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上海伊斯蘭教協會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前,即1962年的8月,上海穆斯林成立了自己的宗教團體——上海伊斯蘭教協會。據《上海宗教志》伊斯蘭教篇中記載,上海伊協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宣統元年(1909年)成立的上海清真董事會。上海清真董事會不僅是上海穆斯林建立的首個宗教社團,也是我國最早的伊斯蘭教宗教團體之一。1936年11月,上海福佑路回教堂納捐人代表會接管并改組了上海清真董事會。1944年又改組為上海回教堂理事會。建國后,1959年4月,又成立了上海市清真寺管理委員會。直至1962年正式成立上海伊斯蘭教協會。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會由衷地感到驕傲和自豪。一個多世紀以來,上海的伊斯蘭教社團,包括文化學術團體、青年團體、婦女團體都曾在上海近代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并在中國穆斯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留下過輝煌的一瞥。然而,由于種種歷史局限,這過程中也留下幾許遺憾和傷痛。
1962年8月21日,上海伊斯蘭教協會正式成立,是上海伊斯蘭教歷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以沙彥楷為主任,楊叔平、王子平、馬人斌為副主任兼秘書長等教內愛國精英代表著全上海回、維吾爾、烏茲別克、塔塔爾等族穆斯林,聚集一堂,開創了上海伊斯蘭教新局面。幾年以后,由于震驚世界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群魔亂舞,市伊協被迫停止運作,直到1979年6月協會才恢復工作。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伊協撥亂反正,重獲新生,充滿活力地開展工作,遵照新時期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服務社會,服務本市各族穆斯林。上海伊協成立迄今,已經走過了50年的漫長歲月,對于經歷并見證過這段歷史的人來說,都會感到無盡的感慨和無上的自豪。筆者有幸作為上海伊斯蘭教這段不同尋常歷程的見證人之一,對上海伊協的今昔,不惴淺陋,寫下以下幾點想法。
一
阿訇是對伊斯蘭教教職人員的尊稱,他是一種職業,是伊斯蘭教的傳教者,是傳承伊斯蘭教事業的中堅骨干。又是穆斯林的引領人。伊斯蘭教在上海傳播的過程中,上海的阿訇歷經艱辛坎坷,始終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發揮他們的特殊作用。據很多前輩回憶,過去阿訇的生活資源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生活上有保障,主要依賴教民——穆斯林鄉老家中有紅白喜事請阿訇開經后,鄉老給些“海底葉”(心意)錢來維持生計。筆者曾向來自世界各地伊斯蘭教國家穆斯林了解他們那里教職人員的生活情況,據知也大多也是如此,只有部分任職于有影響的著名的國家級的清真寺的教職人員,除了有固定政府給他的一分俸祿外,還可接受穆斯林群眾給他的天課、“隋德格”(施舍)等。有些地位低微的卻又全身心奉獻于主道的那些教職人員,只能靠做些小生意來勉力養家糊口,或接受一些群眾零星的施舍。歷史上的上海回教堂理事會曾為少部分阿訇支付過月薪,讓他們能夠安心在清真寺里主持教務,但總體說來,以前阿訇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上海市伊協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落實了黨的宗教政策,使阿訇的生活安定,有了保障,教務工作也步入正常健康的軌道。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文革”后上海不少阿訇年事已高,教職人員的斷層、青黃不接是上海伊協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大事。已故馬人斌、金幼云等老一輩伊斯蘭教界人士領導的上海伊協,高瞻遠矚,排除萬難,先后舉辦了四期上海伊斯蘭教經學班,培養了一批年輕阿訇來主持上海各寺的教務活動,滿足了本市穆斯林群眾的信仰需求。這批年輕阿訇不僅有來自本地,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穆斯林青年,他們都是有志于獻身伊斯蘭教事業的人材。今天他們都肩負著宏揚“愛國愛教”的歷史責任與使命,為上海的伊斯蘭教事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力量。