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的一座清真寺內,在誦經的老者。
《古蘭經》中說,信道的人們??!齋戒已成為你們的定制,猶如它曾為前人的定制一樣,以使你們敬畏。
今年的穆斯林齋月開始于6月17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走進清真寺進行禱告,迎接齋月的到來。齋月期間,從日出開始到日落之前,戒食、戒水、戒房事和穢語。白天要進行五次祈禱,祈禱之前都要進行凈身沐浴,每次祈禱要持續大概20分鐘。
記得我第一次趕上齋月的時候,是在土耳其的旅行期間。睡了一個晚上的機場、坐了一天的大巴后,我終于在第二天晚上躺在了旅館的床上。半夜睡的正香,被一陣鼓聲吵醒,我站在床上拉開簾子一看,發現一個人穿著穆斯林長袍的長者敲著鼓走在街道上;第二天問了旅館老板才得知,在齋月期間每晚會敲鼓三次,每次都是開始進食的信號。
喀什,隨處可見來清真寺祈禱的民眾。 夜晚的鼓聲和早上的宣禮塔發出的樂曲,讓我感受到濃濃的宗教氛圍;但在氣溫高達35度以上的白天,不進食不飲水不僅是對身體的考驗,更是對精神意志的磨練。正如穆斯林朋友告訴我,齋戒除了完成宗教意義外,還在于克制私欲,體會窮人饑餓之苦,萌發惻隱之心,以資濟貧、行善。
隨后我到達土耳其東南部的烏爾法,也是亞伯拉罕的故鄉。他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先知,是耶和華從地上眾生中選出的并給予祝福的人,同時也是傳說中希伯來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烏爾法也被稱為 “先知之城”,是土耳其最偉大的宗教歷史城市之一。
我的沙發主人 Oguz 去車站接上我回家,公車上面僅有兩三個人,街上空蕩蕩的,偶爾能碰上一兩個老者穿著傳統服裝慢慢地踱著步子。Oguz 告訴我,齋月期間,大家白天都在家休息、祈禱,晚上等熱氣退散才會走上街頭,開始進食、飲水。
恰逢齋月的土耳其。
喀什,白天空無一人的老城。
在伊茲密爾,一個本地的姑娘告訴我,因為本地土耳其人和很多歐洲人通婚,又深受其文化、風俗的影響,有些人單純從相貌上已經分不出是真正本地的土耳其人還是從國外移居到此地的了。
而當我跨過土耳其和格魯吉亞邊境到達土耳其東部后,則完全呈現出另一番景象:那里還是庫爾德人的地盤。宗教氣氛仍舊很濃厚,女人用圍巾包頭,外出工作的男人嚴格遵循著教義,比如每天關上鋪子去祈禱,周五下午男人們整齊的聚集在清真寺門口進行祈禱。
未成年的孩子不用遵守齋戒。
正如今年的齋月期間,我企圖去尋找北京一個清真寺和里面的阿訇聊聊,但是難度之大確實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清真寺要求在采訪之前上報上級單位,或者要我出示記者證。但是經過朋友介紹,我還是輾轉找到了一個市中心的清真寺 —— 它雖然就在路邊卻毫不起眼,只有門口的一塊 “謝絕參觀” 的牌子提醒著人們這里是一個嚴肅的宗教場所。
我剛到的時候,我給告知阿訇沒在,讓我在傳達室打個電話給他。傳達室也是清真寺的一部分,大概6平米的一間平房。房子內陰暗潮濕有些發霉的味道,屋里布置的簡單干凈,寫字臺上放著每天開齋、封齋的時刻表,一本厚厚的古蘭經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印著阿拉伯語的文章等。桌子邊上擺著一張小小的單人床和木頭柜子,是這里的全部家具。
“阿訇” 是波斯語老師或者學者的意思。阿訇是經數年伊斯蘭教育與培訓,通熟《古蘭經》與圣訓,精通伊斯蘭的種種法律與法規,并具備《古蘭經》與圣訓的真精神 —— 做人的完美品德,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勸善戒惡,品德高尚的穆斯林。
該清真寺的阿訇畢業于北京伊斯蘭教經學院,隨后留校任教,現在這個清真寺正缺人手,于是他就調過來從事阿訇的工作。每天負責在清真寺講經傳道,領導宗教儀式。說著,他帶我進去了清真寺。從外面來看,這里的一個四四方方的院子,除了前面的影壁外,幾間平房都很普通,和我在伊斯坦布爾看到的藍色清真寺或者新疆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完全不同。阿訇的房間甚至比傳達室還要小,上面掛著他的書法作品,桌子上是他即將給穆斯林群眾講的 “在齋月期間應該做的七件被贊美之事” 的演講稿。同樣,桌子上面放著一本古蘭經。
阿訇說,該清真寺的群眾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穆斯林居民。早年這些地方稱為 “藩”,穆斯林民眾都居住的相對集中,但是后來由于城市改造和拆遷,居民也都住的分散開來?,F在來這里做禮拜的也就是附近歲數比較大的民眾了?!昂芏嗄贻p人不了解教義,只單純的知道不能吃豬肉。還誤以為可以喝酒,因為酒是糧食做的嘛,” 阿訇告訴我。
關于每天日落后的開齋,我還記得我和我烏爾法的沙發主人聊天到很晚,他決定帶我出門找點吃的時候,路邊大大小小的飯館里全是大啖烤肉的本地男人,優雅的喝著土耳其甜茶的女人,在度過了自省、誦經的一天后,大家都熱切的聚在一起慶祝開齋。同時,齋月也讓我見識到了一座城市和人們的另一面。
藍色清真寺的日落。 當我旅行了半個月后,終于回到了伊斯坦布爾,去了我的一個沙發主人家。下午到了他家之后,因為時間尚早,暑氣弄的人都很疲憊,于是我們就分別去房間休息。等到我被餓醒后,我就趴在陽臺上眼巴巴地等待太陽落山,摸了摸餓癟的胃,看看時間才6點,想著離可以吃飯的時間還尚早,他便帶我去看清真寺的日落分散我的注意力。
等到終于到了開齋的時間,我們去了一家本地餐廳吃烤羊排。當汁多肉嫩的羊肉送入口中,那種對食物強烈的期待感戰勝了一切,我第一次感受到食物來之不易的感覺。那晚,我沒再習慣性剩飯,還發現盤子中的每粒食物都如此珍貴。
在清真寺內,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專供游客參觀另一部分是禁止游客入內的祈禱區。
北京的清真寺的阿訇告訴我,傳統的開齋是從吃三個棗開始,因為在穆斯林國家或者地區,棗隨處可見并且易得,實在找不到棗的話,也可以把喝水作為開齋。
阿訇在清真寺內簡單的房間。 這時候他核對了一下時間,便去水房打水,隨后又換了衣服去沐浴,回來后再去大殿進行晚上的祈禱,隨后就可開始進食。不過他告訴我,現在不用一定遵循用棗開齋的 “圣行”,晚上進食幾次具體進食什么全看個人喜好。
齋月需要坐靜,即給每個穆斯林一個記主、贊圣、禮拜、誦經,修身反省的機會。也許對于非穆斯林信徒這些有些遙遠,但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在土耳其、新疆喀什、北非的突尼斯等這些地方經歷了穆斯林的齋月后,確實會有一些關于信仰的敬畏和新的人生感悟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