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真網綜合報道】近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真餐飲服務業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走南闖北的張家川人靠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將本地的特色清真飲食推向全國各地。
5月11日,張家川人吳忠賢在北京的順風居清真餐館里聚集了近一百多名張家川清真餐飲老板,原來是吳老板的順風居重新裝修開業了,大家都前來恭賀。吳忠賢告訴筆者們,每逢在北京的張家川人新開一家清真餐館,大家都會聚在一起“漲個面兒”,增添一些人氣,祝福生意興隆。大家在北京抱團發展、相互團結照應。如今,我們張家川人已在北京開辦清真餐館已超過了一千家,清真餐飲從業者已超一萬人,每家餐館按年收入20萬來計算,在北京的清真餐飲業年創收2個多億,這只是我粗略的估計。
今年37歲的木河鄉坪王村青年馬長榮目前已在北京擁有一家商鋪,幾年前他花了108萬,現在這個商鋪市場估價500多萬。馬長榮告訴筆者,八幾年時,在北京的第一批拉面師都來自于我們大西北,而我們張家川人從事拉面的占據多數,這么多年下來,我們張家川人可以說在北京的清真餐飲業已站穩腳根并發展壯大。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們張家川的清真餐飲從業者也在嘗試改變品牌化、規模化、精細化發展,像楊富生的“習連匯”牛肉面就是一個品牌創新,這對于同行,啟發和感觸很大,我也在改變嘗試,如果不改變,我們會淘汰出局。
馬關鄉馬堡村的馬偉前后在北京開過20多家清真餐館。筆者問,為何開了這么多家,現在你到底經營幾家?馬偉說,在北京找一個好地段開餐館還是挺難,由于自己剛來北京找工作跑業務時騎自行車走遍了北京城的每個角落,對北京很熟悉,因此在合適的路段開合適的飯館有些經驗,一些親戚和老鄉來北京開飯館,他都幫忙,并收取一定的轉讓費,你想如果你不熟悉北京,光尋找開飯館的地方你得跑個十天半月的吧,這段時間你得花多少錢?算算這筆帳。這幾天他又在裝修一家新店,他告訴筆者,這個店是幫助他兄弟的,過幾天就開業了。馬偉說,抱團發展必須得有商會支撐,打個比方,開一家飯館,需要辦理什么手續,處理糾紛麻煩如何解決,有一個好項目需要強大資金投資。如果由商會統一操作,就輕松容易多了,在北京我們要成立張家川商會,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同樣,在北京開清真餐館的河北回族王建明,如今在北京買下了兩層共四百多平米的商鋪,市場估價三千多萬。他愛和張家川人打交道,他說張家川人樸實、勤勞、有情義。他八幾年來北京開飯館時,有很多廚師和員工是張家川人,馬長榮曾經在我開飯館最困難時,連工資都不要,現在我們是共患難的好兄弟,我們現在還合伙做生意,而像現在開奧迪車的馬志武當年由于要供給兄弟上大學,我給他預支了半年的工資,我們都是好兄弟。總之,張家川人在北京挺牛的,朋友是我這輩子最大的財富。
在筆者們近十日的采訪中,我們發現每家開清真餐館的張家川人幾乎每家都擁有一輛轎車,他們正健步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康莊大道上。
張家川縣發展清真食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張家川縣是我省隴東南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現有人口33萬人,其中回族人口比例占69%,也是全國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鑒于當地發展清真食品的地理優勢、人文優勢和資源優勢,將培育打造清真品牌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因勢利導,突出民族特色,打響清真品牌。
做精做大清真餐飲服務業,是張家川縣在“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中確定的“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皮毛販運加工業”三大特色富民產業之一。2013年還積極實施清真餐飲服務業“百千萬”工程,即力爭至2015年,在全國100座大中型城市,發展賓館1000家,清真餐飲經營店1萬家,帶動10萬人就業。結合“百千萬”工程的實施,制訂出臺了《張家川縣大力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的意見》,決定縣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20萬元的財政預算用于清真餐飲品牌建設、宣傳推廣等。制訂了“兩免一補”的扶持優惠政策,即免費開展“伊香拉面師”技能培訓、鑒定和發證;免費清真餐飲品牌注冊;對達到統一裝飾風格、店員服飾、食品簡介、店面牌匾的餐飲經營店給予1萬元補助。在政府推動和政策扶持的同時,張家川縣開展技能培訓,抓品牌建設、抓典型示范、抓輿論宣傳,全方位促進清真餐飲服務業健康發展。如今,在全縣有5000余人擁有清真餐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張家川伊香拉面師”、“張家川伊香烹飪師”等14個清真餐飲品牌已享譽全國清真餐飲界。由張家川人在北京開辦的“習連匯牛肉面”、在蘭州開辦的“馬艾沙牛肉面”和“馬老六牛肉面”、“伊香拉面館”等500多家連鎖清真餐飲店遍布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