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真網綜合報道】近年中國清真食品業快速增長,然而依舊沒有改變取得國外清真食品認證、自身產業散亂的局面。在剛剛閉幕的“2014中國(青海)國際清真食品用品展”上有關專家指出,中國應盡快擺脫國外認證束縛,壯大自身產業以取得國際對話權。
國外認證難獲取
寧夏大學清真產業研究所所長李自然告訴記者,清真產品認證是阻礙產品出口的重要原因,由于全國沒有統一認證標準,而各省伊斯蘭協會建立的清真認證不僅不受國際認可,就連國內各地有時都無法通行。幾年前,中國不少清真企業為了讓清真產品出口而掀起了“馬來西亞清真食品認證體系”熱潮,然而這并非易事,幾年來拿到此認證的企業寥寥無幾。
青海一家大型清真牛羊肉加工企業董事長馬天友告訴記者,企業早在10年前就拿到了進出口經營權,但因沒有受國際市場認可的清真認證而一直無法出口,雖嘗試過申請馬來西亞和阿拉伯一些國家的清真認證標準,但因費用高昂、手續繁瑣且只有兩年使用期限不得不放棄。
據馬來西亞貿易促進中心成都辦事處主任賽義德介紹,獲得此認證必須先申請,隨后馬來西亞方面會派人到中國企業進行考察、監測等一系列活動。馬方對中國企業的考察、指導要進行數月,這期間馬方人員的吃、住、行需要中方企業承擔。馬天友表示,即使一切順利總共費用也要高達500萬元以上,兩年的有效期限意味著每過一年半左右就要為下一輪認證做準備,這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很難承受。
“各國的飲食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單純取得某一國家或地區的認證,也不代表就打開了整個世界清真市場。至于期望全球建立統一清真市場認證標準眼下更是不切實際。”伊朗伊斯蘭研究中心研究員薩米拉說。
中國應“自我強化”加速占領世界份額
近些年中國牛羊肉價格走勢有所上漲,導致許多清真企業在產品出口受挫后轉向主攻國內市場。李自然表示,即便如此,企業也不應放棄清真產品出口,擁有16億穆斯林人口的全球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廣闊市場。
許多伊斯蘭國家對清真食品進口依賴程度很高,中國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如果有能力還是希望打通國際市場。“中國清真第一果汁”的企業負責人常樹東告訴記者,企業在中東等地的市場調研結果顯示出口前景很可觀。
據來自伊朗伊斯蘭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清真食品用品消費額達到了6000萬美元,比2012年提高了20%左右。李自然表示,此時的中國清真食品用品企業應該抓住全球清真食品消費不斷攀升的時機擴大出口,搶占先機。他同時表示,擺脫外國認證束縛,借建立統一、權威的“國家清真認證標準”的機會壯大自身才能取得與國際清真市場接軌的資格。
青海省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王熙惠認為,中國清真產業出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中國境內長期生活著2700萬穆斯林,這位清真產業發展提供了民族優勢;其次,在穆斯林較為集中的中、西部地區內有著優質天然的資源優勢;其次,這些地區大都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上,有著良好的地理優勢。隨著近年來清真產業快速發展,在滿足國內市場的供給基礎上完全有能力將產品出口做大做強。
但王熙惠同時表示,“小、散、亂的狀況仍存在于中國清真產業中,缺少統一認證標準、缺少龍頭企業,缺少技術創新制約著產業走向規模化。”記者在本屆展會上了解到,今年,中國政府將出臺一些列政策著力解決以上問題。
“國標”有望代表中國清真產業對話世界
據李自然介紹,目前國家民委正牽頭,在現有“寧、甘、青、山聯盟清真食品標準”的基礎上制訂全國通行的“國家標準”。“國標”將于年底前頒布。“今后‘國標’將成為中國清真食品的標識,可以用來與國際其他清真標準進行互認,為中國清真食品打開國際通道,同時也為進口清真食品提供認證依據,加速自身產業走向成熟。”李自然說。
在“國標”制訂的同時,國務院法制辦正在進行《清真食品管理條例》的制訂,該《條例》中將“規范國內清真產業、加快培育龍頭企業”等納入其中。除此之外,中國還開始了對“未經中國政府許可而在中國境內代理國外清真標準認證”的清理,以保證清真產品認證機構的合法。
目前,被稱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清真產品出口份額卻只占全球的0.1%左右。“分取世界清真產業大蛋糕,不能僅依靠國外的認證,還需進一步加強國家引導和企業合作,規范、提升自身產業。”中國貿促會貿易推廣中心負責人李文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