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舞蹈創作中的文化個性與藝術品格
來源:
時間:2012-07-11
點擊:
我來說兩句
由于歷史及其他原因在某種程度上對文化藝術的影響,回族舞蹈在今天的中華民族舞臺上鮮為人知,但是本民族內在虔誠的精神信仰和質樸的淳厚民風,卻不可遏抑的存在于藝術的內在表達,我們需要認真、誠懇的潛心整理、提煉,將生活中閃爍著藝術魅力的表達,予以有效的彰顯。那么今天的回族舞蹈如何運用“人體動作的文化”,用身體語言來記錄回族歷史文化足跡,又如何跟隨時代的步伐大膽超越創新卻不失回族文化的獨有特征,是回族舞蹈創作在當代所面臨的新的挑戰,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有待于提升的空間。
文化因素在身體語言表達中的藝術化體現
回族人民獨特的生活習俗首先與其虔誠而忠一的精神信仰有關。在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不斷的融合和進步中,在復雜多元的文化交流、多變的自然生活環境中,培養了聰穎智慧、堅強不息、勤勞勇敢的民族品格,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這一切始終是回族舞蹈創作的根本源泉。縱觀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民族舞蹈藝術,尤其是回族舞蹈的發展,在前輩的努力探索和創作中,也涌現出一些反映回族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例如表現回族人民喜歡喝“三炮臺”八寶蓋碗茶的群舞《蓋碗情思》、《喝口蓋碗心舒坦》和反映回族傳統經商習俗——“揣袖”,即買賣雙方在袖筒里討價還價進行交易的《袖里乾坤》;反映回族人民尚武習俗的作品《踩點點》;反映回族堅強不息、堅韌樂觀民族性格的作品《走出金銀灘》、《腳步》、《沙海子的歌》;反映對幸福生活向往與追求的作品《枸杞紅了的時候》、《花兒美在蓋頭里》;反映回族女性虔誠圣潔的內心與情感升華的作品《洗禮》、《水之秘語》、《水溢金瓶》、《心泉》、《凈靜覲》等。回族舞蹈作品的內容已涉及到回族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創作技法上追求創新,融入現代意識,追求藝術品位和創作意境,創作出了大量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濃郁的優秀舞蹈作品。
1、回族的民族文化因素
回族有著特殊的“洗禮”習俗,“沐浴”既是回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亦是宗教習俗。具有獨特回族特色的“洗”,主要分為“大凈”和“小凈”,先知默罕默德說:“沐浴是信仰的一半”。洗禮的動作,因心靈、意識的信仰投射,更多了一份韻律感和獨特的藝術化質感,在舞蹈創作中,多將洗禮的動作提煉、加工用之于舞蹈藝術的表達。舞蹈《洗禮》、《水之秘語》的主體動作素材都源自回族洗禮“大凈”、“小凈”中的“洗三把手”、“洗肘”、“抹頭”、“掏耳”等生活動作,其中《水之秘語》更是一個突破和創新,并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模仿和簡單的照搬,作品緊緊抓住回族人民沐浴時的特殊心理過程,截取禮拜前沐浴的場景,并將洗禮動作藝術加工,融進了更多女性柔美、流暢的身體動律特征,使“洗”的動作更加優美,具有律動感和綿延不斷的流暢感。作品反映了回族女子的一生與水緊密徊伴,秘語是沐浴中的少女身體的洗禮和心靈凈化過程的對話,“秘”則體現了一種不能言傳的內心升華,增強舞蹈的神秘色彩。作品把沐浴中回族少女凈身和內心情感升華結合為一個并行的過程,把沐浴時的莊嚴肅穆、虔誠圣潔這一心理上的特殊情感呈現在舞臺上,可以說既是回族女子生活的真實寫照,又是對回疾舞蹈的創作進行深層次的探索。
