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開齋節前夕,剛剛從蘭州軍區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畢業的夏超,專程從格爾木的駐訓點趕到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維族村民納曼·玉努斯家里,看望他的“阿塔、阿娜”(維語爸爸、媽媽之意)。一年前,夏超在這個家里進行了3個月的語言實習,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娛樂,彼此之前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從1998年開始,學院先后在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賽爾屯鄉和上戶鎮等1鎮3鄉6村建立“語言教學實習基地”,每年組織學習維吾爾語專業的漢族學員住進少數民族群眾家,進行3至6個月的語言實習。至今,參加過實習的620多名精通雙語的漢族學員走向天山南北,成為邊防執勤能手和軍民糾紛調解員、軍民關系協調員、雙擁共建聯絡員,在新疆嵌入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維族老鄉成為“編外教員”
庫爾勒市是維吾爾語中心方言區之一,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依托地域優勢,堅持軍民融合式辦學,把三尺講臺搬進民族村院,組織學員走進維吾爾族家庭,在與民族群眾互學互教中提高維吾爾語言能力水平,為邊疆作戰部隊、屯墾部隊、基層人武部建設發展培養懂指揮、知民情、善聯絡、精翻譯的雙語專業人才。
“在老鄉家里學習維語,有著天然濃厚的語言環境,維吾爾族老鄉成為‘編外教員’,學員面對面地向他們學習維語知識,學唱維吾爾語歌曲,學跳維吾爾族舞蹈,學講維吾爾語故事,提高了維語實際運用能力。通過這種‘嵌入式’雙語教學模式,學員維吾爾語會話由能懂40%至50%,提高到60%到70%,語速每分鐘提高到50至70個單詞,有效提高了學員雙語聽、說、讀、寫、譯應用能力。”院長桑軍告訴記者。
納曼·玉努斯家大門口,掛著一塊“擁軍模范家庭”的牌匾,這是由民族干部學院和哈拉玉宮鄉政府聯合頒發的。58歲的玉努斯,上世紀70年代曾當過幾年兵,對部隊充滿感情。這么多年來,共有14名漢族學生成為他的“巴郎子”(維語兒子之意)。
由于玉努斯當過兵,對學員們的作風養成十分在意,從不允許他們偷懶松懈。按教學規定,學員每天都必須用維語寫一篇日記,請戶主批改。有一次,因為幫助老鄉干農活實在太累了,夏超兩天沒有寫日記。玉努斯知道后,嚴肅地批評了他。
“我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他們來到我家,也把我們當作父母,還幫助我們干農活。去年我兒子車禍骨折,學員白記群不但捐給我500元錢,還幫忙照顧他,讓我們很感動。”玉努斯對記者說,眼里含著熱淚。
看到這一幕,夏超趕緊給“阿塔”倒了一杯茶。1990年出生的夏超是浙江人,2008年讀大學二年級時,選擇到新疆當兵。起初在某陸航旅當機務兵,后來考到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學習語言。他用流利的維語介紹說,與課堂上的學習不同,進入維吾爾族家庭,有實際的語言環境,語言能力提高很快。更重要的是,與維吾爾族家庭建立起親人般的感情,能夠為民族團結做出自己的貢獻。
軍民共建結碩果
庫爾勒以盛產香梨著稱,被稱為“梨城”。村民家家戶戶都種有香梨。每到香梨收獲季節,正是學員們來實習的時候。他們成了實習家庭的得力幫手。
看到吐爾遜園子里的香梨長得不算好,實習學員王暉運用上農大所學技術,剪掉了3棵梨樹,搞起了嫁接。起初,吐爾遜不但不領情,還差點紅了眼,心疼地說:“把枝枝都砍掉了,還怎么結果果?”令他想不到的是,兩年后經過修剪的梨樹結出的香梨又多、又大、又甜。嘗到甜頭的吐爾遜不但嫁接了自家所有梨樹,還在全村推廣嫁接技術。后來,吐爾遜的梨園被鄉親們稱為“三棵樹試驗園”。
據知,學院還指導學員通過舉辦講座、開展培訓、上門服務等方法,把先進實用的技術推廣到棉花、葡萄等種植上,捐贈科普圖書1萬余冊,舉辦講座50余期,培訓群眾4000多人次。近年來,實習鄉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8元,新增養殖、種植等專業戶15個,有半數農戶購買了私家車,家家戶戶蓋起漂亮的磚瓦房。
哈拉玉宮鄉鄉長牙生·買買提感慨道:“現在民族群眾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文化活動多了,社會風尚正了,不但口袋鼓了,精神上也亮堂了。實習學員立了大功啊!”
經過3個月朝夕相處,實習學員不僅提高了維吾爾語聽說讀寫譯能力,還深入了解了民族習俗、生活習慣和心理特點,為做好少數民族群眾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員吳波畢業后,分到了某邊防團工作。一次,部隊外出駐訓,一位牧民丟了4只羊,誤以為是駐訓官兵所為,于是帶著十幾個民族群眾氣勢洶洶前來“討說法”。這時,吳波的民族語言有了用武之地,他出面調解,穩定了牧民的情緒,并發動官兵找到走丟的小羊,及時化解了一場軍民糾紛。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每一屆學員在實習之前,內心都存有一些顧慮:維吾爾族家庭能接納我這個漢族人嗎?風俗習慣不同能生活到一起嗎?
然而,當他們踏進“家門”后,才發覺是自己多慮了。村民們給“兵兒子”打掃出干凈的房間,取了維吾爾名字,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
學員信濤杰剛到新家時,正好碰到穆斯林群眾的“齋月”:每天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不能進廚房,不吃飯、不喝水。聽到這個消息,小信心里打起“鼓”:“新疆的夏天白晝有十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能撐得住嗎?”
早上醒來發現天已大亮,“這下壞了,開始封齋了,早飯還沒吃呢!”發愁之際,阿娜把兩碗奶茶和馕餅放在桌上,說道:“雖然是齋月,但阿娜實在不忍心看著我們家巴郎子餓肚子,所以我天亮前就起來做好了今天的飯,快吃吧。”
整整一個月,不管白天多忙、多累,阿娜都會早早起來給“兵兒子”們做好第二天的飯。
日月交替,四季輪回,學員來了又走,但親情卻與日俱增。每年學員返校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感人場景:“家人”們開著小轎車、拖拉機,騎著電動車、三輪車,滿載奶茶、西瓜、馕餅等食物,早早集合在鄉政府大院。阿塔與“兵兒子”相擁而泣,一遍遍叮囑他常回“家”看看;阿娜在人群中不時踮起腳尖,淚水模糊糊了視線,可還想再多看一眼……
記者來到熱木吐拉·艾木東家里時,他正在收拾屋子,等待著今年這批實習學員的到來。他有兩個女兒,目前都已出嫁。從2010年開始,他每年都會接待兩位漢族學員。
“他們在我家時,很注意言談舉止,尊重我們的風俗習慣。我的孩子有時還不聽話呢,而他們拿我們當親人一樣。女兒出嫁時,他們還幫著操辦婚禮,送禮物給我們。”艾木東說。他翻出一些照片,是他和學員們的合影。想念他們的時候,就看看,或者給他們打電話。
說著,艾木東拿出手機,撥了一個號碼。電話那頭,是曾經在他家實習的學員常遠方,正在高原上駐訓。兩人高興地聊著別后的情景,就像一對親父子。
“為了學員,許多老鄉改變了生活習慣,全方位配合學員實習。”學院政委袁漢軍說,生活上融合、情感上融入、思想上融匯,使學員與維吾爾族老鄉建立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