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回族經堂語的構詞形式和基本特征
來源:
時間:2014-03-23
點擊:
我來說兩句
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出現四百年來,研究者皆說“經籍、經師、經堂是經學教育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縱觀多年來面世的文章和書籍,也可看出,學者們研究經學教育的角度和關注的問題,大多數集中在或從歷史視角去研究它的發展、沿革;或從其外在形式去描述它的體制和模式;或從著名經師的生平入手,研究學派特點。殊不知,經學教育的另一個基本元素,經堂語言技巧和經堂用語的應用,更是經堂教育中特別重要的環節和不可忽視的內容。筆者這篇淺文,就是想從經堂用語構詞形式、經堂語的釋義及基本特點,作嘗試性淺析。
一、經堂語的構詞形式
語言是傳達心聲的武器,交流意見的媒介。但由于使用的地域、環境、人群不同,在使用上,或趨于簡約,或取其便捷,故所用的語辭往往差異很大。而交流人群的不同,為易于交流信息就有了各種專門用語。如文學、軍事、政治、醫學、天文學……各家的技術用語俱不相同。乃至于一種技藝、一項行業,也有自己專用的語辭。如過去濟南西關城頂街鮮果行用的“濟、道、聽、西、來……”便是一種計數的語言,“行”外人便不懂。
我國回族經堂教育中,使用的語言是一種經堂用語。最初僅限于經師在經堂講經和在清真寺內講“臥爾茲”(宣教)中使用,后來穆斯林學者譯著經訓時,也開始采用。這樣慢慢地融入回族社區穆斯林間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流。
這種經堂用語是融漢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為一體的混合語言。它基本從屬漢語語法的范疇。是口語、文字、手勢的混合體。多用于口頭語言;在翻譯上,取嚴格遵守直譯和逐字逐句翻譯的原則。
經堂語的詞匯,以漢語詞匯為主。因而,經堂語從分類上、構詞上及語氣上都吸納了漢語的基本構詞形式。
(一)經堂語詞匯的分類——實詞和虛詞
就當下較為熟悉的經堂語的詞匯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所謂實詞是能夠獨立用來回答問題,有比較實在的意義的詞。它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幾類。如你、我、他、蘋果、慈憫、許約、恕饒、回賜等等;所謂虛詞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也沒有實在的意義,但有助于經堂語氣的發揮。它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及語氣詞。如那個、只、是、因為、使不得、要得是、就照依等等。
(二)經堂語詞匯的構成——單字詞和合成詞
經堂語中的詞,有用一個字表示的,也有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字表示的。
1.用單字的辭類:如你、我、他、手、眼、心、門、贊、聚、打、忙、去等等;
2.用兩個字構成的辭類:如:慈憫、相助、驚嚇、喜樂、承領、回賜、誦讀、圣行、白倆(災難)、定派(定然)、汗格(責任)、討白(懺悔)、亡人、無常(歸真)、有水(做過大凈)、皮膚、滾熱等等;
3.用三個字構成的辭類:如:使不得、就照依、至幾時、假定奪、倒恰像、設若是、艾目爾(口喚)、艾哲里(壽限)、阿米乃(求主承領)、朝罕志(朝覲)、穿克凡(裹尸布)、擔漢格(負責任)、爾麥里(善行)、遜奈臺(圣行)等等;
4.用多字構成的辭類:如那件事情、如何樣著、穿衣掛帳、使得夠了、給亞麥提(后世)、買克魯亥(令人厭惡的行為)、伊卜里斯(魔鬼)、塔布匣子(抬亡人尸體的木匣子)、太格迪爾(主的前定)等等;
5.用同義疊字構成的辭類:如命令、禁止、安寧、端莊、冊本、虛假、丑陋等等;
