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寧夏回族自治區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調研
來源:經濟日報
時間:2015-06-09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塞上江南”謀開放
——寧夏回族自治區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調研
寧夏位于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要塞,絲路文化與黃河文明在此交織。6月28日至7月10日,《經濟日報》采訪組深入寧夏銀川、中衛、吳忠、固原4市調研,了解當地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思路、實踐和存在的問題。當前,寧夏迎來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內陸開放型經濟實驗區,以及西部大開發等重要機遇疊加的“黃金發展期”,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戰略支點”,將提升寧夏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寧夏體量小、基礎弱、人才缺,仍屬于欠發達地區。在后續的推進過程中,還需下大力氣補上“短板”,進一步明晰戰略定位,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多方引才育才,破解制約發展的瓶頸。
1 獨特優勢
作為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寧夏在推進中阿合作方面具有人文、資源、區位等優勢。中阿合作是寧夏“一帶一路”建設的破題之舉
古絲綢之路橫貫東西、連接歐亞,是一條文明交流互鑒之路,也是一條經貿繁榮、人民富裕之路。
歷史上將這條絲路劃為3段,即東段,關隴河西道;中段,西域道;西段,中國境外道。其中,東段又分為北、中、南3道。由于路程最短,東段北道漸為人們的首選線路,而處于北道要沖的寧夏南部,成為中外商貿、文化交流最繁忙的地方之一。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寧夏境內古絲路數條通道中,位于固原市的蕭關古道是關中西出、北上塞外的絲綢之路東段通道。昔日,這里生態環境良好,沿線曾有眾多驛站。
除了歷史資源外,寧夏還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寧夏是聯系西北與華北地區、蒙西與西南地區的交通要道,包蘭鐵路、寶中鐵路在中衛交匯,形成一個放射性的交通網絡格局。同時,寧夏位于雅布賴航線上,具有優越的空中通道資源。西部地區的西向航空出口貨物,經過銀川前往中東、歐洲和非洲,比繞道“北上廣”可節省20%的運輸成本;黃河中游地區的貨物,經由銀川出發,可節約15%的運輸成本;西部地區的商務旅客,從銀川直飛迪拜,比繞道北京可節約9個小時。
資源優勢是寧夏發展的有力支撐。寧夏能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達20余種,煤、水空間優良結合,尤其是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寧夏地處國內資源富集區域和主要消費市場的中間地帶,發揮這一區位優勢和能源加工、儲備、中轉優勢,布局承接中東、中亞油氣加工轉化和儲備,可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人文優勢也很明顯。寧夏民族團結,政治穩定,是國家確定的民族團結示范區,與阿拉伯國家習俗相近、文化相通,民間交往頻繁。寧夏是回族聚居區、清真食品產區,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和國際知名度。
此外,冷涼的氣候、豐富的光電資源、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等,都為寧夏發展提供了比較優勢。
6月5日,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題為《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同阿拉伯國家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天然合作伙伴,應該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打造中阿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點燃了寧夏人民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的激情。
寧夏提前布局,在推進中阿合作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可以說,中阿合作已成為寧夏“一帶一路”建設的破題之舉。
2 實踐探索
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為寧夏帶來重大機遇。目前,當地主要在加強頂層設計、搭建中阿合作平臺和重點產業引領帶動3方面發力
寧夏地域面積小,經濟總量小,在自身發展中正面臨轉型升級、加大開放開發、創新發展等一系列需要突破的問題。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為寧夏帶來重大機遇。
目前,寧夏正在加強頂層設計、搭建中阿合作平臺和重點產業引領帶動3方面發力。
規劃先行,定位清晰。寧夏找準國家戰略與本地對外開放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引進國內外知名智庫,加強戰略研究。目前,寧夏已委托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編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寧夏規劃》。同時,《中阿互聯網經濟試驗區建設規劃》、《寧夏建設中阿空中絲綢之路規劃》等也在編制。這些頂層設計將起到引領作用。
在戰略層面,寧夏提出了中阿合作“1 2 3”重點任務。“1”是打造中阿博覽會戰略平臺;“2”是建設中阿“空中絲綢之路”和中阿“網上絲綢之路”兩條紐帶;“3”是建設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區、中阿貿易投資便利化示范區和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區3個關鍵載體。
