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食品走出國門還需備足課
來源:
時間:2012-08-09
點擊:
我來說兩句
近年來,中國清真產業以 10%以上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特別是青海、寧夏等西北地區的清真產品,頗受本土穆斯林及其他伊斯蘭國家的青睞。然而,調查發現,中國清真食品要走出國門,實現做大做強,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缺乏統一標準和指導服務
據悉,世界上伊斯蘭各國都有自己的清真認證標準,而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清真認證標準或體系,各相關省區的地方清真認證體系也未得到其他國家認可。而馬來西亞作為清真產業的核心國,其制定的 HALAL(哈拉)認證全球通行,中國目前的大部分清真產品都是通過馬來西亞中轉、貼牌銷售的。
目前,中國還沒有統一的清真食品認證國家標準,清真食品認證機構也只有中國伊協、山東伊協和寧夏清真食品國際貿易認證中心三家,企業出口的產品認證都是參照主要進口國的標準開展認證工作的。由于世界上伊斯蘭國家較多,每個國家對清真食品認證方面的標準也不完全一樣,所以眾多的企業對清真認證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難以企及。
專家認為,中國的清真食品、餐飲業要走出去是很困難的。首先就是因為中國是非伊斯蘭國家,所以在清真食品的認證上需要國際的認可,在出口中要符合對方國家的慣例。
有關人士建議,批準恢復中國清真食品協會,或成立中國穆斯林協會,通過這樣的組織機構把中國的清真食品用品企業團結在一起,統一指導組織服務中國清真產業的發展。
“走出去”要備足“三堂課”
統一標準與嚴格監管。建立統一的清真認證標準并非一勞永逸的事。馬來西亞的一些做法或許能給我們啟迪。
在馬來西亞,對一家食品生產企業,剛開始每一年都要進行清真的認證,從原材料到添加劑再到生產、包裝的全過程,都要符合清真的標準。經過一整套的檢查審核之后,才能拿到“HALAL”(清真)認證標志。之后,還會有不定期的檢查,如果有消費者投訴,會隨時來檢查執法。監管部門一旦發現違規,會直接將涉及違規的產品悉數拉走沒收。正是因為執法嚴格,企業不敢越雷池半步。
注重包裝標識等細節。產品包裝、標識等細節問題也往往影響能否得到認可而實現“走出去”。有 20年展會經驗的阿聯酋沙迦會展中心副主席莉莉安·圣哥達-費爾南德斯說,中國公司在參展時,往往會做很好的展示牌,但遺憾的是,只會做中文,結果大家都看不懂。所以,一定要注意,像參展的展示牌、名片、語言文字等這些細節都必須符合參展國的語言文化習慣。
產品品質很重要。在對清真認證不絕于耳的談論聲中,參會的國外客商對一些中國商品的質量頗有微詞。伊拉克國際采購中心顧問哈迪·加德·阿卜杜拉說,在伊拉克市場上,有很多中國商品,但問題是這些商品中一些產品質量并不好,有的商人做的就是低質低價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