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清“仁壽堂”馬氏族譜考(上)
來源:
時間:2012-05-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在我國回族民俗文化語言中,有一句常常掛在人們口頭上的話叫做“十個回回九個馬,剩下一個是哈沙。”這句話雖極言回族姓氏中馬姓之多,但也反映了各地馬姓人口狀況。就山東回族馬姓來說,據我了解,其實宗源多出,宗族派系繁雜,和人口的眾多,實在是其他各姓難以比肩的。山東馬姓有從河北來、山西來、河南來、西北來、南京來,有鄆城馬、棗強馬、南京馬、湖北馬,僅濟南黨家一鎮就有兩三支宗源不同之馬姓。有許多無譜之馬,有許多口傳源徙無譜之馬,有許多追溯元明有牒之馬。雖疑點頗多,難以考究,但總的來說還是有許多歷史淵源,民間稗見,和趣聞傳言,可供史學家研究參考。南北朝文人沈約有句名言,叫做“道雖有門,跡無可聯”,用來說山東回族馬姓卻也切當無比。馬姓之“無兆跡可尋”者,確實是比比皆是。
今因偶然機遇,得到一本山東臨清回族馬姓譜牒,內容繁多,有不少可供研究的歷史資料。雖是民間的,但也有不少價值,今逐一介紹,并加以個人的一些拙見,以作回族譜學考辨文刊載于茲。
該臨清回族馬姓來源于明初南京,為可馬魯丁之后,該譜序言及其他資料部分近三十種約120多頁,其世系部分自始祖馬合睦始約廿多代。輩系清楚,也較完整。在此分述如下:
一、重修南京禮拜寺碑和重修臨清老禮拜寺碑文
在臨清“馬氏族譜”中保存了兩篇碑文,這是山東伊斯蘭教,甚至中國伊斯蘭教文化中彌足珍貴的兩篇古籍文獻。其一是明弘治五年王鏊撰文之“重修南京兩禮拜寺碑記”,其二是明萬歷戊戌年馬象坤撰文之“重建臨清老禮拜寺碑記。”
(一)重修南京兩禮拜寺碑記
臨清“馬氏族譜”中記載,這篇碑記有兩部分,碑文前有篇“序文”,述說修建兩寺初始及重修碑記之事。
1、碑“序”
“明洪武十一年,勅建禮拜寺一所于金陵,一題凈覺寺,命馬魯坤丁居之,司其教事;一題禮拜寺,命亦卜剌金居之,司其教事。御書百字贊褒清真,以示優異,有重修碑記附于后。”
這篇序文與正史記載略有出入,容后對照考辨之。
2、碑文
“西域教門,精微蘊奧,宏傳蕃衍①,自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以重②天文、醫卜、農圃、小道之木,靡不該存,靡不與中國情俗相仿佛。蓋其國土居昆侖之中央,故其人性秉中和,不涉乖畸。我太祖高皇帝,開基定鼎,亦卜剌金,馬魯坤丁內附③,物蒙恩渥④,垂澤至今。但勅建凈覺、禮拜二寺⑤之由,無人考證。及睹各姓勅書,廼知洪武初年⑥,有亦卜剌金、馬魯坤丁等,原系西域魯密⑦天房國人,為征金川開元地而⑧遂從金山境內隨宋國公⑨歸附中華。欽蒙高帝喜其賓服,欽賞紵絲、銀、鈔等物,著落禮部給與腳力,前往永平府搬取家小,赴京居住。因⑩勅建二寺安扎。將馬魯坤丁?輥?輯?訛等五戶分在望月樓、凈覺寺居住,將亦卜拉金等八戶分在城南禮拜寺居住。子孫習學真經,焚修香火,祝延圣壽。隸籍江寧縣,優免差役。永樂三年二月,欽取四戶入京,著在四澤錧學習。子孫至今優免差役,現存?輥?輰?訛九戶在此學習?輥?輱?訛本教,祝延不缺?輥?輲?訛,節奉?輥?輳?訛禮部劄符事理,猗歟休哉?輥?輴?訛!