圍繞中阿博覽會,寧夏正在構建一個我國與阿拉伯國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區進行政治對話、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戰略平臺。目前,寧夏正在積極完善2015年中阿博覽會方案框架。
寧夏處于內陸地區,與阿拉伯國家并不比鄰。寧夏創新思路,正在建設中阿“空中絲綢之路”與“網上絲綢之路”兩條紐帶。在“空中絲綢之路”方面,寧夏將加快完善航運基礎設施,開辟阿拉伯國家與銀川間的客貨運航線,建設面向阿拉伯國家的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并大力發展臨空產業集群。
寧夏積極編織“網上絲綢之路”。當地充分利用能源豐富、電價低廉、地廣人稀、空氣潔凈等優勢,加強數據中心、通信網絡等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引入國內外著名企業,拓展面向阿拉伯國家的云業務。目前,銀川正加快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建設,力爭今年9月上線運行。
在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區建設方面,寧夏將努力爭取舉辦中阿人文合作領域的有關活動;開展與阿拉伯國家在農業、防沙治沙、旅游等領域的技術合作;推動與阿拉伯國家文化機構的對口合作。
在貿易投資便利示范區建設方面,寧夏加快推進鐵路、公路、機場、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國家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從審批到封關運行,銀川綜合保稅區已創造出多項“銀川速度”。
在金融合作示范區建設方面,寧夏正積極探索設立離岸銀行或開展離岸金融業務等。當地在銀行、基金、合作交流方面都有一些舉措,如加強中方在阿機構與設在寧夏分行的協作聯動、引進阿方機構來寧夏設立分支機構或代表處,等等。
寧夏把開放開發與產業轉型、打造寧夏經濟“升級版”協同推進。他們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在“抓增量、保存量、促減量”上下功夫。寧夏現有的產業結構偏重、依賴能源,如果現在不下決心調結構,將給未來發展、環保帶來更多制約。建設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國家級生態紡織基地、西部文化旅游目的地等,是寧夏產業升級的重點領域。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未來將圍繞煤化工、石油化工融合發展,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能源合作的重要載體。
3 制約因素
當前,寧夏發展仍然面臨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外向度不高、外向型人才匱乏、扶貧攻堅任務重、口岸建設滯后等問題
采訪組調研發現,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寧夏從自治區層面到各地市的機遇意識較強,參與熱情高,對阿合作也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但在推進過程中,一些問題仍有待破解。
一是由于國家層面的統一布局與規劃尚未出臺,寧夏與其他省份之間,以及自治區各地市之間,均存在同質化競爭。
西北5省區中,目前除青海省外,都提出申報自貿園區。在資源稟賦相似、市場發育程度和市場意識相似、社會發展形態相近的條件下,絲路沿線各地選擇了近乎雷同的功能定位、產業布局和資源整合手段。比如,工業上發展光伏、農業上發展枸杞等特色產業。相近或相似的選擇,也出現在寧夏各地市之間。
二是產業結構“依重依能”,轉型升級任務重。
寧夏的工業結構是以煤炭、電力、冶金、石化等為主體的重化產業,重工業占全區工業的80%以上,且以原材料工業為主。2013年以來,寧夏經濟下行壓力明顯。目前,需要繼續淘汰落后產能,調整優化存量;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綜合效益;培育新興產業,形成優質增量;做強特色產業,形成集群優勢。
三是經濟外向度不高,清真食品出口受認證制約。
在寧夏的內陸開放中,政府的積極性很高,企業熱情還不足,尚未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和產業結構,清真穆斯林用品出口數額不大。世界上有57個穆斯林國家、近16億穆斯林人口,清真食品及用品的貿易額高達2萬億美元,市場空間廣闊。建設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集聚區,是寧夏內陸開放試驗區的4個定位之一,也是寧夏的優勢所在。采訪組發現,清真產品認證成為阻礙寧夏產品出口的重要原因。2009年,寧夏成立了清真食品認證中心,但由于只是地方性標準,與阿拉伯國家對接時并不對等。
四是外向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匱乏。
采訪組發現,制約寧夏快速發展的“短板”在人才。人才短缺既體現在對內開放上,也體現在對外開放中。
今年6月,固原市與阿聯酋皇家投資局簽訂項目協議,阿聯酋將投巨資打造六盤山旅游國際休閑度假區。當地干部坦言,在服務水平、人員素質等軟環境上,固原需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目前,寧夏人才總量不足,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人才隊伍結構不夠合理。當地不少企業仍反映缺乏阿語人才,國際經貿、金融、科技等高端人才,以及高級技工等也同樣匱乏。近年來,寧夏引入了不少高端人才,但如何留住人才仍是嚴峻的現實問題。
五是扶貧攻堅與生態保護任務艱巨。
目前,寧夏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正處于關鍵階段。2013年,寧夏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5246。9元,與全國相比增速仍然較慢。
