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疆大學90華誕的系列慶祝活動之一,展現新疆和諧民族關系和伊犁獨特民俗的故事片《巴彥岱》25日下午在新疆大學舉行點映式。
該電影是以王蒙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新疆伊寧市巴彥岱工作生活為背景拍攝的故事片。該片講述“老王”因為發表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青人》而下放新疆勞動,在巴彥岱勞動期間,他與當地維吾爾族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努力學習維吾爾語,涉獵維吾爾文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做到了用維吾爾語溝通、讀報和寫作。
記者在點映式現場看到,學生們被感人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有時劇中幽默的場景引得一片笑聲。出生在伊犁的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學生迪麗娜爾看完影片后說,影片中的自然風光和民俗表現得很真實,人物幽默樂觀如自己的鄰里,太親切了。
和然則更喜歡該片的音樂,他說,音樂使該片更富感染力,尤其是維吾爾族民歌“黑眼睛”貫穿始終,在對愛情和祖國的歌頌中,劇中主要人物精神境界在那個憂傷的年代陡然提升。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敏表示,該片表現和諧民族關系以及對文革背景的處理較以往都是突破。她說,以往的新疆片多側重新疆風光和歌舞,而該片則通過人物命運推動故事情節。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表現各民族相愛的真情。該片導演董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在創作拍攝前,自己曾認真思考影片要表現一個怎樣的維吾爾族,“善良、樂觀、包容,這些維吾爾族的本質特性我抓住并成功地進行了呈現,我現在做到了”王敏稱,“老王”和當地百姓相處融洽,文革開始后,老百姓不忍心斗他,就干脆斗他們家的沙發,因為沙發代表著資本主義,處理得很巧妙。
該片由新疆黨委宣傳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宣傳部、伊寧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南海影業公司、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等聯合拍攝,將于今年10月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