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授予“全國愛國擁軍模范”榮譽稱號。他家里的錦旗上寫著:“無私奉獻,丹青難描”,“擁軍模范,當之無愧”。戰士們稱他是“礪劍園中的石大爺”。有人在網頁上留言:老石同志擁軍,我們就愛民。軍民一家,魚水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