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松老廿年
——周仲仁先生與馬松亭阿訇一起的日子
周仲仁先生出生于濟南西關的穆斯林世家。1925年在濟南清真南大寺當伊瑪目的父親——周懷清阿訇為支持好友馬松亭阿訇改革伊斯蘭教育而創辦新型伊斯蘭學校之舉。將自己十一歲的兒子從濟南制錦市小學輟學,送入剛剛成立的濟南成達師范學校。從此時起到北平解放的一九四八年初,周仲仁先生在馬松亭阿訇身邊二十余年。松老高深的伊瑪尼造詣,淵博的伊斯蘭教典、教義知識,崇高的人格魅力及為伊斯蘭教而獻身的精神對周仲仁先生宗教信仰觀、宇宙認識觀、世界觀、人生觀及倫理道德觀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影響。關于師生二人的密切關系,奶奶對我說:“你爸爸對馬阿訇比對你爺爺還親,在馬阿訇身邊盡孝的時間比在你爺爺身邊還長。”媽媽對我說:“你爸爸跟著馬阿訇十年有音訊,十年無消息。把我一撂就是二十年。”這是周仲仁先生最親近的兩位女性親身感受的肺腑之言。
周仲仁先生追隨松老廿十年,晚年經常談及往事。此文把周仲仁先生一些談話內容分別寫出來以紀念松老和周仲仁先生。
一、言傳身教引入伊瑪尼正途
濟南成達師范剛創立時,各方面都很困難。設施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既無圖書也無教學儀器,教學用的黑板也是師生親手制作的。學生用的課本都是他們坐在破舊不堪的課桌前,用削尖的竹片當筆自己抄寫的。冬天在煤油燈下抄到很晚,仲仁先生年齡最小,抄完后,一雙小手凍得紅腫,馬松亭阿訇就把他拉到身邊,用自己溫暖的大手給他捂上。并對他說:“孩子??!真主最喜能忍耐的人,你要學會忍耐呀!”這句話像一股暖流傳遍他的全身。“學會忍耐”這句話仲仁先生記了一生。由于生活困難,吃飯也是自己動手,每日輪流自炊,甚至開水都要到鴨子橋附近一家茶館來買。茶館就在仲仁先生家斜對面,在等開水的時候,他就回家等著。這事馬阿訇知道了,就批評他說:“男子漢志在四方,不可這樣戀家。”此后到鴨子橋附近辦事,他再也不往家跑了??箲鹎昂螅?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周仲仁">周仲仁先生廿年沒回故鄉,我奶奶就怪松老,說:“都是馬壽齡一句話讓俺孩子二十年不回家。”殊不知松老一句話卻鍛造了周仲仁先生的堅毅性格。
一九二八年五月,濟南慘案發生,濟南成達師范被迫停辦。一九二九年農歷二月,在馬阿訇的努力下,學校遷往北平東四牌樓清真寺。遷校前,濟南回族穆斯林群眾在清真北大寺舉行歡送會,并攝影留念。當晚虎伏灘拜后,馬阿訇護送著十六位同學在法鏡軒先生陪同下,分乘人力車、避開日本人,從濟南西圩子外城繞道奔向齊河縣晏城火車站。周忠仁先生的父親把他送到普利門外,眼巴巴地看著孩子離開,抓著好友馬松亭阿訇的手說:“我把孩子托付給你了,托靠主,襄助你們師徒平安。”
在這年的暑假后,學生擴招成五十多人。在馬松亭阿訇的倡導下,學校成立“回族青年會”、“北平伊斯蘭青年學友會”,并舉辦成達師生誦讀《古蘭經》比賽。周仲仁先生和馬金鵬先生分獲一、二名。周仲仁先生晚年回憶此事說:“那次比賽除我們平常誦讀外,馬阿訇輔導:師范起了很大作用。”他說:“馬阿訇每天旁塔和虎伏灘拜后都誦讀《古蘭》,他聲音高亢吐字清晰、委婉悅耳、發音正確、音調鏗鏘,將人帶入一種神圣的精神狀態。我們默默地聽著,學著,慢慢地也聽到一些精髓。”
周仲仁先生小學五年級進成達師范,不僅他的阿拉伯語就是漢語水平的提高也賴于成師的劉柏石,趙振武等先生的教誨,尤其是松老更是手把手地教。周仲仁先生憶及,1929年11月《月華周刊》創刊,王夢揚先生是首任主編,仲仁先生是主要撰稿人。但幾乎每一篇文章都經馬阿訇過目,尤其是“《古蘭經》要略”、“伊斯蘭的認識”幾篇。還有一篇以馬松亭署名的,在伊斯蘭學界影響較大的文章。也是由他起草經馬松亭阿訇逐字逐句修改后,在《禹貢》第五卷上發表的。