高帝聰明神武,非其教實有可遵,果不謬于中國先王之道,惡能與居與處,免役免徭?且布匹鈔錠之類頒?輥?輵?訛,紵絲靴襖之屢給若是。則凈覺禮拜二寺之基,洵?輥?輶?訛非謠祠?輥?輷?訛可比。市廛之處,易侵易越;即尺土寸楹,皆高皇帝神靈所憑依矣!今幸馬魯坤丁、亦卜剌金等子孫,果能世守焚修不缺。瞻禮殿廷者,睹金鋪而生嚴畏之心,仰雕甍而肅敬恭之度。則茲寺也,固宜與國祚綿延于億萬斯年乎!今遇重修?輦?輮?訛,各姓祈置碑勅石,以垂不朽,而余敬為之記。
弘治五年壬子秋月吉日?輦?輯?訛
賜進士奉訓大夫?輦?輰?訛右春坊右諭德吳郡王鏊撰文。
進士奉訓大夫司經局洗馬?輦?輱?訛,西平 楊杰 書丹。
3、注釋
①宏傳蕃衍——根據正史應為“宏博廣衍”。
②以重——應為“以至”。
③馬魯坤丁——正史為“可馬魯丁”。
④物蒙恩渥——應為“特蒙恩渥”。
⑤凈覺、禮拜二寺——正史為“禮拜、凈覺”。
⑥廼知洪武初年——“廼”與“乃”通。正史為洪武二十一年。
⑦魯密——一說為“也門”。其實在明代魯密(迷)是指奧斯曼土爾其帝國,明嘉靖年間魯迷曾遣使五次來華。
⑧金川開元地而——“金川”應為“金山”,“地而”應為“地面”。“金山”一書說為遼寧、吉林一帶。“宋國公馮勝曾征討北元丞相納哈出,兵臨金山”。(今內蒙—吉林一線)
⑨宋國公——馮勝,曾征東北(洪武二十年)西北(洪武三年)。
⑩因——正史原為“因而”。
?輥?輯?訛馬魯坤丁——正史為“可馬魯丁”,疑是“馬德魯丁”,城南禮拜寺原在中華門外回回營中。
?輥?輰?訛現存——正史為“見存”。
?輥?輱?訛學習——正史為“習學”。
?輥?輲?訛祝延——“祈祝長壽”意。
?輥?輳?訛節奉——一切按禮部要求程序辦理。
?輥?輴?訛猗歟休哉——猗歟,嘆美詞,意為“好啊”。休哉,美好意。這句意為太善美了。
?輥?輵?訛類頒——應為“頻頒”。
?輥?輶?訛洵——實在,確實。
?輥?輷?訛謠祠——淫祠。
?輦?輮?訛重修——正史為“加重修葺”。
?輦?輯?訛秋月——正史為“秋九月”,弘治五年為1492年。
?輦?輰?訛奉訓大夫——明代為正五品。
?輦?輱?訛洗馬——太子屬官,一作“先馬”,在馬前的前驅。入則秘書,掌國籍等,出則前驅導儀。
4、考辨
對于這段“序言”和“碑文”需要作一些考辨的原因,是由于在另一些“史料”中,有與其相同或相異的記載,有一些暗自吻合,有一些矛盾錯訛,有一些似是而非,在這里需要一一說明,一一澄清,或作一些考辨,或作一些考究,或肯定或置疑,或否定,總之想從如下幾點說幾句。
(1)關于碑文前的“序”文
在我注釋碑文時,用了“正史”,認為,所謂“正史”也僅是伊斯蘭等文化傳聞中的另一種版本。
譬如據史料載,《永樂三年碑文》有“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十四日,咸陽王賽典赤七世孫賽哈智赴內府宣諭……分作兩處蓋造禮拜寺兩座,南京應天府三山街銅作坊一座,陜西承宣布政司西安府長安縣子午巷一座。”
這段碑文是涉及全國性的建寺記錄(南京長安)時間是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一三九二年,離永樂三年即1405年約十三年。這里未提南京城南禮拜寺事。這是疑點一。
“序”文寫為明洪武十一年敕建南京二寺,這是疑點二。
