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的特征,是那高聳入云的尖塔,在這個露臺上宣禮喚拜。
東京澀谷區的代代木上原車站附近的幽靜住宅區中,有一座獨放異彩的建筑物。它由直聳入云的高塔和日本罕見的拱頂建筑組成。
這就是名為“東京清真寺”的奧斯曼土耳其建筑樣式的清真寺,伊斯蘭教徒集體朝拜的禮拜堂。雖然在日本各地都有清真寺,但對此一無所知的日本人也為數眾多。
日本最大規模的“東京清真寺”,其設計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藍色清真寺(正式名稱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相仿。除了水、水泥、鋼筋以外的建筑材料、內部家具用品等全部從土耳其進口,來自土耳其的近百名工匠,耗費1年時間親自裝修了2層的禮拜堂、1層的文化中心,精彩的內部裝飾可作為藝術來鑒賞。
白天光線好的時候,彩色玻璃五彩斑斕,禮拜堂內充滿了一種幻想氣氛(右)。禁止偶像崇拜的伊斯蘭教禮拜堂內,多用阿拉伯文字書法、植物紋樣、幾何圖形等作裝飾。巨大的拱頂象征了真主的宇宙(左)。
古蘭經經文書法。藍色的裝飾瓷磚非常美麗。
土耳其清真寺的拱頂上,用阿拉伯文寫有真主、先知穆罕默德和四位繼承人的名字。穆罕默德將古蘭經上記載的真主的教義,通過實踐的方法,用自己的言論和行動展示給人們。
真主在阿拉伯語中有99個尊名(最優美的名稱),如“賦予生命者”、“造物主”、“可信賴者”、“至高至潔的君王”等等。這些“美名”都用阿拉伯書法書寫在清真寺內墻壁的藍色裝飾帶上。前方是伊瑪目(祈禱主持)在星期五禮拜時布教的講壇。
日常的禮拜每天做5次。許多信徒每星期五正午過后前來集體禮拜,祈禱時面向麥加方向呈一字排開。這種形式象征無論膚色、民族和貧富差異,人人平等之意。照片為2層。在夾層樓面還為女性設有禮拜場地。
日本:俄國革命時難民的流亡之地
東京清真寺的根在中亞。
東京清真寺的伊瑪目Nurullah。在土耳其的大學里學了5年日語后,于2012年夏來日。他說:“日本的民情和穆斯林的追求有著許多共同之處。”東京清真寺的伊瑪目(祈禱主持)Nurullah Ayaz介紹說:“很遺憾,在日本的歷史中,有相當長的時期是與伊斯蘭世界沒有直接接觸的。一定規模的伊斯蘭教徒集團來到日本,還是進入20世紀以后的事情(※1)。東京的清真寺,也是由俄國革命(1917年)中淪落為難民的伏爾加韃靼人一手建造起來的。他們是中亞土耳其民族的一支,經西伯利亞、中國來到日本。這些伊斯蘭教徒到日本后首先著手的事情,是修建孩子們的學校及清真寺。1928年得到日本政府的學校設置許可后開始建造,并與1935年正式開辦。禮拜堂(東京回教禮拜堂)(※2)則在建校后3年的1938年完工。”
1935年開辦的學校。因陳舊老化,現已決定拆除,在原址上講計劃建造土耳其文化中心(左)。建于1938年的東京清真寺的前身東京回教禮拜堂。1986年因陳舊老化而拆除。現在的東京清真寺建于2000年(右)
已非“遠隔沙漠的宗教”
前來東京清真寺禮拜的外國人很多。近年由于來自東南亞的穆斯林增加,而阿拉伯地區的信徒不多,所以星期五集體禮拜的布教(※3)不用阿拉伯語,而是根據信徒需要,使用土耳其語、日語或英語。
世界的伊斯蘭教徒的人數,以國別看,最多的是印度尼西亞,約有2億5千萬人,之后依次為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埃及、尼日利亞。信徒最多的前4個國家中,沒有一個是阿拉伯國家。往往給人以“遠隔沙漠的宗教”印象的伊斯蘭教,其信徒多分布于東南亞及南亞。從這一點上也可以毫不過分地說,伊斯蘭這個宗教就在日本的近旁。
Nurullah希望日本人更輕松隨意地訪問清真寺:
“我們會對來訪客人簡要介紹伊斯蘭教,并講解在禮拜堂應該注意的事項,所以不用有顧慮。比如,女性進入清真寺時,頭上要圍上頭巾。沒有帶頭巾的來訪者可以在入口處借用,來遮掩頭發或露出的肌膚,所以盡可放心。男性也不能穿短褲等裸露肌膚的服裝進入禮拜堂內。禮拜時不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不經允許也不能拍照。除了這些以外,就沒有什么特別嚴格的規矩了。
不過必須遵守的一點是,不能在做禮拜的人面橫穿而過。祈禱時,真主和祈禱者之間是不存在任何障礙物的,這是原則。如果在他們之間穿過,就等于阻斷了這種關系。”
一層入口附近土耳其民居樣式的會客廳。位于中央的噴水池、點綴有郁金香圖案的土耳其特色裝飾瓷磚暖爐,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層的多功能大廳。用于舉辦伊斯蘭教講演會、各種活動集會、展覽會等
禮拜前,伊斯蘭教徒要在衛生間洗凈手腳和面孔
攝影:KODERAKEI
(※1)^ 1951年《宗教法人法》頒布實施,日本穆斯林協會于1952年建立。1968年6月作為宗教法人得到批準。
(※2)^ 當時,伊斯蘭教在中國、日本等漢子文化國家,被稱為“回教”。
(※3)^ 所謂布教,是指伊瑪目結合日常發生的各種事情,通俗易懂地向信徒們講解古蘭經中記載的真主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