6.文字倒裝的詞語類:如穢污(污穢)、照依(依照)、蹺蹊(蹊蹺)、應答(答應)、擇選(選擇)、窄狹(狹窄)、康?。ń】担┑鹊?。
由上可看出,用兩個字以上構成的詞,也有不同的構成方式。如5類命令、禁止,這樣兩個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字并列一起構成的詞叫并列式結構;如:2類無常、誦讀、滾熱,這樣兩個字意義并不相同或相近的字構成的詞叫偏正式結構;其他還有每個字間無任何關聯的詞,如3、4類中的許多詞大多是直譯阿拉伯語或波斯語形成的。
關于經堂語的語法特點:可以從兩方面研究。一是經堂語由于借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匯以及受阿拉伯語語法的影響而形成的獨特的語法現象。如:“漢語動詞+阿拉伯語/波斯語名詞”的動賓結構。如:做乃馬子、做討白、做都哇、要口喚;“漢語修飾語+阿拉伯語/波斯語被修飾語”的偏正結構如:漢其他布(漢語經書)、低魯亥(壞人)、吉祥賴麥丹(吉祥齋月);二是經堂語語法還保留了元明白話文的語法特點。如:“趨向動詞或移動動詞+‘在’字構成的處所補語”,如:“一日圣人過在一個墳瑩里邊,站在兩個墳頭上……”其中“過”、“站”是移動動詞,后面“在一個墳塋里邊”“在兩個墳頭上”,都是由“在”字構成的處所補語。另一類是“否定詞+‘把’字結構+‘得’字補語”,如:“牛羊駝雀鴨鴿白翎斑鳩等,從器皿上溢了,不把水轉得穢污......大小凈皆使的。”其中“不把水轉得穢污”句,便是上述結構。這都是元明清時代的語言特點。(轉引自《爾圖德漢譯精華全冊》)
?。ㄈ┙浱糜谜Z的釋義
經堂語語辭的意義,有的一目了然,無須注釋;有的須加以說明,方可明了;還有的是伊斯蘭教特有的語辭;有的采用通俗意義,有的沿用古文的意義,不一而足。
1.不用注釋的:如指引、事情、差錯、貧窮、望想、吩咐、飽足、遮蓋等等;
2.普通話語辭須稍加注釋的:如脫離:專用于脫離罪孽;天命:是指真主命令之事;感應:是指真主賦予圣人的跡象;封?。簩S糜谀率?。表示穆圣之后,真主不再差圣人,就此絕封而加之印等等;
3.伊斯蘭教特有的語辭:如
獨一:真主獨一乃單另之一,非數目之一;
要為:真主意欲所為,說有即有、要無即無;
朝向:朝拜之向。麥加“天房”克爾白乃世界穆斯林朝拜所向;
口喚:凡許可允諾說出的話,必須踐行;
罰贖:凡五功有誤,則許另行補功課或施濟以為罰贖;
舉伴:伴即是等同者。真主獨一,而悖逆者則謬妄舉另外偶像,與真主并立。此為伊斯蘭教絕對禁止之舉。
4.沿用古義的語辭:如,坐:古稱跪為坐,《禮記》中:“坐而遷之”的“坐”即是跪的意思。我們禮拜時的“跪”,就稱“中坐”、“末坐”;再如,物:古時也當“事”字用,《左傳》中:“任良物官”的“物”即當“事”字用。在經堂語解釋教義時,幾件事情就說“幾個物兒”。
另外,還有一詞多義,死譯活用者:如求祈:作懇請用,又作依賴用,也作需要用;坍塌:作頹廢用,又作陷落用,也作不振用。所以,對經堂語的釋義不可固定一個解釋。有外形像漢語,實際上與漢語的意義不同,故需加以辨別。
二、經堂語的來源
經堂語語辭的來源,以漢語詞匯為主,兼收了大量阿拉伯語及波斯語詞匯。漢語詞匯多來自古代漢語、明清時期的白話文,還摻雜了一些方言及個別經師自造自擬的詞組。這種自造的詞匯隨意性較大,有時同一個阿拉伯或波斯語單詞,不同的經師會有不同的講法。故這類語辭也比較混亂,本文對此暫不討論。
(一)經堂語中來源于古代漢語的語辭
由于經堂教育初始興起,正值明清時代,經堂教育引用的語辭,適應當時背景多采用古代漢語是正?,F象,且來自不同類書籍。現舉例如下:
1.來源于古代經書的,如,萬物、星辰、會同、天命(見于《尚書》);圣人、大人、君子、富貴(見于《易經》);鄉老(《周禮》);鞠躬、異端(見于《論語》);無常(見于《禮運》)規矩、學者、后世、丈夫、(見于《孟子》);良人、中央(見于《詩經》)、亡人(見于《中庸》);
2.來源于古代史書的,如,闕下、落魄(見于《史記》);失望、官長(《漢書》);吩咐(《三國志》);干辦(《宋史》);勾當、仔細(《北史》);
3.來源于古代子書的:公道(《千字文》);萬有、滿貫(《韓非子》);