由于他學習認真,進步很快,中阿文水平不斷提高,很多抄寫工作老師都指派他干。特別是成達師范組織的二次譯經活動,馬阿訇都讓他執筆。第一次在1929年10月。為了搞好《古蘭經》翻譯工作,北京成達師范成立《古蘭經》譯注委員會。據周仲仁先生回憶,當時每次譯經都是松老先誦讀一節,然后進行講解,大家再討論,由他執筆記錄。隨后再由松老誦讀下一節。每次講解的經文節數不等。結束后,再由周仲仁先生整理,整理定稿的一些章節首先在《月華》、《成師校刊》發表。周仲仁先生曾感慨地說:“有機會聆聽松老親自講解《古蘭經》,分析指導,使我受益匪淺,不斷加深對《古蘭經》的理解,松老將我引導循入伊瑪尼的正道。”成達師范的第二次譯經活動,是在學校遷到廣西桂林之后。馬松亭阿訇為總結前次譯經的成果,組織周仲仁、馬金鵬等人對以前的譯文進行匯總、整理,仍有周仲仁先生執筆。這次還是松老親自主持。至1944年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古蘭經》漢譯本文稿整理完畢,由學校上報國民政府教育部審核準備出版。對此馬阿訇非常欣慰。他對仲仁先生說:“總算完成了我十多年的心愿。”然而這部凝聚了眾人心血和汗水的巨作,竟毀于日寇的轟炸之中。這給松老和眾弟子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一九三一年成達師范組織一班同學參加當年的齋月活動,在北平東四清真寺舉行齋月演講。據周仲仁先生回憶演講前松老曾教導他們,齋月在清真寺演講是宣教性質的,要完全依據經訓為內容、不可摻雜其他學識和理論。對于老師的話,周仲仁牢牢記住。在這次演講中,他以《<古蘭經>要略》和《回教的經濟制度》為題,發表演講,得到聽眾好評。
一九三二年成達師范一班畢業。學校選派畢業生赴埃及愛爾哈資大學留學。當時,依照仲仁先生的學習成績及出色表現,做為留學生是有資格的。但他痛失良機,大家都替他惋惜。據他晚年談及。未去留學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有個人原因及學校原因。松老希望他留在身邊工作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他說:“自己并不后悔,能追隨在松老身邊是他最大的愿望。”他知道這樣學到的知識并不會比出國少。一九三二年送走去埃及留學和去西北辦教育的同窗之后,周仲仁先生回到濟南老家省親和完婚。隨后返回北平成達師范任教。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北平發生“一二、九學生運動”。這年寒假提早假期延長。周仲仁先生回濟南探親。三六年初,馬松亭阿訇送第一批留埃學生回國,經過濟南,到周仲仁先生家中,要求他馬上隨自己回北平。有兩件事要他協助辦理。一是籌備創建“福德圖書館”,讓埃及福德國王贈送的四百余部阿文書籍早日發揮作用。二是這次回國順便邀請兩位埃及教師。他們是賽義德:穆罕默德:達里和穆罕默德:伊卜拉欣:福力腓。因為他們不通漢語,到北平后,需要有人為其翻譯。周仲仁先生二話沒說便跟著自己的老師返校??墒菚r間不長,周仲仁先生奉調去南京,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主辦的《蒙藏日報》阿文版編輯。暫時離開自己最敬重的老師——馬松亭阿訇。
二、同舟共濟渡國難
