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寧夏率先以省為單位編制了《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按照“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規劃建設”的思路,將全域寧夏的城鄉功能定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事項和戰略部署整體落到了一張藍圖上。
我區創全國之領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條例》,確定了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法律地位,擅自改變規劃確定空間布局的,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科學構建規劃編制體系
2014年5月,自治區借全面深化改革東風,創新規劃管理體制,成立了規劃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和落實為主要職責,著力開展規劃研究,健全規劃管理法規體系,加快配套規劃編制,推動“三規合一”及“多規融合”,搭建規劃管理信息化平臺。
記者從自治區規劃辦綜合處了解到,“十一五”以來,全區共編制各級各類規劃1300余項,由于規劃編制缺乏統籌,編制標準不統一,多頭編制、重復編制現象嚴重,造成規劃數量龐大,規劃層次不清,體系不完整。其中基礎性、戰略性的空間規劃缺乏,直接指導城市建設的城市設計和詳細規劃更是嚴重缺失等?,F有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區已編制的規劃經過審批的不足50%,現有規劃實施率不到20%,大量規劃編制完成即被束之高閣,一部分規劃未經批準即投入實施,執行過程中隨意變更。
寧夏率先從科學構建規劃編制體系研究入手,重新梳理了編制體系框架,理清了規劃層級關系,提出“基礎資料數據平臺+專題研究+規劃編制體系框架(名錄)+標準體系+管理辦法+考核機制”的規劃編制架構,統籌全區規劃編制,對應行政管理層級將我區規劃編制體系分為省域、次區域、市域、縣域、鎮鄉村五個層面;按照層級關系,確定戰略規劃、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六種主要規劃類型等,形成縱橫交錯、遠近結合的立體規劃編制體系。
全力推進“三規合一”“多規融合”
在《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確定的城鄉功能定位、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綱領指引下,寧夏出臺了“三規合一”及“多規融合”的工作方案。
“三規”是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簡稱“三規”。環保、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綠化、交通、市政、水利、環衛等專項規劃,簡稱“多規”。
目前,寧夏已成立了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小組,幫助全區各市縣算好人口、用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和空間廊道“六筆賬”。全區5市、13個縣(市)和吳忠市紅寺堡區第一階段成果已基本完成。
探索開展城市特色風貌研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座城市的地位、檔次、發展潛力等,首先取決于這座城市的規劃水平。今天的規劃勾勒,將決定一座城市給人們留下的是財富還是遺憾。
寧夏將結合各市的特點,從宏觀上研究城市空間的總體形態,形成城市特色空間結構和風貌分區,對不同區域的城市景觀,各類型建筑色彩、風格、高度、城市整體天際線、視線通廊、慢行交通等提出相應的風貌指引。
設計重點地區風貌。把各市特色街區、歷史街區、景區景點、河湖溝渠、城市公園、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城市干道及主街道等區塊周邊,作為重點控制區,對建筑紅線、色彩、高度、材質、頂部設計、主要出入口位置等編制城市設計,形成設計導則,提出詳細規劃控制指標。
細化城市裝飾規定。對各市生態綠化、店招牌匾、景觀節點、建筑小品、雕塑等開展專項研究,匯總形成各項城市特色風貌設計導則和技術管理規定。
完善規劃控制措施。各市進一步修改完善規劃審批程序和技術標準,把研究成果作為規劃審批和實施監督的重要依據。
目前,各設計研究單位經過近一個月的調研、分析,已初步形成框架思路。
記者獲悉,我區力爭用兩到三年的時間,構建“兩個體系”——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配套規劃體系、規劃法規體系;培養“兩支隊伍”——規劃管理隊伍、技術支撐隊伍;搭建“一個平臺”——規劃管理信息化平臺;完善“一套審批機制”——規劃管理一站式審批機制,為彰顯“塞上江南、秀美山川”特色風貌,促進我區經濟、社會、人口、城鄉、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實現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提供堅實的規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