上海市伊協秉承了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將培養、尊重、關心、愛護阿訇視為上海伊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使年輕阿訇們受到了鍛煉,得以茁壯成長。如今的上海阿訇不僅有了固定的供養費,還與社會公民一樣加入了社保,看病住院、退休養老等都有了堅實的保障。特別是一些1991年前自全國各地來本市的阿訇,在市委、市府的關心重視下,市伊協努力經辦,幫助他們解決了本人以及家屬的戶口問題,解除了他們一大后顧之憂。我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當初伊協領導毅然扶植培養年輕一代的舉措,現在的上海伊斯蘭教將是怎樣的局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先后頒布了貫徹宗教政策的一系列文件,近年來政府還制定了《國家宗教事務條例》以及《上海宗教事務條例》等法規條例,自2011年始國家宗教事務局還專門制定了宗教教職人員資格認定備案等措施方案,由此,阿訇的教務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阿訇當家作主了,社會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作為穆斯林群體的代表參與了地方人大、政協的活動。反映民生、參政議政,協助政府做好社會穩定工作與處理突發事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充分發揮了宗教人士的積極作用。近年來上海曾經舉辦過特奧會、上海合作組織會議等國際性的重大活動,尤其是2010年成功舉辦了中國上海世博會,上海阿訇們的積極參與,主動承擔上海伊斯蘭教對外接待工作,諸如穆斯林的飲食器具、宗教活動中的禮拜、齋戒等,都做了合宜的安排,使許多來自伊斯蘭教國家的客人們對上海有關伊斯蘭教的疑惑迎刃而解,他們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協助政府完成了其他人無法替代的工作。這些重要活動中上海阿訇的出色表現,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中外穆斯林的肯定。阿訇自身的宗教造詣也得到了提高,有了長足的進步。過去的阿訇主要是滿足穆斯林群眾信仰上的婚葬嫁娶禮儀的需要,而如今的阿訇正在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與義務。毫無疑問,上海伊協在促成這重大角色轉換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清真寺是穆斯林禮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聚會、議事的活動場所。上海最早清真寺的始建于元代的松江,迄今已有650年的歷史。上海開埠后,隨著回族移民的增加而有較多清真寺出現,上海歷史上共有過26座清真寺(包括女寺)。其中有的隨歷史的變遷而湮沒,有的毀于戰火,有的經合并而不復存在。上海伊協對本市清真寺的保護、擴建、修繕和管理,盡心盡力,歷年來做了大量工作,可謂厥功至偉。
上海伊協成立之初,會址即設在上海小桃園清真寺。小桃園清真寺,舊稱西域回教堂,這是原上海清真董事會董事金子云出資1.2萬余銀元,購得2.4畝花園住宅,捐產建立的。筆者對小桃園清真寺懷有特殊的情感。在“四人幫”打倒后的1979年夏天,當時正值尊貴的齋月,清真寺開始對外開放,可以進寺做禮拜。每天傍晚,筆者下班后就匆忙趕到清真寺做齋月的“泰爾威哈”拜功。由此,筆者有緣得以拜識已故馬人斌會長。馬老見我年輕,正是學經的好時光,便向我提示是否愿意進協會經學班學習。那時我已分配有正式工作,雖出身于回族世家,父母篤信真主,自己也是隨父母的堅信伊斯蘭,以真直處世、踏實做事為人生信條,但對伊斯蘭教的真諦的理解還是一知半解,對畢生從事教職尚無思想準備。就在自己對人生、信仰迷茫之時,我得到了真主的引領,長者的指點,走進了這座海上聞名的清真寺,開始了新的人生之路。
這座清真寺的每各角落都蘊含著當年上海穆斯林先賢締造該寺的許多令人動容的故事。且不說宏偉的殿堂,光是那大殿對面的三層樓房,這里就曾經辦過伊斯蘭師范學校、清真國民小學、明誠小學、崇本小學、上海回教孤兒教養所、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經學班等明載史冊的宗教學校。盡管經歷了多次修繕,但它在伊斯蘭歷史上留下的很多印記卻依稀存在。這里培養出一批批有名的宗教才俊,為社會輸送過許多教門與阿拉伯語的人才和管理者。這所清真寺,引發我們對歷史的追憶,對先賢的崇敬與仰慕,也激勵著我們腳踏實地地沿著前人的足跡前行,堅守信仰、恪遵教門。
因上海世博會的歷史機遇,使小桃園清真寺又一次舊貌換新顏,煥發了青春,凸顯出它的宗教底蘊與伊斯蘭教的文化價值。如今清真寺周圍綠樹成蔭,景色優美,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辦公大樓與優秀重點保護建筑清真寺大殿組構成新的伊斯蘭建筑群矗立于繁華的鬧市區,成為上海伊斯蘭文化的標志。這里每天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賓客;每年要組織各類伊斯蘭文化講座與論壇;提供并展示上海穆斯林與世界各地穆斯林交流與交往的平臺;每到星期五的主麻日與尊貴的伊斯蘭教齋月,全市穆斯林都會虔誠與謙恭地會聚這里,感贊真主恩賜給人類的福祉與吉慶。