一九三六年九月周仲仁先生奉調去南京,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主編的《蒙藏日報》的阿文譯員,離開了北京成達師范,也暫時離開了老師馬松亭阿訇。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在南京淪陷前夕,隨蒙藏委員會撤離南京,遷往四川重慶。一九三八年八月聽說成達師范唐柯三校長在武漢籌建“中國回教救國協會”便辭掉《蒙藏日報》工作,到武漢投奔唐校長。后隨唐柯三先生一同到廣西桂林,再次進入戰亂中剛從北平遷來的成達師范學校,又回到老師松老身邊。
成達師范學校到桂林后,設在桂林西門外清真寺內。改名為桂林成達師范學校。仍以唐柯三先生為校長、馬松亭阿訇為代理校長,艾宜齋先生為教務處主任。在松老安排下,周仲仁先生任設備注冊組組長,馬金鵬先生任教務組組長。
首先是《月華》旬刊和《成達校刊》復刊。馬阿訇非常懂得媒體的宣傳作用。要想使剛來不久的成師在廣大桂林穆斯林中擴大影響,必須把停刊兩年的《月華》旬刊重新恢復起來。于是在征得唐校長同意的情況下,與有關人員商議,聘請白壽彝先生任主編,周仲仁先生任編輯兼出版發行工作,也是主要撰稿人。這時主要發表的文章有“在天翻地覆的時代紀念轉移乾坤的人”、“憶振武先生”、“回教與大眾”等,同時并為復刊的《成師校刊》撰寫了“復刊詞”。這是《月華》旬刊第二階段也是它的中興期。一年后,白先生因有其他事情離去。主編由馬金鵬先生接手,持續到1942年底共出版5卷141期。因戰亂和經費困難再次???/span>
一九三九年經歷跋涉從北平來的成達師范第四班的學生僅剩下金德寶、彭林冥、馬永孚、張忠義、賈援和馬誠信六人。這年七月四班同學結業,為了擴大影響、提高成達師范聲譽,于1939年7月28日在學校舉行了隆重的畢業典禮。周仲仁先生參與籌備工作,并代表校友贈畢業生中外地圖十二部。大會期間,國民政府委員白崇禧、朱家驊致賀電,唐柯三校長致訓詞。給桂林穆斯林極大鼓舞,也震動了桂林教育界。
在這一年桂林成達師范招收到第一批學生。師范一年級新生招40名,阿文進修班甲組20名、乙組30名,共計90名。學校決定由周仲仁先生負責這次招生工作。松老向周仲仁先生交待:“要照顧桂林,面向湘、鄂、閩、粵;考試要認真,要注意人品和信仰。”當時報考人數很多,也很踴躍。據當時阿專班學生吳一飛先生回憶說:“當年我到桂林報考成師時,因交通不便,晚到了幾天,學校不收,松亭阿訇也叫我明年再考。我心里那個急,從河北省跑了幾千里,卻不能如愿入學,怎么辦呢?情急中有人介紹我去找周仲仁老師。我找到周老師,把我的情況如實的告訴了他,他一邊遞過手帕讓我擦汗、一邊安慰我不要著急,安排了我的食宿,便去找校長匯報,經過周老師的努力,松亭阿訇同意給我一次補試的機會,并安排周老師親自負責此事。我順利的通過補試,有幸成為成師阿文專修班的學生。”通過這段話傳達出的信息,使我們看到了松老的認真、寬容,仲仁先生的親切、熱情、尊敬老師,同時也看到當時穆斯林學子的信仰、追求、艱辛及忍耐,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到一九四〇年秋天招收了第七班,一九四一年又招收了第八班,使在校學生達到150多人,成為成達師范發展史的第二次高潮。這段時間仲仁先生除負責招生工作,還繼續教授《回民》等課程及《月華》旬刊出版發行工作。并為《月華》撰寫了抗戰社論“團結起來”、“兩巨頭會晤”短評“攘外與安內”、“回教與大眾”等抨擊蔣介石破壞抗戰、堅持反共的嘴臉。
馬松亭阿訇為增強成師師生們的抗日救亡信心和擴大學生們的知識面,憑著自己的影響和聲望,與云集桂林的文化界進步人士聯系,并邀請他們來校講時事,做學術報告和兼課。周仲仁先生也參與了具體的聯系事宜。據他生前回憶:來校講座的有胡愈之,陶行知,千家駒,范長江,金乃華等先生。著名雜文家秦似,小說家王魯彥、盛成在校兼課,后來他還和他們成了朋友。他還談到了當時的貧困,王魯彥貧病交加最后病死在桂林、盛成去了法國以及秦似的雜文有魯迅先生之風,還談及老舍先生為抗戰回族寫劇本《國家至上》和排練,演出的盛況。
