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食品是伊斯蘭教生活必需品。伊斯蘭教教義會確定一些食物為‘合法’,另一些為‘不合法’,強調不能把飲食看成簡單的口腹之欲的滿足,而是要重視飲食對人身體和心靈的影響。”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清真認證負責人黃文健表示,“所謂‘合法’是要以合法的手段,按照伊斯蘭教的要求進行屠宰、制造。”
中國有2000多萬穆斯林,全世界穆斯林人口達17億,全球每年清真產業的貿易額超過3萬億美元,如何讓中國的清真產業走向全球,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清真的認證問題。
有關數據顯示,全球清真產業總值已超過2.8萬億美元,而我國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產業雖然保持10%的增長,但發展長期處于小、弱、散的狀態。
在“中國-馬來西亞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認證及產業合作分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民委丁克家表示:“寧夏率先從行業標準入手,展開國際合作。寧夏成立了清真食品國際貿易認證中心,該中心于2014年9月獲得國家認監委批準,成為國內首家清真食品認證機構,開展全國性清真食品認證工作。這標志著中國清真食品認證制度的正式建立。”
一直以來困擾著中國清真食品的便是認證問題。HALAL(哈倆里)即清真,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為“合教法的、被許可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對清真食品的定義強調:清真食品是伊斯蘭法律許可的食品,不含伊斯蘭法律禁止的物質,同時也沒有被不符合伊斯蘭法律規定的用具或設施處理、加工、運輸和儲存過。從清真食品的定義可以看出,清真食品具有其他普通食品所不具有的宗教性社會內涵,清真食品是伊斯蘭信眾唯一許可的食品。
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清真食品生產、加工貿易突飛猛進。清真認證規范了清真食品的生產加工環節,消除了消費者對清真食品選擇的疑慮,對清真食品貿易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在此背景下,清真認證在世界各地迅速開展起來。
一位食品業內專家表示,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在清真食品具體加工方式、程序、采用技術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異,到目前為止還未有任何一種清真認證及其認證依據的技術規范得到各國和地區的廣泛承認。同時,各國清真認證的開展主體也不同,馬來西亞由伊斯蘭教發展署作為官方機構負責認證,美國、新西蘭等國由民間機構負責認證,如美國伊斯蘭食品和營養協會、新西蘭伊斯蘭肉類產品和清真食品認證中心等。在此過程中,部分國家為了保護自身貿易利益,以清真食品認證為貿易壁壘手段,限制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
“由于清真認證標準缺乏,國內也出現過一些相關的社會問題,部分省市曾出臺了清真食品管理的法規,單純從行政管理的層面做出了若干規定,但是僅僅是對于概念上的要求,缺乏具體的標準。清真食品生產、監管仍然與其他的食品衛生方面的法規相同。一些企業認為只要是牛羊肉就是清真食品,這無法滿足滿足穆斯林消費者的要求,也制約了清真食品產業的發展。”上述專家表示。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08年元月,率先成立寧夏清真食品國際貿易認證中心。2009年7月經國家認監委批復試運行開展清真食品認證工作,2014年9月獲得國家認監委正式批準,開展全國性清真食品認證工作。被國家認監委批準為國內首家清真食品認證機構,實際上確立了寧夏清真食品國際貿易中心機構和標準的權威性,也標志著中國清真食品認證制度的正式建立。
認證中心現有11名國家認證認可協會確認的檢查員,39名技術專家,先后制定《清真食品認證通則》及《清真餐飲服務通用標準》、《清真面食品加工通用標準》、《清真乳制品加工通用標準》、《清真肉奶適用飼料通用標準》、《清真制品包裝通用標準》、《清真羊肉生產準則》7個地方標準,建立起了完善的標準體系。《清真食品認證通則》作為聯盟標準,現有甘肅、青海、陜西、云南、遼寧等6個聯盟省區,已經形成國內范圍最廣的標準執行區域。
迄今為止,寧夏清真食品國際貿易認證中心已正式認證企業93家,產品范圍涉及乳品、屠宰、肉食品加工等行業。同時認證中心還與12個國家15家機構建立起了認證結果互認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