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斌向記者講述巖畫的歷史。
巍巍賀蘭山,蘊藏著無數的秘密。近日,石嘴山市博物館研究人員在賀蘭山高峰溝附近又發現了200多幅巖畫,這些巖畫已經具有中國象形文字的具象性和表意性,組合式的巖畫基本形成了文字的構成要素。
1月4日,記者跟隨石嘴山市博物館館長韓文斌趕往賀蘭山腳下,從山腳下步行4公里左右到達高峰溝溝口,這里山勢雄渾,自然環境優美,長著許多山棗和榆樹,巖畫就分布在溝的兩側。
韓文斌告訴記者,近期,他們發現在賀蘭山的高峰溝有大量的巖畫,它們有組合巖畫和單體巖畫,一共是230組(幅),內容豐富,主要反映了當時農耕文化和游牧民族的交替,圖案多為動物和太陽。
由于年代久遠,有一處由圓圈構成的巖畫已經掉落在地面上,其余巖畫都在懸崖上,最高處大約在20多米,內容多為人物狩獵的場景。人物的體態呈“S”形,展示了人體的優美與高雅。動物形象,比例適度,動感強烈。而最令人驚喜的是一方寬25厘米、高60厘米,畫有4個符號的巖石,符號為磨刻制作。
韓文斌說,按照磨刻和鑿刻的說法,可以考證出,大約在7000年前,也就是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生存了。據了解,綿延250公里的賀蘭山,位于銀川平原的西邊,歷史上匈奴、突厥、黨項、吐蕃、蒙古等民族在這里駐牧狩獵,繁衍生息。新發現的組合巖畫符號,已經具有我國象形文字的具象形和表意形,該館下一步要邀請文字專家進行考證。截至目前,石嘴山境內已經發現巖畫點22處,占我區巖畫總數的三分之二。(記者 徐佳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