4.經堂語為表達需要,還借用了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的用語:如“無常”“參悟”“把持”“齋戒”“歸真”都來源于佛教。其中嫁接佛教用語最巧妙的,莫過于“歸真”一詞?!夺屖弦[》(下卷)《送終.初亡》:“釋氏死謂涅槃、圓寂、歸真、天度、遷化、順世,皆一義也。”可見“歸真”本是佛家對人死的別稱。進入經堂語后,它的意思仍然表示“死亡”,但其語義內涵卻是“從真主那兒來,仍回到真主那兒去”。是復歸真主之義,已大別于佛教的原意了。
值得說起的是經堂語中,漢語詞匯的伊斯蘭教化問題。在以上詞例中,我們已看到,無論是元明清漢語語匯或佛道用語,一旦進入經堂語后,便大都賦予了伊斯蘭教的內容,語意也產生了變化。那些經堂語中的漢語詞匯,已負載著深層的伊斯蘭教文化積淀。
?。ǘ┙浱谜Z來源于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的語辭
在回族經堂教育中,經師們為保存更多母語的因素,使用經堂語翻譯經訓時,便有意盡量多的保存了一些歷史上傳承下來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匯,加上漢語的一些句法,通過直譯用來表達對經訓的情感,非常貼切生動。現舉例如下:
1.來源于阿拉伯語的語辭:
泰斯米: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念“泰斯米”是穆斯林做每件事時,必須恪守的規范。
伊瑪尼:阿拉伯語音譯。意為“信仰正道”,認主獨一是穆斯林首要的堅定的信仰;
爾林: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學者,作賓語時,又作“學問”講。如劉阿訇有爾林;
阿米乃:阿拉伯語音譯,又譯為“阿敏”。意為“請真主承領”;
安拉至知:阿拉伯語意譯。意為“真主是全知的”;
艾哲里: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壽限”,如“艾哲理到了,壽限也到了”;
拜倆: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災難、禍患”。如,“糟踏糧食要遭拜倆”;
伊扎布: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婚書”。如“請阿訇寫伊扎布”;
耶梯姆: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孤兒”;
烏斯它尼:阿拉伯語音譯。意為“教師”;
賽得蓋:阿拉伯語音譯。意為“施舍”;
魯亥、乃夫斯:阿拉伯語音譯。意為“靈魂”和“脾氣、氣魄”。有的《古蘭經注》將其視為真主創造人類時,賦予人肉體的,與生俱來的本源。經堂語語辭中,來源阿拉伯語的極多,這里不再一一例舉。
2.來源于波斯語的語辭:
胡達:波斯語音譯。意為“真主”;
阿訇:波斯語音譯。意為“教師、領拜者”;
朵斯提:波斯語音譯。意為“朋友”、“同信仰的人”;
睹失蠻:波斯語音譯。意為“對頭”、“敵人”、“作對的東西”;
巴巴:波斯語音譯。意為“父親”“長者”,回族穆斯林后來引申為“先賢”;
邦達、撇什、底蓋、沙目、虎夫灘:波斯語音譯。穆斯林每日五時拜功的稱呼,即晨禮、晌禮、哺禮、昏禮、宵禮;
歇山別:波斯語音譯。意為“星期二”,后來引申出“不吉利的日子”、“不宜出門的日子”。實際上,睹山別(周一)、潘哲山別(周四)、葉七山別(周日)都不過是記每周七天時間的專用名詞;
帶斯塔:波斯語音譯。意為“纏頭巾”;
朵茲海:波斯語Doozakh,意為“火獄”;
阿卜代斯:波斯語音譯,意為“小凈”,是穆斯林做禮拜或誦讀《古蘭經》前必須做的沐??;
班克:波斯語音譯。意為“召喚”、“提醒”,穆斯林社會是召喚大家來禮拜的念辭。
災失:波斯語Zayesh,原意為“分娩”,引申為“痛苦消失”;
癟麻兒:波斯語Beemar意為“有病”有時指生理缺陷或毛?。?br />
3.來源于方言土語的語辭:
在經堂語語辭中,還有一些方言土語,有的是回族特有的,有的是漢族俗語在經堂語匯內的使用;有的是我國中東部使用的,有的是西北地區使用的;有的是過往的個別經師“創造”的,有的也弄不清是怎樣“造”出來的。
