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博物館講解員吳燕講述最小《古蘭經》歷史。記者 龔建崇 攝
【中國清真網綜合報道】 2014年1月10日,步入寧夏博物館三樓盛世回鄉展廳,大型《古蘭經》書卷雕塑呈現在眼前,描金阿文,線條流暢,氣勢非凡。整個展廳肅穆莊嚴,陳列百余部《古蘭經》。有印刷版的,有手抄版的,還有銅質折頁雕刻版的。手抄描金版上的經文,看上去像金色陽光下水波里躍動的一串串小蝌蚪,又像一行行五線譜中鑲了金邊的音符,讓人聯想起清真寺里每天傍晚傳來的悠長而遼遠的頌經聲。
保存完好如“剛出土”一般
展出的《古蘭經》各種版本中,清代、民國、近代的居多。若不是講解員吳燕指引,那本世界上最小的《古蘭經》真不易發現。它確實太小了,長19.6毫米,寬13.2毫米,厚6.1毫米,重1.1克。它安靜地躺在一個獨立的六棱臺形玻璃展柜中,墨綠色絨布上,袖珍《古蘭經》靜靜地臥在銅盒內,書頁白色紙質略顯褐黃。觀展人隔著玻璃,相距五六十厘米遠,仍可看見字跡。紫紅色牛皮紙的封面,已與原書脫離,躺在掀開的銅盒蓋里,顏色可辨。銅盒銹跡斑斑,小小的合頁扣,連接著從側面看形如“對勾”的盒蓋。
“這部《古蘭經》裝幀精美,陳列在有恒溫、恒濕、防盜功能的特殊展柜中,保存完好?!眳茄嗾f,“展出多年,據專家說跟出土時一模一樣?!比绻奈镌谡构駜壬杂凶兓?,博物館可隨時發現,可及時調整保存方案。
“為什么要印這么???”吳燕解釋:“最早印得小是為了方便攜帶隨時頌經。但多數虔誠的穆斯林能夠通背《古蘭經》,這部《古蘭經》114章6326節內容很完整,體積小到這種程度,主要功能已經不是方便頌讀,而是為了隨時隨身攜帶。有吉祥的意味,還可表達對信仰的虔誠和對真主的尊敬、熱愛?!?br style="padding-bottom:0px;margin:0px;padding-left: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top:0px;" />
馬鴻逵兵營廢墟出土國家一級文物
這部《古蘭經》是1959年5月,銀川市建筑公司在新城區原馬鴻逵兵營廢墟內施工時發現。書的封面為紫紅色牛皮紙,上面印有民族圖案。扉頁上印有埃及國徽,并印有阿拉伯文。譯成中文是:“這是尊貴的《古蘭經》,只有內清外凈的人才可以攜帶,穆歷1312年”等。書為優質白紙影印,字跡極為清晰,不用放大鏡也能看清楚內容。
“1996年經專家鑒定,確認是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伊斯蘭教歷1312年)阿拉伯國家的印刷版本,被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寧夏博物館社教部主任劉紅英介紹,“寧夏博物館共有3部《古蘭經》為國家一級文物,除這部最小的外,另有一部袖珍的,還有一部大的手抄描金版。寧夏這部袖珍《古蘭經》的發現,對于研究阿拉伯文化,了解早期中外穆斯林的交往以及微型印刷術具有重要意義。”
比吉尼斯認證最小的書還小
據介紹,在河南鄭州發現的、被列為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世界上最小的書《可蘭經》(即《古蘭經》),長25.708毫米,寬19.517毫米,厚9.62毫米,重4.318克。而寧夏博物館現存的這本最小《古蘭經》無論從尺寸還是重量方面,都比那一本小得多、輕得多。
據了解,寧夏博物館館藏另一部袖珍《古蘭經》長28毫米,寬17毫米,厚15毫米,印刷版本。封面裝幀為綠色軟牛皮紙,每頁正面邊上印有伊斯蘭教流行的花紋圖案,經文字跡清晰,末頁印有印刷年代為公元1909年。這部《古蘭經》來自麥加,是銀川市一位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主動捐獻給寧夏博物館的。此外,我區現存最古老的《古蘭經》在寧夏中華回鄉文化園回族博物館,是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是由西吉縣南大寺阿訇關清錄捐贈的。
(記者 龔建崇 責任編輯 馬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