特色產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來源,中衛硒砂瓜、中寧枸杞、西吉馬鈴薯、涇源苗木、鹽池灘羊等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但各縣區產業規模較小,產業扶貧輻射帶動力不足。由于現代農業產業化體系尚未建立起來,龍頭企業少,缺乏品牌帶動,產業“優”而無“勢”、產品“特”而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
絲綢之路既是富民之路,也應是綠色之路,需要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當地干部提出,移民區的生態恢復應得到國家的支持,目前涇河源頭的破壞比較嚴重,希望國家能給予政策扶持。
六是口岸建設、構筑通道上需尋求新突破。
寧夏的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尤其是鐵路建設還存在通道不夠、速度不快和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連接中東部地區的快速鐵路通道尚未形成,鐵路運能年均缺口2000萬噸以上,需盡快打通交通瓶頸。未來,寧夏還希望爭取國家支持對銀川河東國際機場進行屬地化管理,擴大銀川空域資源,給予河東機場國際中轉旅客72小時過境免簽證政策和建設航空油料保稅倉庫政策等,加快形成西向出境的空中走廊。
4 對策建議
寧夏開放將是一個雙向激活的過程,向西開拓中阿合作,向東承接產業轉移。要用更開放的心態、更廣闊的視野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一)加強頂層設計,與沿線各地形成差異化競爭。
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各地應發揮特色優勢,明確自己主要面對的國際市場。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沿線各地是絲綢之路建設的承擔者和推動者,需要上下互動,東中西呼應,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寧夏應積極與有關部委溝通,把寧夏優勢、寧夏定位、寧夏構想與國家戰略有機結合在一起,同時與沿線各地形成差異化競爭。
(二)在擴大對內和對外開放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向西,擴大中阿合作,開拓國際市場;向東,承接產業轉移,深耕國內市場。在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寧夏要借此東風,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在新一輪轉型升級中,寧夏只有“優化重的、強化輕的、發展新的”才是出路。
能源化工是寧夏打造經濟升級版的龍頭產業,依托神華寧夏煤業集團等大企業帶動優勢,下一步還應擴大對外能源開放,與中東、歐洲加強能源、煤化工技術合作等,提升煤炭資源附加值,帶動產業升級。
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也為寧夏轉型升級提速。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山東如意集團、恒豐集團借轉移之機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購買全球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全流程數字化生產線,產業轉移成為寧夏傳統產業升級的巨大推力,外向型經濟比例大幅增加。
(三)積極推動國家層面的清真產品專門法規及認證標準出臺,加快與國際哈拉認證接軌,提升產業聚合力。
2009年,寧夏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清真食品認證通則》地方標準。隨后,寧夏又與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清真食品貿易認證的相關標準對接。目前,寧夏已初步形成以清真餐飲、清真肉制品、清真休閑食品、清真糧油加工、清真調味品等為主的產業格局,還需進一步突破清真產品認證瓶頸,做大做強清真產業。
(四)創新人才強區思路,千方百計育才攬才,增強寧夏吸引力。
要憑借良好的生態優勢、創業氛圍,將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結合起來,通過事業平臺引入高端人才,同時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引入國際化人才。還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成服務中阿的阿語經貿人才培訓基地;整合現有阿語翻譯人才資源,建成輻射全國的阿語經貿人才培訓基地。
(五)要在“道路暢通”上加大投入,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應政府“筑路”、企業“織綢”。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打通路,其中既有國家之路,又有地方之路。路是必須突破的瓶頸。在“五通”中,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貨幣流通這“三通”還需頂層設計。同時,企業要“織綢”,成為開拓市場的主體,以推進輸出“中國制造、中國服務、中華文明”。
(六)用好生態文明和民族和諧“兩張名片”,整合文化旅游資源,宣傳寧夏的魅力。
在西北地區,寧夏的生態優勢明顯。這里有黃河大漠,也有綠洲濕地,是真正的“塞上江南”。截至2013年底,寧夏森林面積達到10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3。6%;沙化土地減少到1774。5萬畝,成為我國第一個實現沙漠化逆轉的省區;濕地保護面積310萬畝,成為我國為數不多濕地面積不減反增的省區之一。
寧夏民族和諧、社會穩定,黃河文化、回鄉文化、西夏文化等交融,文化旅游資源豐厚。但寧夏的對外知名度還不夠,需要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寧夏“西部旅游目的地、投資青睞地、創新創業福地”的品牌。
專家提出,寧夏的對內對外開放,必將是一個雙向激活的過程,即向西開拓中阿合作,向東承接產業轉移。寧夏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用更開放的心態、更廣闊的視野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經濟日報采訪組成員:張小影 王 晉 許 凌 熊 麗 金 晶 王軼辰 拓兆兵 潘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