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記者來到家住臨夏市八坊街道辦前河沿社區大旮巷47號的回族老人祁尕海家,在“1211”結對幫扶卡上看到這樣一組記錄:2011年7月28日發放面粉一袋;10月5日發放愛心救助金120元;11月15日發放煤炭半噸。每項幫扶措施都有祁尕海簽名。這是自臨夏市開展“兩個共同”示范市建設活動以來,臨夏市八坊街道辦創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的眾多教育活動中的一項。
如今,像這樣的感人事跡不勝枚舉,這僅僅是臨夏市開展“兩個共同”示范市創建活動的一個小小的實例。臨夏市計劃用3年時間把臨夏市建設成商貿繁榮、產業發展、環境宜居、特色鮮明、社會和諧的全省“兩個共同”示范市。八坊街道辦主任馬繼超告訴記者:“為豐富創建‘兩個共同’示范街道工作載體,我們開展了‘1211’結對幫扶,即1名科級干部結對幫扶2名困難群眾,1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1名困難群眾。”今年8月份為結對幫扶的65名困難群眾發放面粉65袋、清油650斤,11月為41戶“三無戶”、殘疾人家庭,每戶發放煤炭500公斤。
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特別是對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更是各項工作的永恒主題。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確定了民族工作基礎較好的臨夏市為全省十個創建“兩個共同”示范縣(市、區)之一。建設“兩個共同”示范市,對于臨夏市賦予了新的使命。
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示范區建設的主要任務。臨夏市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研究確定了“抓好一項教育、實施六大工程、建設十大項目”的創建思路和工作重點。通過實施“一項教育”、總投資42.18億元的“六項工程”、總投資17.71億元的“十大項目”,強力推動兩個共同示范市建設。今年實施的總投資6億元的環城東路綜合改造,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9大類,29個重點項目已陸續竣工使用,有力加快了建設全省“兩個共同”示范市的步伐。市委統戰部負責人說,我們多次向省上銜接匯報,最大限度地爭取示范市建設的項目、政策措施、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將枹罕鎮、南龍鎮、八坊街道辦確定上報為全省“兩個共同”示范縣(市、區)建設示范點。充分發揮示范點示范帶頭和輻射帶動效應,加快創建步伐。馬繼超介紹道:“我們篩選上報了12個項目,其中3個被市上列為向省上重點爭取項目。通過實施項目切實為民辦實事、好事。”
臨夏市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的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10.86萬人,占總人口的51.2%,全市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四大宗教俱全,約有信教群眾14.1萬人?;谶@種特殊的市情,該市把認真學習黨的民族政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作為創建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全市各鎮、街道、市直各單位、宗教場所結合實際,深入學習《民族區域自治法》《宗教事務條例》及創建知識。每逢開齋節、春節等重大節日,市上四大家領導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分別深入各宗教場所、民族宗教界上層人士家中進行慰問,給他們帶去節日問候,與他們促膝交談,向他們宣傳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各宗教場所在節日期間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標語以及利用主麻日聚禮、法會等形式,通過“瓦爾茲”等宣講方式,向廣大信教群眾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規知識,開展了宣傳教育。臨夏市交通局負責人說,我們多次組織干部職工學習了示范市創建的有關內容,從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保障公路暢通等方面,認真開展了創建活動。有些清真寺在實施方案中提出,建設文化書屋,著力提高廣大穆斯林群眾的法律意識和自律意識。如今漫步臨夏大街小巷,“兩個共同”示范市創建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已89歲高齡的回族老人馬麥燕指著掛在墻上的“兩個共同”彩頁宣傳掛歷說:“我不認識字,但我知道只有各民族團結起來,我們的生活才能美滿和諧。”據了解,八坊街道辦制作大型宣傳版面6處,辦黑板報4期,印發掛歷3000冊,廣泛宣傳“兩個共同”創建。
“六十年來,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新中國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并肩奮斗,攜手向前,精心培育民族團結的沃土,盡情播撒民族團結的種子,收獲了幸福的花朵!”這是臨夏市建設“兩個共同”示范市首屆“福源團結杯”中小學生作文大獎賽上,臨夏市第一中學初三學生宗曉乾作文中的一段話。首屆“福源團結杯”中小學生作文大獎賽是臨夏市有史以來舉辦的影響較大、參與面廣、涉及題材豐富、征集作品水平較高的一次大型活動,活動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合作。組織全市部分中小學學生深入臨夏市民族印刷廠、全國擁軍模范喇震洲家中開展了一次“團結是幸福之源”社會實踐活動。在新華教育集團北街分校、枹罕鎮羅家堡小學、市一中舉辦了“團結是幸福之源”為主題的專題輔導報告會。通過富有特色、寓教于樂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和表彰總結大會,豐富了創建內容,為創建“兩個共同”示范市增添了亮點。
隨著“兩個共同”示范市創建活動的不斷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推進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性,“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被進一步激發,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倍加珍惜當前的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黃金機遇,使得民族團結進步這一朵奇葩在河州大地上遍地綻放,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