這里有兩個疑點待考。
(2)關于南京清真寺的修建。
據史料稱:“洪武二十五年敕建三山街銅作坊禮拜寺(凈覺寺)和城南禮拜寺(雨花臺山南回回司天監所在地),并在城南辟回回聚居區(回回營)、禮遇海達兒、鄭阿里、阿都剌、馬沙亦黑、馬哈麻、可馬魯丁、亦卜拉欣、溫爾里、伍儒等學者,……。”
另一段史料記載:據傳敕建城南禮拜寺大門為午朝門式,有五門、大殿等建筑,梁柱雕九龍懸珠,面積有72間,柱基直徑有60公分,丹墀為云水座束腰,其宏偉壯麗可與三山街銅作坊禮拜寺相比美。
還有一段史料載:南京,太平天國時被毀清真寺二十四座,凈覺寺、城南清真寺均在其列。后湘軍又一次燒毀凈覺寺遺留房舍。
從這幾段史料可證:洪武二十五年南京確建兩寺,而規模宏大,終毀于清咸同年間。
(3)關于馬魯坤丁其人。
馬魯坤丁,在其他史書上寫為可馬魯丁,另還有一個馬德魯丁。關于馬德魯丁,史料記載詳細,今引證如下:
馬德魯丁(?—1374)明代回回天文學家,原籍沙特吉達人,精通教義,天文,歷算。洪武二年(1369)攜馬沙亦黑、馬哈麻、馬哈沙三子自西亞來中國,時逢宋國公占甘肅臨洮。“依宋國公內附”,后授回回司天監監正,并被朱元璋賜姓馬,受封“大測堂”堂號,洪武五年攜馬哈沙回故里,朝覲。洪武七年返回病故。其三年均定居中國并在回回司天監任職。
從這段記錄上來看,馬德魯丁與臨清馬始祖馬魯坤丁并非一人。其中有五點異同之辨。
①馬德魯丁來華為洪武二年,三年入附宋國公,而馬魯坤丁應為洪武二十年入附宋國公。
②馬德魯丁原籍吉達港,馬魯坤丁為土爾其人應為突厥人。
③馬德魯丁從西亞到甘肅遇宋國公馮勝,馬魯坤丁在東北遼河邊遇宋國公,遠在其后十七年,而馬德魯丁于洪武七年已病逝,死后十三年馬魯坤丁才入附。
④馬德魯丁賜姓馬,堂號為“大測堂”,馬魯坤丁在臨清支堂號為“仁壽堂”。
⑤馬德魯丁以回回天文著世,其子也在回回司天監,馬魯坤丁為掌教,子孫為翰林院編修,基本上以編修國史類為主。
為什么要考辨馬德魯丁和馬魯坤丁二人,因臨清馬氏家譜把二人混而為一,這部家譜中有一篇“明洪武十五年敕賜回回馬哈麻等翰林院編修職書文”,年代為洪武十五年馬魯坤丁還未入附,馬哈麻不是他的兒子,應該是馬德魯丁的第二個兒子,其長子為馬沙亦黑。另一篇史書上記錄情況可作佐證:“史稱洪武十五年秋,太祖命翰林吳宗伯,李翀及海達爾,阿達兀丁(阿都剌)偕回回大師馬沙亦黑,馬哈麻譯天文秘書。”這是其一。
其二,馬魯坤丁看來與可馬魯丁是一個人。另一史書載“王鏊碑”與這部譜書中載的碑文大同小異,或基本相同,只是上書為可馬魯丁。另有《湖熟馬氏宗譜》一書載:可馬魯丁,亦卜拉金,四夷館教習,正八品,原籍魯密,參與翰林院四夷館所隸回回文字館編譯教習等職事……洪武二十年,可馬魯丁由金山遷來,家族為“賜金堂。”
(4)關于碑文
這部譜書上的碑文,與其他史書上所載略同,看來是真實可靠的,由此碑可證實如下幾點。
①據說南京凈覺寺元代即有,洪武二十五年重修,或曰敕建,這里不是洪武初年也不是洪武十五年,而是二十五年,有史為證(詳見上文幾篇史料)。這樣應有三方碑,一為洪武二十五碑,二為永樂三年碑,三為弘治五年碑。現僅存弘治五年碑文。
②洪武二十五年是公元一三九二年,永樂三年是公元一四〇五年,弘治五年是公元一四九二年,在這一百年時間內,寺的變化如何,碑文中并未記錄,僅記洪武永樂年間有關馬氏和金氏主持寺務的情況。
