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09-11-06 點擊:點擊:
馬世勛 劉傳良
A “振興永”商號的創立和興盛
“振興永”商號由靈武郭家橋鄉馬振幫于民國14年(1925年)創立。
馬振幫,回族,生于晚清年間,從小家境貧寒,父親馬保外出打工后失蹤,家中只靠母親做醋維持生計。因為家中貧困,所以,馬振幫被過繼給其叔父,由叔父將他撫養成人。馬振幫20歲時靠一頭毛驢、五石蠶豆做資本,開始經營小本生意。后來,他為其堂兄拉駱駝,并借機捎腳,逐漸積累了資本。有了一定資本后,馬振幫買了5峰駱駝,獨自進城經商。他先跑行商,在旱路使用駱駝,有時也雇用船筏走水路;有時合伙經營,有時單獨經營。走旱路就是將吳忠的土特產品,如羊毛、羊皮、大麻、枸杞、藥材等用駱駝馱著,經伊克昭盟(即現在的鄂托克前旗和后旗)到達包頭,再轉運到綏遠、張家口及北京、天津等地。回來時,將京、津地區購進的綢緞布匹、日用百貨、金銀手飾等運到包頭,再轉運到吳忠,然后批發到定邊、平涼、榆林、中寧、中衛等地銷售。走水路就是將吳忠的土特產品在古城渡口裝船,經烏海、臨河、五原,運到包頭。
隨著資本的積累,馬振幫的生意越做越大,到1921年時,他的駱駝已發展到50峰,資本達到5000銀元。1925年,馬振幫開始在家鄉郭家橋鄉創辦“振興永”棧坊,并先后在包頭、天津、蘭州、武威等地設立了莊點,均由自家人負責。其經營特點是:
1.獨自經營,不用外人;
2.購、運、銷緊密相聯,互相配合,馱運物資、包裝搭配全由自己人負責,故在運輸途中不易發生事故;
3.各地莊點對商品流轉、市場信息能及時用電報、信件傳送,保持溝通聯系,便于隨時掌握市場行情;
4.批發為主,薄利多銷,價格合理,重視信用。對顧客購買的商品,有質量問題的,保證換貨、退貨;
5.采購人員熟悉業務,能夠掌握商品的質量、產地、特點等。馬振幫的生意做大后,因他忙于朝覲,便將生意交于兒子馬岳洲等兄弟經營。馬振幫生有四子:長子馬岳洲、次子馬五洲、三子馬興洲、四子馬國洲。
B “八大商號”促進吳忠回族商業發展
吳忠回商“八大商號”有靈武何義江的“義順源”、馬振幫(馬興洲的父親)的“振興永”、吳南鄉馬漢武的“福順安”、吳南鄉李鳳藻的“天成和”、馬月坡的“福興魁”、丁繼祖的“慶盛魁”、王兆瑞的“興盛魁”、金積馬順的“宣德堂”。八家商號都有駝隊,最多的是“天成和”,有駱駝200多峰,其次是“振興永”,有駱駝180多峰。從經商的資金規模來看,何義江的“義順源”為寧夏和吳忠的首位,其次為馬振幫的“振興永”商號。由于吳忠八大家商號經商興盛,使吳忠堡的大小商家發展到近百余家。吳忠有行商、跑單幫及小商販。吳忠堡的經商聚集地主要集中在石橋子、古樓街,每到集日,人來客往,十分繁榮。
C 馬興洲智救八路軍情報員
1942年,馬振幫的三子馬興洲年僅19歲,在包頭經商時,負責“德隆”商行的采購、記賬業務。當時,包頭已被日本軍隊侵占。“德隆”商行長年和一位叫王掌柜的人做生意。王掌柜從“振興永”設在包頭的“德隆”商行批發布匹、百貨、藥材。雙方買賣公平,誠實守信,生意做得十分融洽。一來二往,馬興洲和漢族的王掌柜成了朋友。一天,馬興洲和包頭商會會長吃飯時得知,日本鬼子從當地漢奸那里得到情報要抓王掌柜,原來王掌柜是八路軍的情報員。馬興洲聞訊后,急忙告知王掌柜,并幫助他離開了包頭。為了防止日本人的迫害,馬興洲也急忙離開包頭,返回家鄉。解放后,馬興洲在蘭州商業干校學習時,巧遇當年他曾幫助過的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的王掌柜。這位八路軍情報員時任甘肅省委統戰部政治處處長。王處長拉著馬興洲的手,激動地說:“你給八路軍幫了大忙,也是為抗戰做了貢獻,”可惜,這位王處長后來因病英年早逝。
D 馬家兄弟為解放軍捐糧
吳忠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所屬的一支騎兵團因有剿匪任務留守吳忠,團部駐扎在馬岳洲、馬五洲、馬興洲、馬國洲兄弟4人位于東塔鄉的寨子里,指揮員為羅政委和趙團長。馬家兄弟4人積極擁護解放軍解放吳忠,為駐扎的部隊捐獻草料6萬斤、糧食4萬斤,慰問解放軍16只羊。馬興洲還騎上騾子,帶領解放軍到東山剿匪,抓捕了不少土匪,受到部隊首長的贊揚。部隊奉命開拔前,給馬家兄弟4人留下銀元300塊,馬家兄弟4人堅決不收,羅教導員和趙團長反復講這是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規定。在馬家四兄弟的再三推辭下,部隊首長寫下“注明 馬家開明人士支援部隊解放吳忠,捐獻糧草”的收條。可惜這份珍貴的歷史資料在“文革”中遺失了。
E 馬家兄弟帶領商戶支援抗美援朝和國家建設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對經營個體商業采取扶持、保護和改造政策。1954年,吳忠成立了工商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號召工商業戶積極自愿認購人民勝利公債和建筑公債,馬岳洲、馬五洲、馬興洲、馬國洲兄弟四人積極認購公債400塊銀元。他們在抗美援朝愛國運動中捐獻了吳忠街上180間私有住房,又敲鑼打鼓地將大量金銀財寶捐獻給當地政府,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的志愿軍和國家經濟建設。吳忠的商戶們在何義江、李鳳藻和馬家四兄弟的帶領下,捐金、捐銀,購買了一架“吳忠號”戰斗機,支援抗美援朝。何義江、李鳳藻和馬家四兄弟等93戶工商業者入股集資了18.47萬元,支持建設吳忠電廠,并捐資建起了吳忠棉布廠(原國營吳忠毛棉廠)。
1956年,馬家四兄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參加公私合營,將全部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轉歸國有。黨和政府給予馬岳洲、馬五洲、馬興洲、馬國洲兄弟四人較高的政治榮譽和待遇:馬岳洲擔任吳忠市供銷社采購股長,馬五洲任吳忠市人民委員會委員、自治區工商聯副主任和吳忠市工商聯主任,馬興洲任吳忠市棉藥行業委員會主任、市華紗布公司經理、公私合營棉布商店經理,馬國洲任吳忠市百貨公司財務股股長。 1983年,馬興洲任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工商聯常委及吳忠市工商聯執委,1985年,他從吳忠市百貨公司退休。
目前,馬岳洲、馬五洲、馬國洲已逝世,馬興洲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