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報道】穆斯林的烹飪常用語是來源,他們知道自己用的油來自黑種草,他們有余錢出去吃飯——如果能找到合適的餐廳的話。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所吃的肉必須是清真的,一部分人因為宗教規定,另一部分人是為了味道。
清真食品追捧者(Haloodies)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食物愛好者群體。他們在不斷咖喱飯、烤肉串中,渴望嘗試毫無異國風味的羊倌肉餅。他們逐漸增長的消費能力在零售商、批發商和精明的餐廳老板之間激起了競爭,誰都想在這個全球價值4200億英鎊的市場分一杯羹。
據估計本周倫敦東部舉辦的清真食品節(Halal Food Festival)將有約2萬名清真食品愛好者參加,這是世界上首個清真美食節。英國所有主要的連鎖超市都派出了偵查員以找到擠進這一潮流的方法。參與者可隨意光顧從熱狗、壽司到法國、摩洛哥菜的食品攤位,對肉的宰殺方式甚至運輸方式都可完全放心。
通過培訓的伊姆蘭·考薩爾(Imran Kausar)醫生策劃了此次美食節。他說英國穆斯林不再是“試圖成為富裕而時尚的中等階級,不斷開拓烹飪視野的經濟移民”。他補充說:“當典型的英國菜變得越來越具外國情調時,穆斯林想要的卻完全相反。我們希望嘗試像羊倌肉餅那樣隨處可見我們卻不能吃的食物。”
和一般所想不同的是,并非所有打算參加這次美食節的人都是穆斯林。有一個目前雖占很小一部分但卻正在發展的群體,他們選擇清真肉的原因跟選擇散養、有機肉的原因類似。輝瑞公司32歲的科學家,目前居住于倫敦溫布爾頓的西蒙·蒂爾(Simon Teal)解釋了其中的原因:“與非清真肉類相比,清真肉更加美味。而且切片煎炸或燒烤時——比如羊肉片——比非清真肉更加鮮嫩。此外,買清真肉還因為我對肉的來源很放心,就像買有機散養肉類那樣。”
英國約4%的人口為穆斯林。然而根據清真食品權威(the Halal Food Authority)首席執行官薩基卜·穆罕默德(Saqib Mohammed)的說法,清真肉占到英國銷售肉類的15%以上。清真食品權威是管理英國清真食品產業的兩大主要機構之一。“其中一些用于出口,其余的則被非穆斯林所消費。”他又補充說:“有文化的非穆斯林認為清真肉更加衛生。”
英國最大的肉類批發商,DB食品(DB Foods)希圖從英國清真市場——據估計價值約為30億英鎊——獲利。該公司最近將自己的一個倉庫轉為清真肉類產品儲存庫,并發起一項新的網上業務——“清真專賣”(halal2go),承諾產品可百分百溯源,直接向顧客銷售。“這雖然有些令人不快,但只要打個電話就能查詢屠宰者是誰。”DB食品公司的扎克·約翰遜(Zac Johnson)說。此舉是為了滿足顧客的“強烈要求”,包括那些“穆斯林并非占多數的社區”。他補充說,“我們希望能成為清真肉類的奧凱度(Ocado,網上超市)。”
包括披薩快遞(Pizza Express)在內的連鎖飯店也開始改動自己的菜單,只使用清真雞肉。5家南多(Nando)連鎖店就有一家提供清真認證的雞肉,肯德基在約100家店里試運營清真食品。謝非德購物區西田購物中心(Westfield Shepherd’s Bush)里肉類、葡萄酒有限公司(The Meat & Wine Co)的牛排餐廳甚至單另準備了清真菜單。
盡管清真(halal)這個詞總是和肉類聯系在一起,但事實上這個詞可指代任何伊斯蘭法所允許的事物、行為或舉動——不光是食品。然而,清真肉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反對,基于信仰或動物福利的理由。考薩爾醫生承認自己已做好了面對抗議的準備。“社會上的一部分人會借此表達他們反對伊斯蘭的情緒。”他說。
生產清真肉的動物在被宰殺前必須是活著且健康的,宰殺方式通常是一刀切開頸部。必須把動物體內的血都放出來,宰殺者還需誦念特定的伊斯蘭禱詞。
引發爭論的地方在于動物是否事先被擊暈:宰殺前擊暈牲畜在整個歐盟是強制性的,但大多數成員國——包括英國在內——為穆斯林和猶太人免除了這一規定。也就是說,根據英國食品標準局去年公布的數據,英國2011年通過清真方式屠宰的所有牛羊里有84%事先被擊暈。
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的迪勒·皮林說:“這個問題一直很敏感。清真規定能讓動物被宰殺前受到更好的對待,但這一點卻不能得到保證。我們相信——并且這也合乎科學,動物在被宰殺之前應當先擊暈。而清真屠宰者卻不能保證這一點,這正是問題所在。”
(責任編輯:穆薩,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