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琴 馬志俊
(寧夏大學 寧夏銀川 750021)
摘 要:丁竹園是近代回族社會早期重要報人的代表。本文通過對其生平活動、辦報思想、社會實踐及其影響等幾個方面,來評述丁竹園的先進事跡。
關鍵字:近代 回族 報人 丁竹園
報人是近代中國社會和思想文化界一支重要的變革力量,是先進思想文化和社會信息的主要傳播者,也是近代社會表達政治意向的重要群體。近代報人在變革的現實中,認識到報刊的重要性,他們群起創辦報刊,使之成為手中撬動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同時帶來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同樣,回族社會也是人才輩出,風起云涌,涌現出眾多的杰出報人,丁竹園即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回族報刊的發展中有獨特的貢獻。
一、丁竹園介紹
丁竹園(1872—1934)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回族愛國知識分子、醫生、社會活動家、評論家、愛國報人。丁竹園經歷了光緒與宣統清政府兩帝沒落的統治,目睹了辛亥革命的過程,以及后來的共和失敗和軍閥混戰。作為報人來看,其不僅僅是近代回族社會早期杰出的報人,也是我國近代白話文運動的先驅之一。其從開啟民智出發,倡導白話辦報,發表演說,以期喚醒民眾。通過考察丁竹園的生平活動和著述,從1897年起,他先后撰文于《直報》、《大公報》、《中外實報》、《社會教育星期報》、《正宗愛國報》、以及《民興報》,在其30多年的報人生涯中,形成了獨特的辦報思想,也身體力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一)中國報刊業發展的推動
隨著中國現代化的啟動,中國社會逐漸進入了現代化進程中。同時,隨著社會交通網絡的發展,大眾傳播媒介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的宣傳過程中,是能夠發揮巨大作用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界的先進分子認識到創辦報刊的重要性。一大批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知識分子日趨活躍,受到外國人在華辦報的影響,中國人自辦報紙就成為大勢所趨。特別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國。報刊事業也有了迅速的發展,“一時報紙,風起云涌,蔚為大觀。”[①]民國初年,社團眾多,政黨林立,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維護自身的利益,紛紛辦報。從1815年中國第一份中文報刊的創刊到1915年《青年雜志》的出版100年間,中國大陸和海外總共出版了近2000種中文報刊。[②]
(二)近代回族報刊的初露端倪
近代回族報刊興起于清末。早在回族人士辦報、辦刊之前,一些關于回族和回族社會的報道和回族人所撰寫的文論等,就已經開始在其他報刊上刊載了。根據資料記載,丁竹園早在1897年開始就在京城各大報紙刊登演說。回族人民在社會大變革的情況下,也需要通過輿論媒體來喚起本民族人民求生存、求振興、求發展的意識。回族社會涌現了不少的優秀知識分子,其中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創辦報刊,回族報刊開始興起,他們在為本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新聞事業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以國內回族人士丁寶臣創辦的《正宗愛國報》和留學日本的回族青年學生發起組織的“留東清真教育會“創辦的《醒回篇》最具有典型意義。丁寶臣創辦的《正宗愛國報》不僅是回族創辦的最早的報刊,而且也是我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報刊之一。留東清真教育會創辦的《醒回篇》,雖然出了一期,但是具有很強的啟蒙主義色彩,被譽為“吹響了近代回民思想文化的號角。”[③]近代回族報刊的興起,發出民族之音,開啟了近代回族社會辦報的先河。
當時的京津地區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族意識的最初覺醒也是出現在京津地區,少數知識分子的覺醒,成了這個民族覺醒的向導,在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時勢造英雄。丁竹園就是在這種特定時代潮流的沖擊和新的社會風氣的熏染下成長起來的典型回族人物。丁竹園懷著“真理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改良風氣”、“拯困救貧”的熱情,積極參加到中國早期的新聞事業。從1897年始,丁竹園開始在各大報刊發表演說,倡導白話辦報,開啟民智。于1907年創辦《竹園白話報》,抑惡揚善,為民請命。
