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傳播“一帶一路”倡議時,既要建立適用于不同受眾對象、具有普遍意義的話語體系,又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國家、民族對中國持有的不同立場、印象、關切和期待,建立針對不同對象、具有不同特點的話語體系,從而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精細化傳播。
薛慶國
就阿拉伯世界而言,民眾大都對華友好,普遍認為中國強大符合阿拉伯人利益。阿拉伯政治和知識精英對“一帶一路”倡議大都有所耳聞,總體上對這一倡議持積極態度,并支持各自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建設。但阿拉伯人又普遍擔心,阿拉伯國家會因為當前的中東亂局而被“一帶一路”排斥在外,他們還很關心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能否糾正全球化的不公。
因此,在針對阿拉伯國家傳播“一帶一路”倡議時,就應該主動回應他們的關切,建立具有針對性的話語體系。
首先,在歷史上,阿拉伯世界曾是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缺少阿拉伯世界,絲綢之路就不可能完整暢通。阿拉伯世界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環節,而“一帶一路”建設,對于阿拉伯世界而言更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今天的阿拉伯世界處于一個比較動蕩的時期,地區內不少國家之間也矛盾重重。這既對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構成了挑戰,也賦予這一倡議更大的意義和價值: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地區國家可以形成利益和戰略共同體,從“零和”走向“共贏”,這為解決各國間的紛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可能。而且,“一帶一路”建設創造的巨大發展機遇,能夠造福于廣大阿拉伯民眾,有助于從根本上消除貧困,進而清除極端和暴力的土壤。
對于今天由于互不信任、互相仇視而飽受戰亂之苦的中東而言,摒棄零和、尋求共贏具有尤為迫切的意義。可以說,“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是中國向世界輸出的最重要的精神產品,其重要性不亞于中國的產品、技術、資金、設施。這種精神產品在當今的中東是一種稀缺品。
第二,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阿拉伯國家一樣,也意識到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和當今世界秩序造成了不少負面后果,譬如:廣大發展中國家被邊緣化;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習俗、宗教等脫離;經濟過程對社會關系造成破壞;西方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往往附加政治條件,不僅不尊重有關國家選擇的政治制度、發展道路,而且無視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差異性因素。這些負面后果,在阿拉伯世界體現得尤為突出。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坦率地承認,當今中國還存在許多不足:如果不重視環保,以污染環境的代價換取發展,就不可能將“一帶一路”建成綠色之路;如果不尊重當地的文化,不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就不可能將“一帶一路”建成和諧友好之路。
因此,“一帶一路”建設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道路重新審視、不斷改革、完善的過程,也是中國與世界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的過程。
(薛慶國 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