成達師范在桂林復課后,為引導學生深入民間,了解穆民疾苦配合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提出的“對回民做一次調查,把各處回民人數調查清楚”的工作。馬松亭阿訇利用暑假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調查。馬松亭阿訇還親自深入下去,宣講教門。據周仲仁先生回憶:“有一次馬阿訇聽四班的賈援說有的村莊村民只知自己祖上是回回,其他什么也不知道。馬阿訇立即帶著我和其他幾個學生,到距桂林百里外的小山村潛徑村去,宣講教門,進家勸化,替他們寫“都阿”。在那里住了好幾天,托靠主,終于使他們回歸了主的正道。”周仲仁先生還說:“這樣的事馬阿訇常做。有時回來累得腰酸背痛,但他對誰都不講,還要應付學校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各種社會活動。”
通過調查發現附近穆民教門信仰確實很差,便產生了辦學,啟蒙穆民教育的念頭。后經校務會研究決定:本著“提高回民文化、增強民族素質、擴大實習場所、畢業生有所安排”的原則,竭盡全力在桂林附近先后設立5所成達師范附屬實驗小學。周仲仁先生參加了籌劃和人員安排工作。他回憶說:“第一附小設在六塘清真寺,招收1-4年級和幼稚生各一班。第二附小設在蘇橋鎮清真寺招收1-6年級各一班,二小開學典禮時,陪著馬阿訇去參加的。第三附小設在大唐鎮清真寺,四班畢業生賈援、馬永孚、馬誠信到校任教。隨后又在潛經村和羅錦清真寺成立第四、五附小。另外,在西門外街也有一所附小,我還在那里兼過課呢。”這時期,周仲仁先生滿懷激情投入創辦附屬實驗小學,使穆斯林兒童受到民族、宗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為此,他一生感到自豪。
周仲仁先生生前談到,在桂林時,另一件值得回憶的事,便是跟隨馬阿訇翻譯《古蘭經》。他回憶說:“其實在北平時就組織過譯注《古蘭經》活動。但后因部分編委會成員留學埃及,阿訇又去送他們,故此停下來。成達師范遷桂林后,在馬阿訇倡導下,《古蘭經》譯注工作第二次提到議事日程,經過三年辛苦努力,終于完成了《古蘭經》譯本文稿,并得到教育部批準,等候出版,對此馬阿訇欣喜萬分。然而日寇飛機的大轟炸卻將凝聚了成達人數十年心血的譯稿毀于一旦。”此事成為中國伊斯蘭教史上的一大憾事,也成為周仲仁先生一生難解的心結。
對于“私立”成達師范學校,國民政府教育部早就有看法。尤其對馬松亭阿訇參加周恩來召開的“第三方面人士招待會”,與左翼文化人關系密切等左的傾向也很不滿。教育部朱家驊就屢次說過:“要不是看在白健生(白崇禧將軍)面子上,早就把馬松亭給開了”的話。一九四一年五月國民政府乘戰時成達師范經濟困難申請經費的機會,不但拒絕學校增加教育經費的要求,還以師范學校不能私立為由,強行將成達師范由私立改為國立。并減少伊斯蘭教育課程,開放漢族生員,想把成達師范變成普通師范學校,引起成達大部分師生的不滿。一九四一年十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下文改制。但暫時保留了唐柯三先生、馬松亭阿訇的職務。但不久,教育部派來督學,視察二人以調查為名,煽動部分學生鬧風潮。并以反對校方有人貪污為由,驅趕馬松亭阿訇、韓宏魁總務主任。事情鬧得沸沸揚揚,還有人寫稿投到《掃蕩報》。為平息此事,周仲仁先生憑自己在學生中的威望勸說大家,并三番五次跑到《掃蕩報》找沈九香先生幫忙將稿子撤下來,好歹解決了這次風潮。