總而言之,作為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先進知識分子,目睹清朝的腐朽統治,帝國主義對中國瓜分豆剖的瓜分,使得廣大民眾顛沛流離、生活困苦,這些都是丁竹園發表言論,創辦報刊,喚醒民眾的原因。
縱觀丁竹園的辦報思想,其白話辦報、為民辦報,言論自由辦報思想最具有許多獨特之處,深刻的影響了當時的社會,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尤其是其白話辦報思想影響深遠,時人評價其白話演說:“真能使懶人振精神,促使風氣打開,社會默收其益處。草茅下士之中,也就算難得的很了。”[④]
倡導白話,開啟民智是丁竹園白話辦報的重要思想。白話文是一種簡潔、方便表達思想的語言工具,可以使文章變得通俗易懂。白話文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可以促進報刊更加貼近民眾。丁竹園久居京津兩地,諳熟京津的逸聞掌故、風土人情。其采用白話演說,展現了一幅清末民初京津的社會歷史畫卷,為研究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革留下可貴的資科。
丁竹園生活的時代,白話文尚未通行。報刊所用多為文言文,在普通群眾中影響不大。丁竹園認識到有利于下層社會即婦人孺子的,就是白話報。丁竹園得出“中國救貧圖強,非由助銷土貨,以白話報紙開通民智不可”[⑤]的結論,倡導“開導下等社會,非用白話報紙不可,非出白話告示不可。”[⑥]丁竹園認為,讀文言必通“文理”,而白話則“婦女小孩不論粗細人,一聽就懂”,對于“開通下等社會”,“以及教誨子女,仍以白話為宜”。特別是在“識字的太少”的中國,“白話報詞淺意顯,大為啟蒙通俗之利器”。[⑦]本著“開通民智”的宗旨,竹園大力提倡白話。他的文章一反當時“文言論說皆長篇一片”的文風,采用當時市民階層語言,樸實無華,吸引了讀者。他的白話演說當年在京津一帶頗有影響,他本人也被稱為“白話名家”。[⑧]
其中在《白話文的好處》一文中丁竹園談到:“報紙的好處,真是說不盡……我們中國人識字的太少。現在正打算辦理地方自治,又要進行預備立憲,又要普及教育,推廣女學。這些事情,全仗著報紙作向導,開通下等社會,以及教誨子女,仍以白話最為適宜。”[⑨]丁竹園希望通過白話報宣傳,可以讓人們明白時局,傳播信息。
丁竹園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體察民情,替民請命,在其辦報理念中滲透著深刻的為民辦報思想。報紙有著極強的自由度,把自己創辦《竹園白話報》作為一個開端,作為公共言論的平臺和為民說話的地方。丁竹園希望社會大眾關心《竹園白話報》,大膽發表與社會國家有益的事情,對其中的是是非非進行詳加評論。丁竹園鼓勵民眾把“敝報作為社會間公共的機關,眾位也要愛護維持這個公共的機關,咱們大家聚精會神的,謀畫公共的利益,但求國民的程度日進文明,國勢必然日見穩固,敝報也就日見發達了”。[⑩]
由此可見,丁竹園是抱著滿腔的熱情,以開通民智,為民請命的初衷開始辦報,在其中深刻的體現了其為民辦報思想。這在一個深受皇權影響的封建專制統治下的社會,把民眾放在了受益的主流位置,有利于提高民眾的民主意識,也有利于培養民眾的公益意識,在當時的社會中推動了民眾的覺醒。
晚清帝國雖然是沒落的帝國,但是對內的控制卻從來沒有放松,伴隨著報刊業發展的勢頭,清政府開始規范報業市場,制定相應報律來壓制輿論自由,例如其中有一條就是規定開辦報館需要繳納相應的押金。這在當時的報業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少人針對報律問題爭相討論,爭取言論自由。丁竹園明確指出,清政府是在:“盡當報紙萌芽的時候,忽用報律,壓制輿論。就好比剛會說話的嬰兒,一開口兒,就挨個嘴巴,這一下子就給打啞巴了。”[11]
報紙有利于開啟民智,促進社會進步。丁竹園認為報紙對于國家社會,猶如魂魄、耳目、口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了報紙,社會也就進入了沒有生機和活力的時代。近代中國社會處于列強瓜分的危局,這個時候不適合限制報刊輿論自由權。丁竹園講到:“目下就好比幾雙大肥羊,被餓虎圖上了一樣,必須集群策,才能抵制的住外人!”他進而指出,“果然視國事如己事,視百姓如子弟手足,正當愛護報館,維持報館,縱著教他說,以鼓舞國民的真精神,掃除盡全國的黑云毒霧,使蒼生重睹光天。”[12]所以他建議,當政者此時應該想法子聚攏民心,利用本國的報紙作為救國的利器。
丁竹園不僅“以筆為旗,以言濟世”,而且身體力行,積極投入到辦報的實踐當中。其以知識分子特有的憂患意識,辦報立說,抨擊時政,提出種種社會革命或社會改良措施,以期喚醒民眾共同改造社會,踐行著自己的辦報思想。
(一)撰文立說,發表演說
據記載,從1897年起丁竹園就開始為京津各大報刊撰寫文章,發表于各家報紙。丁竹園30年筆耕不輟,發表文章千百篇。經筆者初步統計,他曾先后撰文于《民興報》、《新天津》、《北京正宗愛國報》、《敝掃帚千金錄》、《社會教育星期報》、《天津益世晚報》、《天津直報》、《中外實報》、《商報》、《直報大公報》、《立達星期報》、《天津商報》、《上海時報》、《大公報》、《白話晨報》、《新天津報》、《順天時報》、《天津白話晨報》、《北京立達星期報》、《益世晚報》等20種多種刊物,發表言論。
