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沙縣小吃謀劃整體上市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具有地域特色的快餐品牌的討論和反思。與沙縣小吃類似的化隆拉面,從上世紀90年代在沿海發達地區扎根,到逐步在全國各地搶灘布局,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拉面經濟”。然而,即使化隆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多項舉措,化隆“拉面軍團”的崛起,卻始終沒有催生出一個響亮的“化隆拉面”招牌,甚至有時還要打著“蘭州拉面”的招牌開拓市場。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么?癥結何在?日前,本報記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
“拉面軍團”易幟之困
馬成財的拉面店開在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街道附近,門臉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伊齋香”的招牌在夜色中閃閃發光。開業4年來,這家店見證了西紅門街道從冷清到繁華的變遷。14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已是在京化隆拉面店中的翹楚。
“伊齋香”的店門上,貼了醒目的紅字:“蘭州牛肉拉面”。實際上,馬成財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人,不僅與蘭州沒有任何交集,店里做的拉面也完全是化隆式的,在口味上也與蘭州的牛肉面有一些區別。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時候,他原本想用“蘭州牛肉拉面”的名字,但被工商局以“太常見”為由否決了,無奈之下,他只好采用了現在的名字。為了招攬顧客,他在店門上貼上了“蘭州牛肉拉面”的字樣。
化隆回族自治縣是一個以回族為主、多民族聚居的國家級扶貧重點開發縣。全縣共有農村人口23萬人,農村勞動力13萬人,其中剩余勞動力7萬人,人均耕地不足2.2畝。上世紀90年代初,保受貧困煎熬的化隆人離開家鄉,走南闖北,憑著一手拉面技術,在全國各地扎下了根,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拉面經濟”。
據化隆縣就業服務局的數據表明:2010年,化隆縣勞務輸出收入總額達6.01億元,其中“拉面經濟”收入占到了勞務總收入的70%以上。截至今年9月,化隆人在全國的拉面店數量達1.87萬家,從業人員6.7萬人,覆蓋全國26個省市210個大中城市。
然而,數量龐大的“拉面軍團”中,很多是以“蘭州拉面”的名義在經營,有人稱是“為他人打廣告”。有網友爆料稱,蘭州以外的其他地區,90%的“蘭州牛肉拉面”店都是青海人開的。據廣東省東莞市政協委員、“高原王”拉面店老板馬吾買日估計,在東莞,至少有60%至70%的化隆人是以“蘭州牛肉拉面”為名經營,其原因是“尤其是創業伊始,打‘蘭州牛肉拉面’的招牌會更容易打開局面”。
隨著化隆人在全國“攻城略地”,“勢力范圍”不斷擴大,推動“拉面軍團”轉型升級,打造“化隆拉面”品牌的呼聲日益高漲。
化隆縣委、縣政府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早在2004年,縣政府在工商局注冊登記了“化隆牛肉拉面”商標。2007年,為實現拉面經濟提檔升級和規模經營,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化隆牛肉拉面店推廣以統一裝飾風格、店員服飾、拉面簡介、店名牌匾為內容的“四統一”經營模式,并鼓勵引導廣大經營戶開展以“守法經營好、環境衛生好、優質服務好、文明經營好、誠實守信好”為內容的“五好經營戶”爭創活動。
化隆縣委、縣政府的努力得到了一些回報。2007年,在首屆全國勞務品牌展示交流會上,“化隆牛肉拉面”被中國就業促進會評定為“全國優秀勞務品牌”;2010年,“化隆牛肉拉面”成功入駐上海世博會中華美食街,“化隆牛肉拉面、牛肉干拌面、特色蔥油拌面、青海釀皮”被上海烹飪協會評定為“服務世博名特菜點”。
但是,對于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化隆拉面店老板來說,不管黑貓、白貓,能夠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只要能吸引客人,他們并不介意掛上“蘭州牛肉拉面”的招牌。截至今年9月,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四統一”示范戶僅640家,“五好經營戶”710家。化隆縣有關部門坦陳:“四統一”推廣步履艱難。
拉面是個聚寶盆
在廣東省東莞市打拼了近10年后,38歲的馬吾買日擁有了4家拉面店,并成為東莞市政協委員。從化隆縣群科鎮向東村到千里之外的東莞,馬吾買日和大多數化隆人一樣,經歷了創業的辛酸和發展的迷茫。
