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市城郊鎮的木場村因為有八坊十三巷而出名,唐朝時,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國商人及宗教人士來往河州(臨夏古稱)一帶經商、傳教,逐步修建了多座清真寺及其教坊,形成了一個“圍寺而居、圍坊而商”的穆斯林聚居區,故得名“八坊”,含有“教坊”和“番坊”之意。盛世大唐,這里宗教興盛、商業繁榮的場景亦可以想見。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所以八坊的古建筑是回族前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伊斯蘭文化特色較為濃郁,各式清真寺融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和阿拉伯特色于一體,莊嚴肅穆,秀麗壯觀。現存穆斯林居住的院落、清真寺等建筑氣勢宏偉,有裙樓、閣樓、磚雕、木刻等特色工藝。
“刮碗子荼”是當地最有代表性的喝荼方式。刮碗子荼用的荼具,俗稱“三件套”,
由荼碗、碗蓋和碗托或盤組成。荼碗盛荼,碗蓋保香,碗托防燙
具有臨夏傳統建筑的四合院
古典民居重點保護院落
60年前的老房子,窗戶是全木頭結構
五年級的雙胞胎姐妹馬蜻蜓(左)和馬蓉蓉(右)頭戴傳統民族頭飾
老房子墻上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標語依稀可見
200年前的老房子毗鄰現代高樓大廈,里面住著82歲的五保戶老人
77歲老黨員馬以奴家典型的炕桌、蓋碗茶以及墻上的穆斯林裝飾畫
剛剛做完禮拜的木場村男士們從清真寺大殿走出
八坊十三巷的街巷結構最早形成于清初,許多建筑年代久遠,具有臨夏傳統建筑的典型特征,街區內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
說起這些古老民居,就一定得說大旮巷80號。這處民居始建于1930年,俗稱“大公館”,是地方軍閥馬安良之子“三少軍”馬廷勷私邸。“大公館”占地3.5畝,建筑面積513平方米,坐北朝南修有三間堂屋,堂屋兩側有閣樓,院內東西兩側分別建有廂房三間,南側修有過廳,還建有偏院、車馬院。整個院落氣勢宏偉,有磚雕、木刻,雕工細膩,飛椽畫棟,門庭高深,可謂八坊民俗民居中的典范。置身其中,猶如一幅在人們眼中徐徐展開的畫卷,細細欣賞,方能領略其中清雅韻致。
(編輯 海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