可是馬阿訇的職務還是被解除。接著教育部又以唐柯三先生主持“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工作、長期無法到校為由免去校長職務。馬阿訇改任阿文專修班主任,從原住處搬出,住進了“白果經堂”。不久,周仲仁先生也從教務處搬來與馬阿訇同住。一為照顧恩師生活,二為就近請教,做好《古蘭經》的譯注工作。直到晚年仲仁先生還念念不忘“白果經堂”期間的生活。他說:“那是我一生中最愉快,也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日子。”
桂林成達師范改國立后,人員進行調整。原教務主任謝澄波(松濤)調任校長,周仲仁先生任教務主任馬淳夷任訓育主任。教育部派來會計(焦)秘書(王)文牘(朱)各一人。班次也進行了調整。阿文專修班遷入桂林中東門外馬平頭清真寺,馬阿訇離開后,由馬金鵬先生任阿文專修班主任。
一九四三年馬松亭阿訇受聘于重慶市十八梯清真寺任教長離開桂林成達師范學校。到重慶后,在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支持下,聯合了幾位民族大企業家和當地鄉老,創辦了“重慶回教經學研究班”。一九四四年周仲仁先生也向謝澄波校長口頭提出辭職,離開桂林經貴陽去重慶協助松老辦“經學研究班”經學班的學員大部分是原成達阿專二班的學生。其中有馬阿訇的侄子馬國祥,河北籍學員吳一飛等。這些學生從桂林向重慶轉移時,周仲仁先生和他們在一起。他晚年回憶說:一路上他精心照料這些孩子,就象當年成達師范從濟南向北平遷校時自己的恩師馬松亭、法鏡軒老人照看自己一樣關心照顧,體貼溫暖,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吳一飛先生回憶當時情況,時寫到:“向重慶轉移時,為湊路費每個學生需交八塊大洋做路費,家在桂林的同學很快都交上了。我這個遠離家鄉只身求學的學生,身上一塊錢都沒有。周老師知道后,立刻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四塊大洋遞到我手中,另外同班馬國祥同學也資助我四元,這才解決了路費。為此,我從內心感謝周仲仁老師。”
“重慶回教經學研究班”堅持成達初創時的宗旨。但因經費困難招聘不到專職教師,周仲仁先生除日常管理外,也兼課。為彌補不足,馬阿訇還利用自己在文化界的關系,從伊斯蘭教內外聘請很多知名學者、作家兼課。例如郭沫若講歷史,教材就是他新出版的《十批判書》。白壽彝先生講述工具書使用、馬洪道講土耳其語、穆罕默德:伊敏講波斯語,譚英、魯彥秦似講國文,還有一個新疆阿訇講圣訓。周仲仁先生有幸結識他們、也學到不少知識。
在武漢失守,長沙大火之后,日寇的魔爪又伸向桂林。1944年夏天,日軍要發動湘桂大戰,準備進攻廣西,桂林市發布緊急疏散令,桂林成達先遷往宜山,11月桂林淪陷后,宜山吃緊,學校決定遷往重慶。周仲仁先生受老師之托,以成達原教務處主任身份,承擔起收攏學生的工作。經歷長途跋涉來到重慶的師生,一個個衣衫襤褸,渾身疥瘡,還有很多人得了傷寒,形同乞丐。周仲仁先生不顧疲勞及染病的危險,對學生一一作了安排,讓他們住在十八梯清真寺和江北清真寺,一直到學校安置到青木關,重新任命校長。周仲仁先生在沒有接到聘書的情況下,才離開他們,繼續協助馬松亭阿訇辦“回教經學研究班”。
一九四五年留學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的沙國珍先生準備在云南元謀縣籌建伊斯蘭中學,寫信給白壽彝先生請其舉薦主持教學工作的人。白先生得知仲仁先生和馬阿訇在一起,便寫信相邀。周先生在征得恩師同意后,即離開重慶去昆明,見到白、沙二人后,隨馬幫去元謀。
