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出土于青海貴南拉乙亥遺址的骨針證明,距今6000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在這里生活,并且產生了縫紉技術。就其本質而言,刺繡是使用針的技藝,因此,當先民們用骨針縫綴獸皮、制作衣物時,刺繡工藝也就孕育其中了。
西北地區回族刺繡發展于清代,可以分為生活實用繡品(如荷包、針插、枕頂、錢包、壺套、眼鏡盒等)、服飾繡品(如號帽、蓋頭、耳套、肚兜、鞋墊、虎頭帽等)、家居裝飾繡品(如畫屏、門簾等)、婚禮裝飾繡品和宗教繡品。其中,婦女婚禮裝飾繡品別具特色。
婦女婚禮繡品包括婚禮繡服、胸花、掛飾、提飾、繡花鞋等,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婚禮服飾為典型代表。
婚禮繡服上衣右衽大襟,用紅色或紫色綢緞做成,在衣襟、衣領下緣繡卷草紋及花卉,衣服鑲邊或滾邊。下身為綠底黃花綢緞褲,腰系滾邊帶流蘇的紅色圍裙。回族姑娘結婚時頭部戴簪圍子,簪圍子又叫“禪禪子”,是一種頭飾,一般以紅色綢緞做底料,用各色彩線繡成一個大蝴蝶,下面吊有用珠子、銅鈴串起來的長穗,戴在頭上喜氣洋洋,非常美觀。
胸花,又叫“腔花”,是回族姑娘結婚時佩戴在胸前的裝飾品。胸花中間鑲嵌一面圓鏡,有驅邪之義。圓鏡鑲在用紅、粉兩色綢緞用夾疊繡繡出牡丹花心里,在牡丹花上面用同樣技法繡制一個變形的蝙蝠;下面左右兩端垂吊“魚臥蓮花”,用夾疊繡及貼補繡技法制作而成?!棒~臥蓮花”下系珠子、銅鈴串起來的長穗流蘇。牡丹象征“富貴吉祥”,蝙蝠象征“多子多福”,“魚臥蓮花”則寓意“連年有余”。胸花系在胸前珠光寶氣,又可以為婚禮增添喜慶氣氛。
掛飾是回族姑娘結婚時佩戴的吉祥物裝飾品,一般由一只小鳥、一個牡丹花荷包、“鷹抓兔”和一個回族叉花組成,均由彩線繡制,掛在腋下。民間俗語稱“鷹抓兔必定富”,寓意吉祥富貴,婚姻美滿幸福。
提飾是回族姑娘結婚時手提的裝飾品,有的地方稱為提花。提飾和掛飾一樣,也是由各色彩線繡制的牡丹花、金魚、蓮花、回族叉花、辣椒、貓等吉祥物組成,下墜小珠、銅鈴串起來的流蘇。五彩繽紛的提花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和濃郁的裝飾情趣,體現了回族婦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傳統中,回族姑娘結婚時以繡花鞋作為婚禮鞋?;槎Y鞋用大紅綢緞作面,裁成圓口,鑲邊,并用各色絲線在鞋頭和鞋幫上繡吉祥花卉。鞋底用大紅布料粘成三層,用細麻繩納出菱形圖案。
從西北地區回族婚禮繡品看,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刺繡紋樣具有中華民族傳統吉祥觀念的特征。黑格爾認為:“每種藝術作品都屬于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境,依存于特殊的歷史和其它的觀念和目的。”西北地區回族刺繡具有適用和審美雙重品格,同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及民俗有密切關系。
13世紀初葉,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東遷的中亞細亞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以及一些自愿東來的商人,成為西北地區回族的主要來源。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在與漢、蒙古、畏兀兒等族的長期相處、融合的過程中,于明朝初期逐漸形成了民族共同體。由于歷史、地理、宗教、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回族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刈逦幕蛞了固m教信仰和族源中的中亞成分,而具有伊斯蘭教和中亞文化的基因;在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雜居融合的過程中,又與漢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多元的文化背景,在回族“入鄉隨俗”的刺繡藝術中都得到充分反映,其中漢族傳統觀念對其影響最為深刻。
中國各個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共同享有吉祥寓意的符號,而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繡品是表達這種寓意的良好載體。回族民間刺繡紋樣體現了傳統社會中平民百姓的如意之福,即農業社會小康之福,也反映了回族和漢族文化的交融與匯通。(作者:李宏復)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刺繡工藝文化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