上海滬西清真寺,舊稱小沙渡回教堂,上海伊協經多方籌措資金,于1991年在此重建具有阿拉伯建筑風格的現代化清真寺。新寺落成時,廣大穆斯林以為清真寺內外設施與環境均屬上乘、有一定的前瞻性,盡可滿足穆斯林宗教活動的需要。近年來,上海對外開放規模不斷擴展,外來穆斯林大量涌入了這座城市。滬西清真寺就顯得捉襟見肘。每星期五的清真寺門外的常德路上,擁擠著來自外來穆斯林的小商小販。他們一邊經商做小生意,禮拜時間一到他們就趕往清真寺,或在攤位邊上做禮拜。這里就形成了一座穆斯林的大巴扎,也算是一道遠近聞名的“亮麗風景線”。熙攘的人群中,有的是慕名而來看熱鬧,有的是為能吃到正宗地道價廉物美的清真食品,有的確實是赴清真寺做禮拜的。為了加強與維護周邊衛生、治安等各方面的管理,普陀區政府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等管理成本。滬西清真寺必須移地重建,已成各方共識。這一事項牽涉市區各級政府部門,市伊協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筆者堅信,只要各方顧大局、識大體,滬西清真寺移地重建工作一定會早日實現。
松江清真寺是上海最古老的清真寺,它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松江清真寺可以說是伊斯蘭教傳入上海的標志,是伊斯蘭文化在上海傳播的見證。松江清真寺建筑具有阿拉伯伊斯蘭建筑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互相交融的特色,被列為市重點保護單位。
“文革”中,松江清真寺曾經遭受巨大劫難,寺院被工廠占用,殿宇被無情摧殘;當時本市所有的阿訇集中在此,被被迫接受洗腦改造。現已作故的幾位老阿訇曾對筆者提起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都熱淚盈眶,激動萬分。粉碎了“四人幫”,他們都情不自禁地地呼喚“真主至大”。當地的穆斯林群眾要求市伊協作出努力,呼吁政府盡快收回寺院并恢復宗教活動,筆者記得自己第一次踏進松江清真寺大殿,是在1985年的開齋節。當時市伊協安排筆者臨時主持那年的開齋節節日會禮,以滿足群眾需求。那天我見到的松江清真寺,迭遭“文革”糟蹋破壞,殿堂早已面目全非,僅存破爛的外殼,令人不忍卒睹。但穆斯林鄉老們獲悉松江清真寺可以舉行開齋節的禮拜的信息后,一大早就從四面八方趕往松江清真寺。會禮后大家圍坐在簡陋的臨時房里,品嘗自制的油香與羊肉湯。不停地叨念著“知感真主”。筆者每憶及這段往事,就會十分動情,痛切地感受到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與必要。
座落在松江華亭老街上的松江清真寺,近年來市伊協已籌資組織多次修繕,今年,市伊協與市文管會又一次投資修繕這座具有650年宗教文化底蘊的清真古寺,使它充分煥發其獨特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上海清真寺建設與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績,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得益于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30年來,我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政治昌明,思想解放,經濟繁榮,為宗教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這一切都是筆者所親歷,因此感觸良深。
三
怎樣更好地為在滬的穆斯林大眾服務,一直是上海伊協關注的焦點。現在居住在上海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穆斯林約有10萬余人,絕對數已超過上海常住人口中的穆斯林。外來穆斯林背景不一,其中有IT、金融、房產、賓館各行業的高級主管,企業家與商人,以及博士、碩士、大學教授,身價數億資產的也頗有人在;然而,外來穆斯林中有不少人文化水平只有小學程度乃至是文盲,只能以沿街零星販賣做以小生意維持生計。這種經濟、文化地位的巨大差異,導致不同的宗教需求,為伊協的服務工作帶來難題。
