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族源歷史看青州回族的姓氏文化
來源:
時間:2012-05-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青州回族的姓氏文化,是青州回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族源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共同承載了青州回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是青州回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青州回族如今同漢族一樣,用漢字立名立姓。同時,也還按照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孩子出生后,請阿訇給起一個阿拉伯語的名字,稱“回回名”或“經名”。起回回名是青州回族嬰兒出生后的一種禮俗,也是將孩子引入教門的宗教儀式,更反映了孩子的長輩對伊斯蘭信仰的堅守。既起漢字名,又起回回名,反映了如今青州回族姓名文化中,伊斯蘭文化仍舊與漢文化并存的現象。
青州回族的姓名,與青州回族的族源密切相關。青州回族的先祖,有的是唐宋時期入華的伊斯蘭傳教士,還有的是元初隨成吉思汗、元世祖西征時入華的中亞、西亞的回回人。他們隨著在中國居住時間的延長,受漢文化的影響不斷加深,原有的姓名也在慢慢地改變。在姓氏文化上,進行著一個由伊斯蘭文化向漢文化轉化的過程。而明初朱元璋關于對少數民族禁止本民族通婚、禁用民族語言、禁穿民族服飾等一系列漢化政策,無疑加速了這種轉化的進程。
從青州回族各姓氏的族譜看,元末明初較早入居青州的回族,前兩世有的仍直接使用回回名,或回回名與漢字名同時都有,表現出較濃厚的伊斯蘭文化的色彩。如《楊氏族譜》中的始遷祖“莫蘇”,其實是回回名“穆薩”的漢語音轉。《青郡趙氏宗譜》中的始遷祖“明遠”,同時有回回名“賽木馬兒”。二世中的“哈木”、“四罕”等,也是回回名“穆罕默德”、“伊斯罕格”的漢語音轉。
三世而后的青州回族各姓氏,雖然普遍使用漢字立名,但起名用字比較隨意,多為一個漢字,仍舊表現出少數民族起名比較隨意的特點。如楊氏二世名“欽”,三世名“全”,四世名“瑄”,不像中國儒家家族立名那樣,使用嚴格的輩份用字,名字的立意引經據典,十分講究。
至明末清初,青州回族有的姓氏入居已達十世之久,回族中讀書做官的人多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深了,在纂修族譜時,才開始規定,子孫在立名時嚴格地使用輩份用字。如沙氏是十六世之后,規定使用“心作良田,孝為家傳,景賢慕仁,以昭祖德”十六個字。而滄州劉氏是二十一世后,規定使用“培銘浩桓炳,堃鈐洲桐炎,堅鉞洵森煌,城錚泉林煥”二十個輩份用字。且每組五個字的偏旁,都含有“土、金、水、木、火”,有五行相生之意,以喻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此時,青州回族姓名文化中伊斯蘭文化的色彩在逐漸淡漠,而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已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青州回族的姓氏,與青州回族的族源有密切的關系,主要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先祖原回回名中的諧音漢字為姓,這在青州回族中較為普遍。
法姓:其先祖為明房山侯法都喇,“法都喇”是回回名,取自伊斯蘭先賢之名。其本人當時即以回回名首字“法”為姓,又取漢名“法若正”,其后人便以“法”為姓。