③碑文未記馬魯坤丁子孫情況,僅有其子孫“果能世守焚修不缺”,可見馬氏與金氏子孫是教門世家,在兩寺主持了幾代寺務起碼有100年之久。
(二)重建臨清老禮拜寺碑記
臨清老禮拜寺,為元代建筑在今北清真寺正西,三寺(另一東大寺)在一個中軸線上,今老寺已不存,寺址也難覓。
1、碑文
清源①舊有回回教,從來遠矣!教有禮拜寺座落衛河之滸②。蓋肇于③義民良之季孫馬征云。其寺草創多□,仍固陋④。厥后⑤,馬之子孫漸蕃,教之族屬更果多。而舊制狹隘。于是人懷更新之慮,而力未優也。迨萬歷改元之二十六年⑥,號參宇諱秉和者,以馬之世及,襲掌教事。瞻禮之暇,低徊久之⑦。已而長嘆。客有雨橋林翠等⑧,窺其微者,從旁詰之,參宇曰:清源當燕趙孔道⑨,使車軸輳⑩,吾教系宇內山斗?輥?輯?訛。寺址局促?輥?輰?訛如是,非所以尊崇真教而繼述祖德也。吾是以嘆。客因正色曰:君有此念甚,盛心也。謂:宜見之行事,空嗟胡為?輥?輱?訛?參宇曰:然。于是偕諸客矢天誓日?輥?輲?訛,各捐囊資,復倡教中嗜義?輥?輳?訛輩,協力佐贊。鳩匠掄材,經營籌度蠲吉?輥?輴?訛始事,凡數越月,而厥工告竣。有一中閣以省心?輥?輵?訛,有群翼室?輥?輶?訛以授業。有正殿以朝見參。聳其圍垣。藻其栥楹?輥?輷?訛。院以磚砌,門欄石裝,克拓舊制,巍然煥然。于是輿情?輦?輮?訛歡劇,相與丐記?輦?輯?訛于予。予謂宇內之國,星羅棋布,惟天房最大;宇內之教,千流萬派,惟回教最正。彼其認者主,而主者真也。既辟洪濛?輦?輰?訛甫判,或輕清而上,或重濁而下,散殊而中。遂號三才。然天之開也,孰居無是;地之辟也,孰亭毒?輦?輱?訛是;人之生也,孰槖籥?輦?輲?訛是,故天有象而可仰,地有形而可即,人有血氣心智而可索。至其居無是?輦?輳?訛,亭毒是,槖籥是,果何象何形,又何血氣心智哉?故回教之望西朝參,沒形象,見及此矣!世之聵聵?輦?輴?訛者曰:回回之昕?輦?輵?訛文拜禮者,天耳。夫以下叩上,跡似朝天,而意不在天,譬之百司執事望闕叩首,而意不在天闕,其所朝者,闕中之主耳,故曰回回之所主者真也。惜乎晚近以來,教清而人濁,道真而習偽,不能不動撫時者之文感?輦?輶?訛。諸君子若能合志同方。無務祓除?輦?輷?訛其形骸,務澡雪其心神;無務粉飾其體貌,務樸茂其躬修;庶幾我以清率,孰以濁應,我以真唱,孰以偽答。則是舉也,匪直恢闊前基,將一代之人心,世教攸賴矣?輧?輮?訛!功豈小補哉!予故因記,而復廣說。
明萬歷戊戌?輧?輯?訛仲夏之吉。
明萬歷丁酉科舉人任直隸武清縣知縣
馬象坤 撰文
2、注釋
①清源——即臨清。
②滸——水邊。
③肇于——起自于或始于。“季孫”應為第三個孫子。
④多仍固陋——固,鄙陋。固陋原指見識淺陋且不知禁忌,此處指寺殿建筑簡單、簡陋。
⑤厥后——這以后。
⑥萬歷改元之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五九八年。
⑦低徊久之——低首徘徊了很久。
⑧雨橋林翠等——雨橋一人,林翠一人,兩人或兩人以上。
⑨燕趙孔道——燕趙均為北國,即北方大道。也可能是“燕越孔道”、南北大道。
⑩軸輳——可能是“輻輳”(fúcòu)比喻人或物匯聚之處,這里指清源是南北車輛人員交匯之處。
?輥?輯?訛山斗——泰山北斗。
?輥?輰?訛局促——地方狹窄。
?輥?輱?訛空嗟胡為——只是嘆息又有何用?
