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09-11-06 點擊:點擊:
湯瓶古時稱“軍持”、“君池”或“執壺”,意為瓶或壺,制作工藝和樣式源與古波斯和中亞一帶,波斯薩珊王朝時期其制作工藝水平達到鼎盛。“湯瓶”的來歷與回族有著密切的關系——
早在隋唐時期,隨著中土和中亞波斯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回回商人的貿易往來,大量樣式精美做工考究的湯瓶也隨回回商人來到中國,曾被稱為“唐瓶”、“唐壺”或“唐瓶壺”,后來國人就根據諧音叫成了“湯瓶”。當時很多來華胡人把湯瓶當作一種“腰牌”來掛,表明他們的飲食禁忌和身份,直到后來發展到把“腰牌”放大并懸掛在門庭。湯瓶不僅在回族人生活中有著多種用途,在中國其他民族日常生活器皿領域內也產生了廣泛地影響,至今在很多飯店、和家庭中常用的茶壺、醋壺、酒壺以及裝飾用品等器具中,仍沿襲著很多“湯瓶”的樣式和風格。
回族人有不用“回頭水”的常規,這種大肚小嘴的水瓶使用起來既衛生又方便。回族人有句俗語:“沒有三把水,不算好回回”,強調了回族人應講衛生的本分。湯瓶壺嘴較小,使用時倒出來的水流也很細,體現了節儉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