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沒有規(guī)定食品的制作人或廚師必須是穆斯林,例如印度教或佛教信徒的素食餐廳,如果一切食品原料和調料都是純素,穆斯林可以食用。根據(jù)這個原則,穆斯林開設的清真餐館,也可以雇傭非穆斯林廚工,只須提前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培訓,懂得清真食品的原則,學會對穆斯林尊重,他們不必歸信伊斯蘭,允許為穆斯林顧客服務。
如果受到非穆斯林朋友的邀請赴宴,無法拒絕,須向你的朋友聲明你是穆斯林,有些飲食習慣忌諱,受到朋友的尊重,避免提供非清真的飲食,就可以到朋友家參加宴席。如果朋友家招待各種客人都有,飯桌上有非清真的飲食,只須提醒注意,避免取用那些食物,穆斯林也可以與大家共桌同餐。如果在餐桌上,向非穆斯林宣傳伊斯蘭的飲食原則以及穆斯林的飲食道德,這就是宣教的機會,至少可以幫助非穆斯林朋友了解伊斯蘭,消除分歧和誤解。
在非清真的餐館或非穆斯林家宴上,穆斯林的客人可以要求杯盤碗盞用清水洗干凈,就可以使用,因為“以水為凈”,與非清真的食品沒有沾染和混合。在先知穆圣時代,許多弟子歸信伊斯蘭成為穆斯林,而他們的親屬多半沒有歸信,仍舊是非穆斯林。他們回到老家訪問非穆斯林的父母和親友,先知穆圣許可弟子們同非穆斯林親屬共進飲食,吃飯時只須挑選可以合法食用的飯菜。
在以上各種情況中,嚴格說都是非正常狀態(tài),由于種種原因而表示通融﹑寬容和仁慈,或者因為屈服于強暴的壓力或危及生命的饑餓。因此首先,這樣的生活方式不能是長久的性質,日常生活盡量避免這類場合。第二,如果餐館侍應生或者待客主人唱的菜名是“凈素”或者“原料是清真”,但是在你的心中產(chǎn)生了疑慮,性質便成亥倆目,仍舊不可食。圣門弟子諾曼·巴什爾傳述說:我曾經(jīng)聽到過真主的使者說合法的東西是很明確的,不合法亥倆目的東西也是很明確,那么在這二者之間,就是存有疑慮的東西,人們不敢肯定。誰對存有疑慮的東西加以避免,他是對自己信仰和榮譽的自重和自尊。如果對猶豫不決的事務稀里胡涂不講究,他便是落入了亥倆目的行為。譬如一名牧童圍繞著一片禁牧區(qū)放牧,他的牲口進入了禁區(qū)(他盡管裝做看不見,也是在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