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在銀川汽車南站漂亮的候車大廳,從售票窗口接過售票員遞過來的票不到10分鐘,發往吳忠的快客就出發了。吳忠距離銀川60多公里,幾乎每隔一小時便有一趟快客從汽車南站發往吳忠,這多少讓我們感覺到吳忠與寧夏銀川的密切程度。
大約40多分鐘的車程,當司機問有沒有人下車的時候,抬頭發現高速入口赫然幾個大字“吳忠回鄉人民祝福你”。下車后直奔位于吳忠市市政府院內的吳忠市伊斯蘭教協會,在那里見到了事先約好的馬永盛秘書長。在素有“中國回族之鄉”美名的吳忠,與伊斯蘭教協會馬永盛秘書長的一番交談中,讓我們對吳忠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我們:近些年來吳忠以“中國回族之鄉”之稱見諸于各大媒體,如何理解這個稱號?作為中國回族之鄉,吳忠穆斯林歷史文化積淀如何?
馬永盛:吳忠古稱“回樂”,幾千年來,一直是西部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當時從西亞傳教進入中國內地的穆斯林與當地其他少數民族共同繁衍。明末清初以來,吳忠就已經成了“回回”聚居的主要地區。在清朝回民起義的時候陜西那邊逃難過來了一部分回民,雖然當時受到迫害,回民人口急速下降,但經歷了漫長的歇緩后,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吊莊移民工程的實施,寧夏南部山區的一些回民從山區搬遷到灌區,現在的吳忠有著130多萬人口,僅回族人口就有65.6萬人,還有數據說是68萬人,因此就構成了目前中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地級市,吳忠管轄的同心縣回族人口比例高達85%呢。
至于文化積淀,回民自古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千年來保存著完整的伊斯蘭文化。經堂教育在寧夏的興起也是從同心韋州開始的,還有歷史上吳忠金積堡的十八大營,吳忠中阿師范學院等等都是吳忠伊斯蘭文化發展的見證。
舉個例子,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當時在吳忠中寺任教長的虎嵩山阿訇的《致全國穆斯林同胞抗戰勝利祈禱詞》一文風行西北,這就能夠看出吳忠在當時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當中具有重要影響,外界與吳忠的信息交流的暢通和吳忠對外界的影響力。當時吳忠穆斯林的政治和文化素養等都由此可窺一斑。還有我國著名的經注學家王靜齋阿訇撰寫經注的時候就在吳忠東塔的東北小寺呆過一年的,民間的馬福龍阿訇當時也在吳忠給王靜齋阿訇當助手。
我們:您覺得吳忠在寧夏的發展中占據著怎樣一種地位?
馬永盛:我覺得吳忠在寧夏的地位占一個第一,一個第二,就像前面說的,穆斯林文化氛圍上吳忠占第一;有句古話說“天下黃河富寧夏”,其實富就富了銀川平原——吳忠這片土地。沿黃河全是灌區,土地肥沃,自古農業發達,回族人眾多又善于經商,生活水平遠高于其他地區,因此說吳忠是寧夏的第二經濟核心區是不為過的。
我們:如您所談,占據了一個第一和一個第二的吳忠近年來的發展思路及戰略是怎樣的?
馬永盛:吳忠回鄉風情濃郁、伊斯蘭文化色彩鮮明,求發展肯定離不開自身人文環境,從2006年以來,吳忠市委、市政府不失時機地提出“發揮民族優勢、打造民族品牌、發展民族產業”的戰略決策,因地制宜,在回族和伊斯蘭文化方面挖掘資源促進發展。
今年還提出了移民計劃,每年從寧夏的南部山區那些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遷移百姓2-3萬人到吳忠的黃河灌區,政府劃撥土地,還補貼住房,讓山區的老百姓享受灌區的優越地理環境條件,從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搬遷出來的地區進行封山育林政策,改善自然環境,一舉兩得。我們有句口號叫“遷得出,留得住,能致富”,這也算是城市化進程的一部分吧。
我們:吳忠的發展戰略中,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有哪些措施?
馬永盛:跟穆斯林文化沾邊的舉措就多得很了。2006年為了深入挖掘吳忠回族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集中展示其獨特風貌,吳忠興建了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回族民俗展示館。里面分回族民俗展示廳、現代回族生活用品展示廳、清真食品展示廳、現代穆斯林服飾展示廳四部分,有一萬多字的文字介紹,圖片350多張,實物500多件,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期吳忠回族群眾的生產生活面貌。
在教育領域有洪維宗慈善基金會,基金會每年要資助300多名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貧困學生;有回族武術文化學校,是2006年通過吳忠市教育局審批成立的。學校校長是寧夏吳忠回族武術研究會會長、中國回族伊斯蘭楊氏教門拳第六代傳人楊文璽。
在醫學領域有張寶玉的骨科醫院、黃寶棟內科、陳坤按摩,這些吳忠有名的醫院都是回醫回藥的一部分,政府不但給予修建醫院的政策扶持和科研經費的補貼,還幫助他們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回回文化的瑰寶。
回族文化藝術協會、吳忠伊斯蘭教協會下屬的星月愛心社,是很有特色的民間組織,做了許多扶貧幫困的事情。
我們:中國回商大會在吳忠舉辦過一次,您怎么看回商大會?
