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博物館館藏文物描金《古蘭經》
套料阿文方瓶
7月1日,由廣西民族博物館和寧夏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回鄉漫步——寧夏回族文物特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幕,展出時間為兩個月。該展覽共展出寧夏博物館館藏回族文物281件套,其中二級文物1件:袖珍《古蘭經》;三級文物3件:阿文景泰藍脂粉盒、阿文銅盆、阿文灑金雙耳銅香爐。
宗教典籍
本展覽從回族概況、宗教典籍、民俗擷英、工藝奇葩和回族人物等方面,較全面地展示回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以及寧夏回族獨特的民俗風情。
回族在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品德修養、社會活動等方面,都以《古蘭經》為準則和指導。《古蘭經》不僅是伊斯蘭教的圣典,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此次展覽展出的有1件二級文物袖珍《古蘭經》,觀眾可一睹這部圣典的真容。
民俗擷英
回族崇尚簡樸。傳統的回族家庭,進門正面的案桌上,正中有“爐瓶三設”,即香爐、香瓶、香盒,香瓶內插有香筷、香鏟。此次展覽中可看到阿文景泰藍脂粉盒、阿文銅盆、阿文灑金雙耳銅香爐等珍貴的文物。
回族飲食,以油炸食品、面食、甜食、羊肉食品和蓋碗茶最具地方特色。
回族服飾注重整潔美觀、簡樸舒適。寧夏回族服飾的顯著特征主要集中在頭部,一般男子多戴白色平頂小圓帽,婦女戴各種顏色的蓋頭。不論男女都喜歡穿坎肩,婦女還講究戴戒指、手鐲等首飾。回族老年婦女有扎褲褪的習慣。
回族在長期文化創造和實踐中,傳承古代地域原生態樂器、西北邊塞樂器,演變出哇嗚、咪咪、口弦等回族民間樂器,它們是漢唐以來在寧夏流傳的古樂器的流變和遺存。經過長期的改進發展,這些樂器具有了鮮明的回族文化藝術特征。“哇嗚唱,莊稼長,咪咪吹,牛羊壯。”這些樂器音色優美,易于演奏,便于攜帶。
特色工藝
回族的民間工藝美術,與伊斯蘭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又汲取中國其他民族文化的營養。回族獨具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主要有雕刻、阿文書法、刺繡、剪紙、瓷器和金屬器等。
回族雕刻主要有磚雕、石雕和木雕。磚雕大量出現在清真寺、道堂等建筑中的墻面、照壁、門窗。石雕有建筑石雕、墓葬石雕、碑額碑座石雕等,其中又以墓蓋石雕獨具特色。木雕包括建筑木雕和室內陳設木雕。各類家具及建筑物的藻井、門窗、柱梁等,多構思巧妙、刀法細膩,融古樸、精巧、高雅于一體,充分展示了回族工匠的杰出藝術才能和審美情趣。
阿文書法,在伊斯蘭造型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上最優美的書法之一。回族阿文書法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阿文中堂、橫幅、對聯、條屏、印章、經字畫等一些具有中國傳統書法特色的表現形式。
回族民間刺繡,通常在鞋襪、坎肩、經掛、香包、枕頂、耳套、針扎、圍裙等物品上繡出精美的花草圖案和幾何圖形。
杰出人物
回族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涌現出了大量的杰出人物:如元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賽典赤·詹思丁;元代著名建筑學家也黑迭爾丁;明代思想家李贄;明代航海家鄭和;明代名臣海瑞;清代畫家改琦;清代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左寶貴;抗日英雄馬本齋、楊靖宇;女烈士郭隆真;我國著名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白壽彝;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