現在上海伊斯蘭教各清真寺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外來穆斯林群體,這其中也呈現出許多特點:他們在飲食禮儀上盡管都是遵行伊斯蘭教教義、教規,禁食豬肉、無刀口的牛、羊、禽類及血等,但在生活習慣上卻各有側重。來自中東、新疆、西北各省的穆斯林偏愛牛羊肉;來自東南亞及本市的穆斯林則偏愛雞、鴨、魚、海鮮等。此外,來自巴基斯坦、蘇丹、也門以及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的穆斯林都有聚眾促膝聊天、進餐的習慣,特別注重地域鄉情。盡管認主獨一、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各地穆斯林的共同信仰,但是,穆斯林中教派錯綜復雜、盤根錯節也是不爭的事實。本市境外穆斯林中存在遜尼、什葉、蘇非、哲赫林業等諸派別,可謂應有盡有。由于他們自幼受到環境影響,教派意識濃厚,門派歧見頗深。來到上海后,雖然周圍環境已經改變,但是觀念難移,各門各派的禮儀、習俗及成見卻沿襲如故,很難融合。
外來穆斯林在上海有一定的數量,其中有些是這座國際大都市引進的專業人才,知識分子、企業家,每逢主麻日、開齋節、古爾邦節,他們是上海各清真寺的主要穆斯林鄉老,同時他們又活躍于各區、縣、街道和社區,具有較大能量。他們熱愛上海,積極投身于上海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國際大都市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是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社會穩定的積極力量,是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擁護者和宣傳員,是改革開放的受惠者,是上海的無形資產;他們人數雖少,但聯系面廣、輻射面大,伊協視他們為服務重點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對于一些經濟地位、文化層次較低的外來穆斯林,他們也是上海城市的建設者,也是黨和政府依靠的基本群眾,也是政府和宗教團體的服務對象,理應受到平等的對待。然而,據筆者觀察,社會上對外來穆斯林中弱勢群體,認識上還存在著好多偏見與謬誤,有的以為這些人容易偏激,不分青紅皂白地將他們認定為好斗分子;有的以為外來穆斯林進城只是為打工謀生而已,無非只是一群來自窮鄉僻壤的游民和小商販甚至是販毒者,把他們看作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一股消極力量。有的外來穆斯林去寺里進行宗教活動,就會遭到人們的歧視和誤解。筆者在與一些社區干部的交談中發現,問及清真寺的功能以及為什么穆斯林都要去清真寺等問題,他們都瞠目結舌,一無所知。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世界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人們的意識也應當跟上時代,要有全球化的視角。當前國際局勢總體上趨于緩和,和平與安寧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反恐為名,行強權之實,使中亞、中東、北非地區等沖突和矛盾接連不斷。遭受災難的穆斯林兄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新聞媒體大量地報道了世界各地穆斯林動態,有的是正面如實地反映事實真相,有的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肆意歪曲夸大。由于共同信仰的聯系,很多穆斯林獲悉了這些新聞后,會產生條件反射,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是地球村民中被邊緣化的另類,為什么穆斯林總是受到別人的侵略和壓迫?為什么總是受到不公的待遇?他們心中不斷積累這樣的問題而得不到正確解答,找不到宣泄的渠道。誤解、隔膜和排斥是不利于穩定和諧的,積重難返,就會造成不良后果,一旦風吹草動,他們就容易激動,倘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就會禍及社會。此言決非危言聳聽。
近年來,社會轉型加速,社會矛盾凸顯,穆斯林的民生問題也引起政府重視與關心。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已有很大篇幅提到,解決民生問題是黨和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各地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更是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突出首要位置。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自應得到平等待遇,但由于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及歷史淵源的特異性,在進行經濟社會發展與結構調整時,會遇到一些具體問題與特殊要求。穆斯林的養老問題是民生中的重要事項。盡管各級政府在此方面做了政策上的規定與傾斜,財政方面又有專項安排,但是這一特殊群體的養老特別是入住敬老院,仍是步履維艱,困難重重。有的敬老院費用太貴;有的敬老院里沒有清真伙食;或是床位緊缺,因此將這些特殊群體中的有養老基本需求者拒之門外,無法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政策的恩惠。這類問題群體的反映十分強烈,若不盡快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會影響和諧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作為宗教團體,伊協也應與時俱進,轉移工作重心,及時傾聽穆斯林大眾的呼聲,幫助解決力所能及的民生問題。