馬永盛:中國回商大會我們吳忠今年準備舉辦第四屆了,前兩屆都是在銀川舉辦的,第三屆開始放在吳忠了,并且經過吳忠市政府的爭取,自治區相關部門批復,將吳忠作為永久性回商大會會址。
在開元大道那邊馬上將要完工的吳忠“兩館一中心”——吳忠市博物館、文化藝術館和伊斯蘭文化中心就是回商大會的永久性會址,總占地面積394.43畝、建筑面積56138平米,投資2.8億元,整個規劃區由道路和綠化帶圍成回族建筑符號“拱形”。三館之間是一個260畝的新月廣場,氣勢恢宏,可見吳忠對回商大會的重視和支持力度。
回商大會是個全國性的會議,在國內也屬首創,很大氣,更多的是側重于經濟發展方面的考慮。吳忠有著天然的回族人文及社會資源的的優勢,聚集全國回商在這里研討,共謀發展,對吳忠的經濟有著很大的帶動作用。同時,回商大會也為國內回商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今年的回商大會將在9月份召開,在成功舉辦過一屆后,它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逐步開始顯現。
我們:2006年8月國家有關部門給吳忠授予了“中國清真食品基地”、“中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基地”、“中國回族建筑文化之鄉”和“中國清真美食之鄉”四個國字號桂冠,您如何看待這四個國字號桂冠及其意義?
馬永盛:我認為這是對吳忠自身優勢的肯定,就拿“中國回族建筑文化之鄉”來說吧,吳忠現在有1890座清真寺,既有純阿拉伯風格的建筑,也有中西建筑藝術相融合的典范,還有完全本土化的中國建筑形式。比較著名的清真寺如同心清真大寺、韋州清真大寺都已經成為回族建筑的典范,其中包含的建筑藝術也已成為中華民族建筑藝術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吳忠市60%左右的公共、商業建筑都或多或少采用了伊斯蘭建筑風格,既有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馬月坡寨子,也有現代城市民居經典華苑小區及農居典范東塔穆民新村,因此,這一個國字號可謂當之無愧。當然其他三個國字號授予吳忠市,也都有充分根據。
國家給我們吳忠市授予四個國字號是實事求是的,為我們吳忠今后的發展指明了一條道路——挖掘自身優勢,塑造自身特質,走出一條符合吳忠地域民族特色的發展道路。四個國字號同時授予一個地方,這實屬罕見。
我們:伊斯蘭教協會作為民間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回商大會、四個國字號等等一系列的發展導向中,站在伊協的角度看,吳忠穆斯林民間對發展有著怎樣的期待呢?
馬永盛:大的社會背景之下,民間肯定是有所期待的,無論吳忠的自身人文環境也好,大的政策方面的指導也罷,穆斯林群眾都有強烈的發展欲望。比如在浙江、廣州、福建等地,活躍著號稱3000人的由吳忠人組成的阿拉伯語翻譯隊伍,他們在外地創業經商,為吳忠帶回不少勞務收入。2007年11月,“吳忠阿語翻譯”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促進會評為全國優秀勞務品牌,這極大地激發了吳忠民間培養阿拉伯語翻譯人才的信心,吳忠一些老牌的民間阿拉伯語學校競相尋求正規化。2009年,吳忠勞動就業服務局就批準了兩家阿語翻譯培訓基地,一家是吳忠市早元中阿學校,一家是吳忠市李園阿語培訓部。吳忠市民族宗教局批準了伊斯蘭教協會的板橋鄉早元伊斯蘭經文學校、馬蓮渠鄉漢渠伊斯蘭女子經文學校、勝利鎮清真寺中寺老年經文班、東塔寺鄉穆民新村伊斯蘭教女子經文學校四家阿語辦學機構,其中早元中阿學校早在1945年就開始辦學了,有著很豐富的辦學經驗,目前有280名在校學生,政府認可他們的辦學,這種辦學模式不但符合穆斯林群眾的需求,也是對寧夏對外開放、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質、發展民族經濟政策的落實。
為了配合政府宏觀發展戰略,普及阿拉伯語,吳忠市各個清真寺競相辦學。學辦得怎么樣,成了衡量寺管會工作的重要指標,清真寺與清真寺之間展開競賽,學習阿拉伯語成為民間當下的一種時尚。
后記:短暫的采訪結束后,馬永盛秘書長親自騎著摩托車載我去了那座虎嵩山阿訇曾經發出《致全國穆斯林同胞抗戰勝利祈禱詞》的吳忠清真中大寺,那段“真主??!求您援助我們的政府,使我們的國家永存,使我們的抗戰勝利……”的愛國之聲似乎還在空氣中久久回蕩。
沿街伊斯蘭建筑風格的各式商業建筑鱗次櫛比,似乎在驗證“中國回族建筑文化之鄉”的美譽。清真南大寺大殿對面正是繁華的國貿大廈,清真寺的穹廬莊嚴矗立,清真寺墻壁上的醒目的宣傳標語寫著“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昭示著在吳忠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熱土上,回族和漢族水乳交融的和諧關系。
沿著勝利路一路向西,開元大道旁的“兩館一中心”基本完工,忙碌的工人們正在進行內部裝飾和外部綠化工作;占地2000畝的金積工業園區清真食品產業園,生產建設也是高潮迭起。據悉,吳忠市清真食品業產值已占到該市GDP的16%,不久的將來,清真產業將成為吳忠市的支柱產業。
穿越秦渠——秦代開挖的水利灌溉渠,馬秘書長說他從小就在這里玩耍長大,對2000多年灌溉歷史的傳承記憶,滋養著像馬永盛一樣祖祖輩輩的回漢百姓。今天的吳忠,將借著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開始它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