旺向:北方土語,指身體健康。如“求主慈憫大人孩子旺向”;
使不得:意為“不可以這樣做”。一般指不可做違反伊斯蘭教教義、教法的事情;
拿捏:我國北方方言,意為“裝模作樣”。一般指扭扭捏捏,做事不爽快。作動詞用時,有刁難的意思;
再如,勢必得、要得是、就照依、到恰像……等等很多經堂語都是這一類。
?。ㄈ┙浱谜Z與現代漢語翻譯的比較
泰斯米
經堂語翻譯:“我憑著普慈今世,特慈后世,主的尊名起”(舊本《孩提》)
現代漢語翻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馬堅譯《古蘭經》)
法諦亥(《古蘭經》首章)
經堂語:“感贊調養普世界的主。普慈今世的,獨慈后世的,執掌還報日子的主。我們惟獨 拜你,我們惟獨求你襄助。你引領我們正道著;那一些人的道路,在他們上有‘尼麥特’(恩典)的,不是‘賣我足卜’(惱怒)與‘雜足黎’(譴責)的”(舊本《孩提》)
現代漢語:“一切贊頌全歸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報應日的主。我們只崇拜,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導我們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誤者的路”(馬堅譯《古蘭經》)
忠誠章(伊和拉素)《古蘭經112章》
經堂語翻譯:“你說著!他‘安拉乎’是獨一的,主是無求的,他不生人,人不生他,在他上沒有一個對兒。”(舊本《孩提》)
現代漢語翻譯:“你說:‘他是真主,是獨一的主。’真主是萬物所仰賴的。他沒有生產,也沒有被生產。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
比較上述三章(節)經文的翻譯可看出經堂語的文白夾雜,漢阿(波)混合,語氣詞的強化,逐字直譯外文原意,注重對原文詞法、語法的推敲的特點非常明顯;而現代漢語的通順、簡約、易懂相當突出。
三、經堂語的基本特征
伊斯蘭教自傳入中國后,就在這古老的文明國度深深地扎下了根,并吸吮著華夏文明的營養。伊斯蘭教作為另一種古老的東方文明,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后,便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出了一種集三種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于一身,又相對獨立的特殊文化形態——中國回族文化。其間,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已本土化的回族穆斯林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發展和傳承此種文化,回族的經堂教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為經堂教育載體的經堂用語,也顯現出了融合三種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其表現如下:
?。ㄒ唬┟褡逍缘纳鐣Z言
回族經堂語語辭,顧名思義,是回族經堂教育口頭翻譯中使用的,在古代漢語基礎上,形成并通行于回族宗教教育中的一種語言。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的話,它屬于社會語言學的范疇,而從經堂語的語意內涵上看,它是回族經堂社會語言。應屬于民族社會語言學的分支。
從經堂語語辭與回族穆斯林日常用語相通的角度,也可以看出經堂語詞匯已不僅僅是單純的寺院文化的特殊用語。它已滲透到回族穆斯林日常的飲食文化、婚喪禮儀、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成為回族穆斯林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民族社會語言學范疇是不容置疑的。