一九四六年秋任期屆滿的周仲仁先生回到重慶時,馬阿訇已先行北上。但他的三個子女(國慈、國靖、國起)還在重慶,他委托周仲仁先生把孩子帶到南京,交給常子椿先生。當時返鄉的人非常多,車船票很難買,更何況還帶著幾個孩子呢。對虧馬阿訇在國防部的朋友幫助弄到船票,才得平安到達南京,見到常子椿先生,交付老師的重托后,如釋重負。轉道上海,在馬金鵬先生之兄馬裕甫的幫助下,乘軍用飛機回濟。
回到闊別十一年的濟南,僅呆了不到兩個月,便再次北上去找自己的老師——馬松亭阿訇。那時,松老正在東四牌樓清真寺任教長。并在寺內創辦“北平伊斯蘭經學班”,周仲仁先生的到來恰逢其時,他除協助日常管理外,還擔任部分教學課程。同時常子椿先生正在籌組北平回教協會,邀請仲仁先生幫助編輯《北平回教協會會刊》。馬松亭阿訇在成達師范出版部的基礎上,創辦了伊斯蘭出版社。準備恢復出版《月華》旬刊,要求周仲仁先生繼續負責出版發行工作。據仲仁先生晚年回憶:“復刊時,由于經費困難,到處尋找贊助,最后由大有公司墊款買了十令紙就開始出版了。一年后,《月華》雜志實際變成了季刊,但增加了一份六日刊的報紙,叫《月華周刊》。”他還說:“我到處募集款項,共籌款兩千元。其中有光堂老板大有公司經理王先生出資最多。伊斯蘭出版社用這些錢買了一臺印刷機和一套中文鉛字以及部分紙張,這才維持了《月華周刊》的出版。”
一九四八年春節前夕,周仲仁先生在濟南回族有識之士馬伯聲、于若亭、趙明遠等人的邀請下,回濟南一起籌辦濟南回教協會,從此離開恩師馬松亭阿訇。周仲仁先生從一九二五年進濟南成達師范學校預科班開始聆聽恩師教誨到一九四七年底(除南京兩年外)整整廿年,他的全部青春時代都是跟隨松老度過的??梢哉f是馬松亭大阿訇造就了仲仁先生,而仲仁先生是繼承馬松亭大阿訇伊瑪尼造詣、淵博的伊斯蘭教學識、崇高的人格魅力積極為教門獻身的嫡傳弟子。
三、師生情未了
濟南解放后,周仲仁先生暫時沒有找到工作,迫于家庭生活于一九四九年六月再次去北京投奔恩師。但這時松老已離京他去。無奈找到在北京師范大學工作的白壽彝、龐士謙先生求助。正巧,旅大市教育局派李曦休同志到北京招聘教師。因李是白先生在西南聯大的學生,于是白先生便將周仲仁和彭林冥介紹給李先生,去了旅大市。這次雖未見到恩師,但他卻時刻掛念老人家。
到大連后,周先生在旅大師范學校參加就業培訓四十天,結業后又到吉林省長春市師范參觀學習一段時間?;貋砗蟊环峙涞酱筮B第一初中工作,開始了普通教育的工作。
一九五二年周仲仁先生在東北教育學院進修時,聽說馬松亭阿訇已經回到北京,受聘任北京西單清真寺教長,并準備參加以賀龍元帥為首的赴朝慰問團對抗美援朝的子弟兵進行慰問,路經沈陽。周仲仁先生盼望見上闊別五年的恩師一面,然而慰問團日程安排很緊張未能晤面,周先生感到非常遺憾。晚年周先生回憶說:“如果那次能見到馬阿訇,命運可能將是另一個樣子。”從那以后師生兩人見面的機會就少了,僅有偶爾的書信往來。其實松老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學生。他有兩次欲調仲仁先生去中國伊協工作。第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中國伊斯蘭教第二屆委員會時,但周仲仁先生經過沈陽進修及思想改造運動,已經完成了從民族教育的教師到新型教師的轉變,工作也比較安定便婉謝了恩師的好意。第二次是在“文革”結束,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恢復工作時,據時任中國伊協辦公室主任的林裕森先生說:“全國伊協建立時,擬調周老師到全國伊協工作,后考慮他年事已高、視力不佳才作罷。”