四
宗教自養是上海伊協長期以來面臨的棘手問題。我進入伊協工作多年,對此深有感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上海伊斯蘭教事業的經費來源主要依賴“瓦格夫”(伊斯蘭教的房產租金)。伊協現有的房地產資源是先輩們用一個個銅板積攢起來捐獻給清真寺的,有的用來購置墓地,有的用來修建清真寺,也有虔誠的穆斯林歸真后將自家的房產捐贈于清真寺或交給清真寺管理,歷史上的小桃園、福佑路等清真寺“瓦格夫”最多。已故的馬人斌老先生曾多次對筆者提起,他在市伊協成立20周年的紀念文章上也曾提到,上海市伊協成立后各清真寺的“瓦格夫”一并交予伊協代管。上世紀90年代后,因本市市政動遷的緣故,很多原來出租的宗教房產被動遷了,變成現金了。唯剩下浙江路清真寺、小墳山(現淮海公園附近)因資料不全未能落政。目前上海市伊斯蘭教事業的經費主要依賴天陰橋路的房產租金、松江清真寺、福佑路清真寺門面出租的收入。松江清真寺邊上尚有一塊土地,迄今正在積極開發中。目前上海伊斯蘭教事業的自養資金主要用于各清真寺維修與保養、日常清真寺生活開資以及三支隊伍的生活供養費等。若要將發展本市伊斯蘭教事業,目前的自養經費還明顯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至于開展濟貧扶困社會慈善等方面活動,更有諸多困難,明顯落后于滬上其他宗教。上海伊協如何走出這困境,有賴理事同仁及穆斯林鄉老群策群力,使伊斯蘭教更好地為穆斯林大眾服務,為社會穩定服務。
五
宣教工作是上海伊協的重要任務之一。上海的城市建設與發展,為該項工作提供了契機。小桃園與松江清真寺在伊協的指導下,先行了一步。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前夕,小桃園清真寺正值修繕,伊協與寺管會對清真寺內部功能作了合理定位,完善了基礎設施,保留了對廳二樓的小桃園寺史室、伊斯蘭文物展示室、《古蘭經》展示室等。松江清真寺假借松江古城改造機遇進行合理修繕,使寺院生機勃發又古意盎然,吸引了無數批海內外穆斯林賓客。有的莫名而來的參觀者對清真寺的展示室表示了由衷的贊嘆。屹立在華亭老街上的松江清真寺,不僅展示了伊斯蘭教傳入上海的歷史,還展示了伊斯蘭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互交融和合的精神內涵。
上海的伊斯蘭文化的宣教工作必須適應上海現代城市文化的發展,這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時代的需要。上海伊斯蘭教協會努力保持傳統的宣教形式,如清真寺舉辦經堂教育、業余經學班、宗教知識講座、阿語學習班等,這些學習型的宣教深受寺坊穆斯林群眾尤其是青年們的歡迎。近年來上海伊協組織力量在小桃園清真寺、松江清真寺分別設立了“清真寺寺史室”、“《古蘭經》展示室”以及“伊斯蘭教與上海”展覽等與時俱進的宣教活動,吸引了許多海內外穆斯林賓客和非穆斯林群眾,提高了上海伊斯蘭文化的品位。《上海穆斯林》雜志是由上海伊斯蘭教協會創辦的《上海穆斯林通訊》改版后的內部刊物。目前,《上海穆斯林》雜志設有講臥爾茲、學術研究、人物述評等專欄,除了刊載學習《古蘭經》、“圣訓”和教法、教義等宣教內容外,還有時事、經濟和文化問題的介紹和討論。該刊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均受到廣大穆斯林讀者的喜愛和歡迎。上述各點說明,上海伊斯蘭教與上海城市文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主要由于:一是黨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英明正確,為上海伊斯蘭教文化的保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二是上海對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視,給上海伊斯蘭教提供了機遇;三是上海伊斯蘭教是適應社會向前發展的,是與時俱進的宗教。
六