2002年,馬吾買日花2萬元租了一家12平方米的店面,店內3張桌子、門口2張桌子,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他主打“高原王”牦牛肉拉面,由于進入市場較早,頭3年,生意好的時候,月收入達4萬元。
“甘肅人開的‘蘭州拉面’,一碗賣1.5元或2.5元,講究薄利多銷。為了節約成本,他們很少租店面,而是租攤位,但是攤位在街邊風吹日曬,塵土飛揚,客流量和利潤都很難上去。”馬吾買日說。他認為,在這點上,化隆人有膽量,有創新意識,他們通過核算成本,提高拉面價格,在裝修環境、口味上下功夫,提升了拉面的檔次。
在他的帶動下,向東村的老板在東莞相繼開了近30家店,打響了“高原拉面”品牌。他們的成功也吸引了一批模仿者。“后來有些進入東莞的拉面店,名為‘草原拉面’,店面裝修卻和我們的幾乎雷同。”
低端模仿者的相繼進入,使東莞的拉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且無序。“到東莞來開拉面店的化隆人中,60%至70%不太識字,他們憑著回族天生的經商意識經營,絕大多數只顧眼前的利益,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為了提高利潤,他們甚至不顧質量,盡力壓低成本,造成客戶流失。”馬吾買日說。
為此,他曾多次勸那些與他一起闖東莞的老鄉,要有危機意識和創新意識,珍惜自己的店面和聲譽,“這是一個發家致富的聚寶盆。”但是,沒人理會他的苦口婆心,反而認為他是“說夢話”。
很多拉面店開了一兩年以后,還是難以為繼,不得不轉手他人。“那些老板們會換一個地方,再開一家,只有我那個12平方米的店堅持了近10年。”馬吾買日自豪地說。他后來又相繼開了3家拉面店,店面都不大,分別是20、30和80平方米。
老板們的選擇
創業成功以后,尤其是化隆縣提出“四個統一”的號召后,馬吾買日也曾有過規模化經營的想法。為此,他還不時到蒸功夫、肯德基等中式和西式快餐店取經,觀察他們的室內裝修、服務管理。但是,規模化連鎖經營動輒需要以百萬計的投資,他心里總是有些打鼓:“如果前期投資都砸下去了,不成功怎么辦?我們做的是小本生意,虧不起呀!”
另一個讓馬吾買日擔憂的是,現在的拉面店,多是家族式經營,管理者、服務員是一家人,有什么事都好說話。如果要擴大經營,勢必要招聘外人,怎么管理是一個大問題。“我們迫切需要一些管理方面的培訓,包括店面設計、資金運作、人員培訓、餐廳管理等。如果我們這些老板不能提升自身素質,打開思路,引進現代管理理念,盲目地擴大經營,很可能會失敗。”
不過,在拉面行業闖蕩近10年,馬吾買日對拉面有著很深的感情。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拉面餐飲做得更好,而不僅僅是賺了錢就抽身離開。2008年,他在青海注冊了自己的拉面品牌“高原興隆拉面”,蘊含“生意興隆”之意。
同是化隆人,馬貴福的選擇和馬吾買日不太相同。23年前,他在福建省廈門市開了一家名為“西北第一家”的拉面店,是“拉面軍團”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挖到第一桶金后,他開始進軍清真餐飲行業,曾在青海省西寧市開了一家營業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大型清真餐飲城。現在,他又回老家化隆縣群科新區投資1億元開了一家高端餐飲企業。有了充裕的資金后,他再殺回拉面行業,與兩個公司合資在北京首都機場和上海虹橋機場開設精品拉面館,滿足中外穆斯林客戶的飲食需求。目前,北京店的年收入為600至700萬元,上海店的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
馬貴福認為,“拉面經濟”曾對化隆人致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的優勝劣汰,現在的“拉面軍團”已經呈現分流的趨勢:1/3的失敗者被市場淘汰,1/3的勝利者幸存,1/3的中庸者不虧不盈。“拉面是一個快餐行業,有人說它是一個‘甩抹布’的活兒。由于它是現拉現做,手工操作,在標準化方面受到很大制約。這涉及到少數民族餐飲企業的品質問題。”早已不介入拉面店管理的馬貴福笑稱:“很多人缺乏對拉面的認識,而像我們這些已經認識到了的人,又不做拉面了。”
這或許就是“化隆拉面”很難做大做強的悖論:由于拉面行業手工制作的天然劣勢形成的天花板效應,導致很多勝利者離場,騰出空間給新來者。整個行業始終在低端、零散的狀態徘徊,遲遲難以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
對于目前的困境,化隆縣有關部門也表示,他們正在積極謀劃,為“化隆拉面”的品牌化戰略繼續布局。化隆縣就業局與天津一家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該公司為在津化隆拉面店提供糧油、調味料等配套產品,并選擇120戶“五好經營戶”搞“四統一”試點經營,無償投資24萬元為其裝修,每戶一次性融資信用貸款10至20萬元。目前,首批已有7家店面開工裝修,公司承諾,該合作模式在天津試點成功后將逐步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