一九五七年馬松亭阿訇被打成“右派”,周仲仁先生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他因不能像在桂林國立成達學潮那樣協助老師共度難關焦急萬分。同時他堅定的相信老師是不會反對共產黨的。馬阿訇從三、四十年代站在中共一方,是共產黨的忠實朋友,怎么會反黨呢?他恨不得馬上跑到老師身邊安慰他、陪伴著他,但當時的條件是不允許的。直到一九五九年旅大市統戰部門組織少數民族參觀訪問團周仲仁先生有幸參加。在建國十周年慶?;顒訒r到達北京,并隆重地受到國家領導人劉少奇主席、朱德委員長的接見,合影留念。參觀了北京新建的十大建筑。周仲仁先生抽空去看望在病重中的松老。同他一塊去看望老人的還有二位回族訪問團成員大連機車廠工會主席金少朋和大連天津街回民飯店經理。由于有外人在,松老僅說了一句:“好歹你沒有跟在我身邊,不然你也會犯錯誤,知感主哇!”周仲仁先生心情非常沉重,但也說不出更多的安慰話。師娘沙景賢老人也在一旁暗暗傷心。從那以后至一九七九年師生二人基本中斷聯系,尤其是“文革”十年中,仲仁先生作為大連四中領導受到“審查”,被紅衛兵揪斗、進行肉體摧殘、精神迫害,掛大牌子、彎腰低頭、住“牛棚”,到鍋爐房去燒鍋爐,真是苦不堪言,他只是默默地求主恕饒。一九七三年周仲仁先生退休回濟南。一九七八年大連沙河口區為周忠仁先生平反。
一九七九年松老在北京也徹底平反,結束了廿二年受迫害的日子。當聽說自己心愛的學生周仲仁因在文革中受摧殘眼睛視力受損后,他馬上托從北京來濟南辦事的成師校友白俊德先生捎來兩盒石斛夜光丸和其他貴重藥品。一九八〇年又托到北京參加中國伊斯蘭教第四次全國會議的上海伊協主任馬文斌先生帶來藥品和熱情的關懷。一九八二年松老聽說濟南正在籌備成立伊斯蘭教協會便托去北京的成師校友丁福才先生給周仲仁捎話,勸他繼續為濟南的穆斯林服務,積極參加濟南伊協的籌備工作。對恩師的關懷周仲仁先生多次表示受之有愧。自己對老師做的太少。一九八七年三月十日中國伊斯蘭教第五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周仲仁先生作為山東省伊斯蘭教代表出席會議。會議期間,他終于見到將近二十年沒有晤面的恩師馬松亭大阿訇,師生二人促膝長談,一吐多年思念之情。同時周先生向松老匯報了濟南伊協四年來的工作情況和創辦經學班的情況,并聆聽了松老對他的指導意見。在這次會上周仲仁先生被推選為中國伊協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其中流露出松老對他的關愛和挽留他在全國伊協工作的情意。周先生見九十多歲高齡的老師身體還算健康,心中也得到不少安慰。然而使他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是最后一次見面。一九九二年元月十六日傳來松老溘然歸真的噩耗。周先生悲痛欲絕,因不能親自去北京為恩師站者那則,他幾天不言不語、寢食不安,他在家為恩師恭誦《古蘭經》,眼前再次閃現在桂林西外清真寺后院白果經堂跟隨老師誦經的畫面,那已是五十年前的往事了。他想到從一九二五年至一九四七年,跟隨松老從濟南、北平、桂林、重慶輾轉跋涉大半個中國,他從恩師身上學《古蘭》、學教法、學做人處事、學人品德行。整個前半生追隨恩師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把青春獻給了伊斯蘭教育事業。他不禁潸然淚下,再三求真主提升他老人家在天園的品級。
二〇一二年元月是松老歸真二十周年、周仲仁先生也歸真六年了,讓我們把對他們的追思化作對真主的感念、對主道遵行、對伊斯蘭的奉獻。
色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