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 | 注冊 | 登陸 |
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6月5日將在北京舉行。本屆部長級會議適逢中阿合作論壇成立10周年,雙方將就中阿關系、加強中阿各領域務實合作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通過經濟與貿易合作,實現發展共贏,是雙方的重大利益,有利于夯實中阿整體關系發展的根基。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阿經濟合作基本上局限在中國對一些阿拉伯國家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盡管如此,當時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提供的援助充滿戰略眼光,為中阿友好留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經貿關系迅速發展。這一方面源于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在石油需求不斷上升的同時,也顯著提升了資本貨物和輕工業產品的制造能力,中阿經濟互補性明顯增強;另一方面源于中國對阿經濟合作逐漸轉為有出有進,雙方互利合作呈現多樣化。
1978至2011年,中國與中東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由6億美元擴大到2742.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9.7%,明顯超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其中機電產品在中國對阿拉伯國家出口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已占雙方貿易額的將近40%,成為中國對阿拉伯國家出口的主要貨物。
服務貿易增長也是亮點。1979至1991年間,中國企業在中東完成的項目承包額總共只有42億美元,而2010年當年完成營業額就有261億美元。2008年,中國在中東建筑工程承包市場核心區域海灣地區占有6.5%的市場份額,成為中東國際建筑工程承包市場上的第五大國。2011年,中東地區在中國的國際建筑工程承包業營業額中已經占比22%,營業額達227億美元。
在投資合作領域,中國對中東國家的直接投資額也由2003年的0.26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的27.19億美元。截至2011年底,中東國家在中國的投資存量達到132億美元,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投資額位居前列。阿拉伯國家為中國的貨物和服務提供了快速增長的市場,而中國則為阿拉伯國家提供了廣闊的投資場所和新的投資來源,未來還可能在大規模向阿拉伯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技術、幫助當地解決就業方面,發揮顯著的作用。
此外,中國對阿援助的形式明顯多樣化。免除受援國債務、免稅進口受援國產品等新的援助形式出現,在蘇丹、埃及、伊拉克等國引起了良好反響。與此同時,一些海灣國家也對中國提供了援助,到2012年已向中國的35個發展項目提供優惠貸款8.89億美元。在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沙特阿拉伯向中方捐贈現金和物資共約合4.2億元人民幣,成為對中國捐助最多的國家。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經貿關系的大發展,給雙方都帶來重大的發展利益。阿拉伯國家成為中國新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市場,而中東也已經成為中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中國對中東國家的直接投資,不僅使中國企業在國外獲得發展的機會,也為投資對象國利用外資、創造就業、增加稅收、擴大出口、引進技術作出了貢獻。中國直接投資企業普遍重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所在社區的公益事業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顯著作用。在中國政府推動下,天津泰達集團在埃及興建了蘇伊士經濟貿易合作區,為埃及吸引外資創造了條件優良的特區小環境。
當然,中阿合作也面臨一些挑戰。綜合平衡雙方的經貿利益,靈活處理“取”和“予”的關系,將有助于推動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經貿關系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