2、特殊生活習慣的文化因素
回族飲茶善用蓋碗,亦稱蓋碗茶。回族舞蹈《蓋碗情思》就充分抓住了喝蓋碗茶、用蓋子撥開茶葉、端茶碗等一系列動態特征,融入藝術創作的表達中,就是把回族飲蓋碗茶的系列動作用舞蹈語匯表達出來,充分體現濃郁的回族地方特色,舞蹈作品風格化的塑造又體現在其抓住了回族人民喝蓋碗茶時內秀的體態風格,這是從生活習慣提煉舞蹈創作元素的一個例證。
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習慣,如回族同胞見面問候時互致“色倆目”,是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習慣,更是重要的社交禮儀。在回族人民的生活中,不論男女老少、親戚朋友,見面時都要道聲“色倆目”,實際上這是阿拉伯語問候詞,意為“真主賜予你平安”。問候時身體體態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兩人見面,致者站立,雙腳微合攏,手下垂或放于小腹前,腰微向前屈躬,同時接者也要真誠的將問候接過來并給予致者回禮。在回族舞蹈《跳動的色倆目》中,就運用了這一身體語匯,并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為了更充分的提升舞蹈藝術的表達,基本體態不變,右手手心輕撫在左手手背上置于右側小腹上,頭微側躬身;還有一種是雙手交叉搭于兩肩,雙腳微并,虔誠的躬身致意。這些回族舞蹈體語的創作,都直接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豐富了回族舞蹈的身體語言。
藝術品格在身體語言表達中的唯美化追求
當今回族舞蹈創作一直期望努力突破以往對回族傳統民俗生活在表層意義上的再現和表達,更高的追求是在審美定位上,尊崇藝術品位的塑造和創作意境的營造,在舞蹈的內容及審美特色方面,表現創作的美學價值。
2009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第五篇章《中華頌》中,由寧夏歌舞團表演的女子群舞《金色的湯瓶》,與人們印象中的傳統回族舞蹈就大有不同,一彎新月下,輕盈曼妙的回族姑娘手持金色湯瓶,嘴里叼著牡丹花,由46名舞蹈演員用“豎排人浪”等獨特的形式,演繹出緩緩流淌的泉水,舞蹈以清新獨特的表達方式營造出一種視覺畫面美與意境之美。而在回族女子群舞《水之秘語》中運用了“寫意”和“寫實”的創作手法,通過流動美、形態美、動作美、韻律美等,營造了一種圣潔靜謐,充滿詩意般的唯美風格,“水似小溪流淌訴說……喃喃細語似甘露滋潤著身軀,喃喃細語似甘泉沁入心扉,回回女與水相戀,寄托一生的情思”。作品緊緊抓住回族人民心靈寧靜的狀態,把回族女性在沐浴那一刻所進發出的特有的圣潔情感貫穿于始終,呈現出一種純凈、細膩、淡雅的審美取向。
文化個性在身體語言表達中的創造性把掘
當前,回族舞蹈應以什么樣特殊的表現形式來言說自己的“獨特性”,對動作語匯的創新與探索,是每一個回族舞蹈編導所要面臨的挑戰。必須挖掘屬于回族自己的“符號性”語言,準確把握到回族生活中特有的文化個性。所謂“符號性”舞蹈語言,就是具有突出的回族文化象征意味的,以舞蹈語匯為直覺對象,以提純的方式凸顯、放大回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征而創造出的,獨特鮮明“回族的”舞蹈形象。
當今回族舞蹈創作如何以新穎的表現手段將回族舞蹈文化的傳統審美與時代審美完美結合,是回族舞蹈的美學追求與美學思考。回族舞蹈的探索和創新應當在尊重回族審美的前提下進行大膽嘗試,在把握回族人民心態和審美情趣的基礎上對回族的情感體驗進行深層次的探究。編創者要以一種回族文化的自覺,在更高的層次上對回族文化做出新的認知和詮釋,實現從“生活底色”到“藝術彩色”的創造與升華,使舞蹈作品具有回族特有的文化個性與藝術品格。
(摘自《舞蹈》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