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街是西城區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橫街的一段約650米長的一條街道,最初稱為“榴街 ”,清乾隆時改稱牛街,該地區是北京最大、最集中的回民聚居區,回族人口約有1.2萬,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也在附近。
牛街禮拜寺在北京地區稱得上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麗的清真古寺,在世界范圍內也是著名的 清真寺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于其始建年代,各種資料均記錄為遼代統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但也有專家分析認為其始建于元。
與其它古建一樣,牛街禮拜寺也有著其悠久而曲折的建造史:“...有篩海革哇默定者,西域 輔刺臺人氏,來東土傳教,...次子即篩海那速魯定,...上賜官爵堅辭弗受,因授清真寺掌教,留居東土。...那速魯定與撒阿 都定(三子)知燕京將為興隆之地,請敕建該禮拜寺于南郊(時名柳河村,今牛街)...”。
明正統七年(1442年),該寺進行大規模擴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賜名“禮拜寺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風格對該寺進行了修復和擴建,逐漸形成今日規模。民國時期以及建國后又多 次對該寺進行修葺增建。
牛街禮拜寺坐東朝西,共分三進院落。建筑風格體現中國式宮殿、寺廟的傳統,局部設計和內部裝 修又結合了阿拉伯特點。全寺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布局集中對稱,構思精巧。
牛街禮拜寺鼎鼎大名,常從牛街路過,卻從未走進寺內很認真的看看。那天的天氣還算晴朗,于 是決定到寺內一觀。很好找,牛街主路的東側有個非常醒目的大影壁,影壁之東有一組相當規模的古建群,這就是牛街禮拜寺 。

牛街禮拜寺最醒目的標志建筑就是臨街而建望月樓。望月樓是伊斯蘭教 寺院中特有的建筑,它與門前的木牌樓、漢白玉石橋和大影壁組成了禮拜寺莊重瑰麗的正門入口。該門平時緊閉,只在開齋節 和宰牲節時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