?輥?輲?訛矢天誓日——向天地發誓。
?輥?輳?訛嗜義——嗜,嗜好,這里是熱衷于義事的人。
?輥?輴?訛蠲吉——音(juān),選擇吉日。
?輥?輵?訛省心——殿閣名,“省心閣”,不少大寺中都有。
?輥?輶?訛翼室——兩邊的房間,即今日所謂南北講堂。
?輥?輷?訛栥楹——可能是梁楹。
?輦?輮?訛輿情——大家的心愿,歡劇即“歡聚”。
?輦?輯?訛丐記——請求為他們寫碑記。
?輦?輰?訛洪濛——也稱“洪荒”,混沌蒙昧,甫判、初開的意思。
?輦?輱?訛亭毒——化育、養育的意思。
?輦?輲?訛槖籥——動力、源泉的意思。
?輦?輳?訛至其居無是——這幾句應譯成“至于,如果人無居處,沒有化育之主,沒有動力源泉,又哪來的形和象,又哪有什么血氣和心智呢?”
?輦?輴?訛聵聵——音(kuì),昏聵,指世間向那些昏聵糊涂之人。
?輦?輵?訛昕——昕,明亮,昕文,明白事理之人。
?輦?輶?訛撫時者之文感——關心時事的人要寫文章的感情。
?輦?輷?訛祓除——(fú)掃除。
?輧?輮?訛攸賴——依賴的意思。
?輧?輯?訛戊戌——萬歷戊戌年是萬歷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五九八年,作者馬象坤中舉于萬歷丁酉年,即萬歷二十五年,公元一五九七年。
3、考辨
①這部重建臨清老禮拜寺碑記寫于明萬歷年間,其始應在明景泰至咸化年間,碑文中記它“草創”,于馬良之季孫馬征。馬良是永樂一正統年間人,馬征應不會早于正統年間(1436年左右)創寺,這里有兩個疑點,一是據史料載臨清老寺始建于元,那么,馬征之建寺可能是虛妄之言,二是臨清北禮拜寺是新寺,始建于明,北禮拜寺內現存大清嘉慶碑載:“清真北禮拜寺創自前明,重修于崇禎時。”那么,馬征之“草創”之寺是否是這座北寺呢?又據這座北寺是常遇春所創,馬征不可能是草創北寺第一人,又據說北寺有“洪寺”之稱,很可能是洪姓回族之首創。
②馬參宇是萬歷二十六年擴修老寺,萬歷二十六年是公元1598年,這里又有兩點可資證明的。其一是老寺在明萬歷年間還是十分狹小“固陋”的。明萬歷后才有所擴大,據說“文革”左右,老寺才被徹底毀壞,而毀前寺址并不太小。其二是明初“北清真寺”已修建成,明代三寺并立,且由東向西均在一個中軸線上。
③這篇碑文還有一個特點,即大量的對白,這是一般碑文所少見的,從“窺其微者,從旁詰之……”至“參宇曰,然。”近八十余字極盡馬氏八世祖馬參宇決心修寺的心態。
④對天地形象的闡述,結合伊斯蘭教無形無象教理,頗有哲學玄奧的意味,也是本文的特色。
⑤對聵聵者不解真教之意而“由清入濁”,要求教門人“澡雪心神”,“樸茂躬修”,修寺不僅是“恢闊前基”,也是提升一代人教門之心攸關的大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