丁姓:據《丁氏族譜》記載,其先祖“賽沙丁”,其后裔便以回回名中的“賽”、“沙”、“丁”三字分別立姓。青州回族丁姓,便是以其回回名尾字“丁”立姓一支的后裔。
青州沙姓之由來,《沙氏家乘》雖無記載,但從其“元世祖時入中華”的記載中可以推斷,元初由中亞、西亞來華的回回人中,不少人名字中都帶有“沙”字,如“木八爾沙”、“賽沙丁”、“沙不丁”等等,其后裔取其先祖回回名中的“沙”字為姓,亦在情理之中。
二、以先祖原駐地為姓。
楊氏:楊氏六世明正德進士楊應奎所撰《益都楊氏世譜序》中說:“傳至吾五世祖莫蘇,居大都羊市角頭,因以為楊氏”。搢珽,楊應奎曾孫。清初康熙間,張貞《渠亭山人半部稿》中,有《益都楊君搢珽墓志并銘》,文中對楊姓之由來,更有詳細闡述:“搢珽諱珽,始祖賽典赤,至自默德那國,為元佐命,居宛平,累世皆襲王爵。迨伯顏察兒復以淮王尚主,佩金符。入明,易姓為羊,復更為楊,自是始稱楊氏。”清光緒《山東通志》也記曰:“楊應奎祖姑姊妹二人,乃元駙馬伯顏察兒孫女,舊居宛平羊市角頭也。值洪武鼎革,遂以羊為姓,隨父奔青,又改為楊氏”。
另外,青州回族劉氏,一宗來自于河北滄州,一宗來自臨淄。青州人為區別二者,便以原居地冠其姓氏,稱前者為滄州劉氏,后者為淄京劉氏。
三、因與國有功,皇帝賜姓。
趙姓:其明萬歷五年《先塋碑記》曰:“始祖伯顏,西域人也,仕元,賜姓趙”。元滅宋后,國人以趙姓為禍。而元世祖,一說元憲宗,為釋民懼,賜伯顏趙姓。據《青郡趙氏宗譜》所記,伯顏卒年59歲。另據史料記載,伯顏故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照此推斷,伯顏當生于1248年。元憲宗時(1251-1259),伯顏為十歲左右之孩童,而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伯顏四十多歲,已為中書平章政事。何時所賜,無明確記載。如因“仕元”而賜姓,當在元世祖時。
查姓:《查氏族譜》序中說:“大明天順皇帝北狩于韃靼,為瓦喇乜允所虜獲……帝復歸,其始祖有保駕還國之功,從龍護衛之寵,封吾始祖于青州衛,賜姓,錦衣千戶……”。史料記載,明英宗于正統十四年,受太監慫恿北上,被蒙古瓦喇部所俘,留居瓦喇部四年。景泰四年還京,景泰八年復辟還朝,對復朝有功人員大加封賞。青州查氏先祖“瑤”是功臣之一,賜姓封侯應在情理之中。
王姓:青州回族中王姓一宗,據其族譜記載,先祖旺格斯,也稱宛葛斯,受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派遣,于唐貞觀年間,來中國傳抪伊斯蘭教,受到唐王禮遇,并賜“王”姓。
四、漢族信奉伊斯蘭教而入回籍,將原姓氏帶到回族中來。
青州回族中的謝姓、李姓、王姓一宗、楊姓一宗,都是因在回族聚居區長期與回族和睦相處,有的與回族聯姻信奉伊斯蘭教而漢入回籍,同時將他們原來的漢姓沿用至今。
如回族謝氏,原為青州口埠鎮人,始祖謝秉正,于清咸豐年間遷居城里,與回族兄弟和睦相處,感情篤厚,為清真寺與回族公墓捐獻土地,崇奉伊斯蘭教而漢入回籍。
再如王姓一宗,原居金嶺鎮侯膏莊,清乾隆間其先祖王正一,率六個兒子來青州東關王家巷居住,未幾年家業小康。因與回族相處,關系非常融洽,六個兒子都與回族聯姻,而后皈依伊斯蘭教。
五、改換姓氏。
青州回族中張姓一支,有“劉改張”之說。清雍正九年張永盛在真教寺《新建二門碑記》中自述始祖本源。“粵稽家乘,本劉侍御公譜系也,因高祖邑庠生諱讓,嗣岳公浚,贅張氏,而繼志述事則未嘗一刻忘也”。事實是滄州劉氏劉瓚之孫劉讓,入贅舅父家,隨舅父張姓,改名張讓。其后裔雖為張姓,但為區別于其他張姓,故稱“劉改張”。
青州回族中還有“麻”姓改馬姓者。明衡王府良醫所內,有回族馬姓與漢族麻姓共職御醫,關系十分親密。明亡,衡王府敗落后,麻姓御醫見回族待人誠懇,講究信義,即隨馬姓御醫落戶青州東關。因“麻”、“馬”同音,便改“麻”姓為“馬”姓,成為青州又一宗馬姓回族。二〇〇九年,其后人重修族譜,特別記述了“麻”改“馬”姓的歷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