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屆全國民族運動會木球分組循環賽的觀眾看臺上,82歲的回族老人丁文才看著場內運動員靈活移動的身影,時而拍手叫好,時而起身吶喊,精氣神不亞于年輕人。
“女婿是教練,孫子是隊員,我是他們的‘拉拉隊’。”丁文才說,比賽非常精彩,參賽隊比上屆增加一支,說明越來越多地方認識并參與回族傳統的木球運動,這讓他很欣慰。
木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時“趕毛球”等活動演變而來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賽由2支隊伍參加,每隊出場5人,每人手握擊球板,運用傳球、接球、運球和擊球射門等技術,避開對方防守,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得分。
丁文才的女婿、寧夏隊54歲的回族教練馬建國說:“我接觸木球20年了,現在是第六次參加全國民族運動會,前兩次是隊員,后來成為教練。一提起木球,我就精神百倍。”
作為銀川市高級中學的一名退休教師,馬建國曾執教籃球、田徑等隊伍,但唯有木球讓他最執著,他帶的木球隊也屢獲佳績。
平日里,常有其他省、區、市的木球隊前來取經,馬建國就免費為他們指導,傳授動作和技戰術要領,“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讓更多人掌握這項運動,把它傳承下去”。
馬建國說,這項發源于回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近年來,作為木球發源地的寧夏正努力傳承這一少數民族文體瑰寶。2007年,寧夏首個中學生木球訓練基地落戶銀川市高級中學,并配套有專業教練員、標準木球訓練比賽場地。隨后,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大學等高校相繼掛牌成立木球后備人才培養基地。2009年,俗稱“趕牛”游戲的木球運動成為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保護和支持政策相繼跟進。
如今,寧夏定期舉辦中學生木球比賽,相關課程進入中小學課堂,這讓馬建國對木球的發展有了更多期待。不過,由于目前高校招生政策、器材價格、教練和裁判員隊伍素質等方面條件限制,他認為木球的傳承依然任重而道遠。
眼下,令馬建國最感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木球喜愛有加。他的兒子丁馬龍為了全身心投入此次比賽而辭去工作。
“傳承木球是父親的事業,我也要盡力幫幫他,讓木球運動傳播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喜歡上這項有益身心的運動,”27歲的丁馬龍說。(據新華社鄂爾多斯8月11日體育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