(二)實用性的特殊語言
回族經堂語是伴隨著經堂教育發展起來的。這種語言主要在經堂講經,清真寺內宣教(講臥爾茲)中使用。經堂語的學習和使用以及經堂翻譯技能的培訓和應用是經堂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經堂教育中,經堂語的實用性占據著非常突顯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沒有經堂語,便不會實現數百年的回族經堂教育。
同時又可以說,經堂用語是種特殊的語言。其一,雖說它是漢語的一種變體,包括了漢語的一些詞匯,但它不同于一般漢語。經堂語的構詞借用了漢語語法的一些形式,但在普遍意義上,差異還是很大;再者,在經堂語的釋義上,也有差異。如:“天命”的意義與儒家的所指就不同,“歸真”的含義也與佛教的釋義南轅北轍。其二,經堂語中,雖然采用相當部分的阿拉伯語、波斯語,然而,它不是這兩種語言中,任何一種的直接翻譯,只是一種借代關系。綜上述,可以看出回族經堂語確實是一種實用性極強的特殊語言。
(三)通俗性的嚴肅語言
回族經堂用語雖是講解經訓用的一種口語,說出來便于聽眾了解。但絕不涉及俚鄙之語。如:“鞠躬、叩首、忍耐”等,聽起來既順耳又不費解;既無高文、僻典不能讓人明白,也不是“之、乎、者、也”令人討厭。同時,經堂語是用來解經訓、曉教眾的,它氣象森嚴,和說評書、唱彈詞者引人發笑截然不同。所以,它發音吐字都很莊重大方,決不涉輕佻。經堂語通于大眾,為了使人人易解,也較少方言土語,而是較為統一的語辭?;刈寰幼〈蠓稚?、小集中,遍布全國,其交際語言也與當地方言大略一致。經堂語隨回族的居住特點而存在于各方言地區。但經堂語除語音有差別外,其詞匯、語法結構具有明顯的一致性;且不但在經堂使用,即使各地回族穆斯林之間也無不通行。
(四)色彩紛呈的藝術語言
回族經堂語是一種講經解惑的語言,為保證將《古蘭經》原汁原味的宣講給學經人和教眾,經堂語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它的表達作用,使語言表達更清楚、確切、具體、生動、形象、富有活力,從而達到對所表達的內容進行強調和渲染的效果。
偉大的安拉在《古蘭經》中說:“至仁主,曾教授《古蘭經》,他創造了人,并教人修辭。”(55:1-4)在此經文中告訴我們,安拉在創造人類的同時,已把提高人類運用語言的技能、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駕馭語言能力的知識教給人類。回族經堂語也是偉大的真主教給中國穆斯林的語言能力,使我們盡可能貼切、生動的將天啟經典的豐富多彩的文風,深奧的哲理寓意,高超的修辭藝術,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震撼人心的雄辯能力,音韻鏗鏘的和諧韻律,充分表現出來。翻開用經堂語語辭講解的經訓,我們會發現,經訓中原有的句尾語氣詞音韻的和諧,比喻、排比、翻疊、設問、借代、諷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都得到阿拉伯原文多彩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從經堂語的構詞和來源中,我們也會發現,它的語言流暢,詞匯豐富,結構謹嚴,語音悅耳動聽,宣講言簡意賅、寓意玄幽深奧呈現出色彩紛呈的藝術效果。
當然,語言在與時俱進,經堂語的使用,經堂語的詞匯隨著時代發展,也不斷在發生著更新變化。經堂教育逐步向學校體制轉變和當代經師漢語水平的提高,經堂語漸漸退出新時代經學教育趨勢也勢在難免。
但回族經堂語是中國回族乃至全中國人民的一筆文化財富,是值得珍惜和保存的。何況從語言學的角度上看,它既是漢語語言學研究的新課題,又為普通社會語言學提供了豐富的文獻材料。研究歷史文化的學者應認真對它進行整理和研究,從而完整的留住這份華夏文化的遺產,也不辜負回族先民對中華文明的歷史貢獻。
責任編輯/王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