上海市已經編制了“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這是一個對于上海城市發展,以及周邊地區各項工作的發展起了指導作用的文件。《宗教事務條例》、《上海市宗教事務管理條例》、《教職人員認定備案》等法規的出臺,對上海伊斯蘭教事業的發展和管理起了保障作用。上海的宗教工作的穩步發展,已有了堅實的基礎。由此,上海伊斯蘭教協會作為一個愛國宗教團體,也應制訂出適應上海城市發展,確實可行的計劃與目標。特別是對管理者的選拔、使用,應該要有明確的標準與嚴格的考核措施。就以清真寺管理者選拔工作來說,由于體制、機制及群眾意見等因素影響,已成上海清真寺管理工作的難點。筆者認為,清真寺的管理者是黨和政府與穆斯林之間的橋梁紐帶,他們的影響與作用,關系到該地區宗教的發展方向。我們應該將那些愛國愛教,又有管理經驗的穆斯林選拔到清真寺管理隊伍之中。正如《古蘭經》中所說的。“只有篤信真主和末日,并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并畏懼真主者,才配管理真主的清真寺;這等人或許是遵循正道的。”(9:18)上海伊協對此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精神家園,上海伊協對清真寺的保護與監督管理是協會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海是我國與世界開展經貿、金融與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來到上海,不僅要工作、旅游、購物,還要分享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清真寺的精神魅力。上海的清真寺不應自漸形穢,要有勇氣向全世界的穆斯林展現自己。筆者以為上海伊協有責任努力幫助提升清真寺管理水平,保護好清真寺這一寶貴資源。各寺阿訇的職責明確;寺管會與阿訇之間的相互支持與配合;清真寺內的硬件設施盡快完善,不僅要有質量,還要有伊斯蘭文化氣息,水房內的冷暖供水、空調,接待室的環境布置,講經堂的音響、電教設施,清真寺內外的綠化等,都不能等閑視之。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動場所,而且是伊斯蘭文化的展示臺。應該使教內外的賓客,進入清真寺,不僅感到敬畏與嚴穆,還應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要做到這一切,清真寺管理人員應樹立敬主事人的理念,牢記“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們應當祈禱真主,不要祈禱任何物。”(72:18)上海除了本市以回族為主的8.6萬穆斯林以外,還有許多來自伊斯蘭教國家與地區的穆斯林及我國內地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清真寺的管理與服務的優劣,關系到上海的城市形象,關系到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與落實。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來到上海,存在著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等問題,禮拜、齋戒,對于他們來說,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清真飲食是他們的生活習慣,這些都來不得半點含糊。清真寺在哪兒?阿訇在哪兒?能否吃上放心可口的食品?這是他們最為關心的。在上海舉辦的數次大型接待活動中,主辦方精心安排、細心關照。但清真食品卻無法滿足客人的要求。客人在評判我們接待工作時,其他都是優秀,唯有食品是差。客人對此毫不諱言自己觀點。我們要積極提升全市清真食品的管理水平,為政府獻計獻策,做好排難解憂的服務工作。這些都是我們上海伊協應該值得思考的重要課題。
在歷史長河中,50年只是彈指一揮的瞬間,但對于親歷者來說,這仍是一段艱難跋涉過來的漫長道路,其中有歡笑,也有嘆息,有收獲,也有教訓,所幸的是,我們始終走的是一條真主指引的正道。回顧50年來上海伊協的變化與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成績筆者深感自己肩負責任之沉重,同時也對上海伊協的未來滿懷信心。我們上海伊協同仁要立足自身崗位,同心同德,堅持真理和良知,緊緊抓住真主的繩索,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國伊協的指導下,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與全市人民一道同心協力構建和諧社會,提升上海城市形象。我們必須具備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高度責任感,弘揚伊斯蘭教的精神真諦,潛心敬主,竭誠服務,不驕不餒有所作為。愿真主與堅韌者同在!阿敏!
金宏偉 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上海小桃園清真寺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