根據筆者整理,丁竹園在發表演說的時候,采用了大量不同的筆名,通過不同的筆名表達著不同的思想。通過對《竹園叢話》和《正宗愛國報》的整理,初步確認丁竹園曾用到過如下筆名:竹園、默民、公仆、頑固、共和國民、樂天、樂觀、李醒村、冷眼、慈航、穆思霖、悲時、鐵園、杞憂生、頑民、關化政、白丁、頑固生、醫穩、熱心冷眼人、麥來、率真、病夫、書癡、未能免俗人、倰、小學生、討厭、怨府、鐵竹、善治庵、俠佛、龐觀卿、痘泣、穆納民、冷頑民、貧民、報奴、頑石、窮樂、癡民、弱民、鐵血、候補亡國奴、喻園、后村亡國奴、憤民、默民、莫敏、奇聾、盛世頑民、憤民、清真一份子、燒犀、無補生等總計60個筆名。
丁竹園所用筆名,猶如一面反光鏡,從其中我們也可一窺其面對如同走馬燈一樣的中國政治時局,發表演說,表達思想。通過這些筆名,可以看出其對民族和國家命運前途的擔憂,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對世道的控訴和鞭打等多種復雜情感,勾畫出一個充滿激情與困頓的憂國憂民的先進知識分子。
丁竹園在為各報撰稿的同時,更充分地認識到報紙的作用,踐行著自己的辦報理念。丁竹園講到:“報紙是強國的利器,是社會的前導,是人民的口舌,好處說不盡。”[13]在其弟丁寶臣的影響下,1907年,丁竹園辭去醫藥研究會的職務,為了大開民智,發表演說,決定親自創辦《竹園白話報》。這是天津第一張白話報,次年改為《天津竹園報》。
《竹園白話報》初始的銷售并不樂觀,每天所銷售不過四五百張。《竹園白話報》是一份抑惡揚善,充滿民主愛國的報刊,有時評、論說、以及寓言故事等佳作。經過不斷的努力,逐步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據統計,不僅僅在保定、順德、張家口,有專函訂報,而且在天津、北京的銷路也是日見增加。半年之后,日銷售四五千份已經不成問題。一年之后,《竹園白話報》行銷甚廣,頗受海內外歡迎。劉峻堂和譚鶴情先生在一周年祝賀詞中評論:“評價皆由于內容搜羅宏富,紀載精詳,宗旨正大之所至。至于譏卻處,由覺興味濃深,雅趣橫生,大約看此報的人,全都知道,絕非鄙人一己之私言……社會監督,政府諍友,淺言勸世,婆心苦口,天職己任,功不暇究,祝竹園報,與天地朽。”[14]關于《竹園白話報》停刊的原因,具體不詳,目前也沒有見到相應的資料。
從1897年開始丁竹園就在京津各大報刊發表演說,至1927年大革命失敗隱退醫界,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據其自述:“陳言腐語……況投登各報之稿,不下千數百篇,多散佚無存。”[15]目前,根據張巨齡的不完全統計,丁竹園在天津35年時間,僅在《竹園叢話》中的收錄的作品達到626篇之多,有百萬余言。[16]
時隔多年后,1924年丁竹園在友人的勸說下,由
該叢書主要由撰著和選錄兩部分組成,選取“有益于世道者,皆轉載之”,撰著包括演說、寓言、諧談、衛生、雜俎,幾乎涉及到社會內容的各個全面,可以說包羅萬象,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歷史、藝術、衛生、民族、天文、地理、水利、交通、體育、倫理道德、社會風俗、日常生活知識等會的各個方面。這些資料是人們研究清末民初回族社會、乃至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教育、外交、軍事等各個方面的重要寶貴資料。
五、回族報人丁竹園的歷史影響
丁竹園不僅僅是回族社會杰出的報人,而且是近代社會杰出的新聞先驅,其主要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白話辦報思想影響深遠。丁竹園是近代社會早期白話文的倡導者,提倡白話文是文化領域反封建斗爭的一種形式。丁竹園認識到白話文是一種簡潔、方便表達思想的工具,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可以促進報刊更加貼近民眾。他充分利用“文人多不屑看”的市民階層語言,賦予它們以新的內容,使之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內容服務。他的文章不拘一格,只求明白清楚。以通俗的文字,犀利的言辭指陳時弊,向人民群眾宣傳救國救民的真理。竹園為提倡和使用白話文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是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白話文的先驅者之一。
從新聞學的角度來看,作為報人,丁竹園能夠目擊時艱,發表言論,針砭時弊,創辦《竹園白話報》,喚醒民眾。時人劉趾云先生評價《竹園叢話》:“傳有之,言為心聲,心音人情,出言則不外人情,心通世故,發言則洞明世故,一言一語,足以見心中之底蘊。蓋經濟出自學問,而德性蔚為文章,擅長文藝,必器識居先,而言語亦與德行并重,非有雄才卓識,不能發出經世之名言,救時之輿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