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10-03-24 點擊:點擊:
大順齋的糖火燒選用精致的面粉、麻醬、紅塘、桂花、香油等為原料,制成的糖火燒酥松綿軟、味道香甜、食而不膩。芝麻醬和紅塘對人體又有溫補作用,所以各族民眾老幼皆宜,尤其適合老年人食用。如果吃糖火燒的同時喝一杯香茶,更能品出它的獨特風味。大順齋的糖火燒還有一個特點:夏不易霉,冬不易干,一般可經月不壞。
大順齋迄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崇禎年間(1640年前后),南京回族劉大順落戶通州,走街串巷賣油炸果子、糖火燒等小吃。后來在南街安家大院開了2間鋪子,取名“大順齋”,一銘劉家鋪子,二求買賣順利,生意越做越興旺。到了清乾隆年間,又在鄰近鬧市的回民胡同購置了5間房子,2間作門面,3間當作坊,生產經營糖火燒和南味清真糕點。產品除門市零售外,還批發給小販經銷。清末,大順齋在劉大順第六代孫--劉九爸的苦心經營下,生意進入鼎盛時期,先后設立了4家分號:通州的“大來號”,北京城內的“大生號”、“大新號”、“大興號”。大來號專門為大順齋提供制作糖火燒、糕點用的面粉、芝麻醬等原料,其它分號以經營大順齋糖火燒、糕點為主,兼營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
1900年以后,生意趨于蕭條。民國元年(1912年),通州大順齋在戰亂中被焚毀。雖于當年重建,但已元氣大傷。此后,兵災匪患迭起,民不聊生,企業日漸衰落。
從1949年開始,大順齋的生產經營得到恢復。1955年,該店率先實行了公私合營,生產有所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剛剛步入正規的大順齋一度被并入通縣食品廠。1979年后,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老字號再獲新生,大順齋又恢復了獨立經營。其產品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喜愛,被評為北京的優秀食品老字號企業。
據《北京志·飲食服務志》記載,大順齋的糖火燒在制作材料上是非常嚴格的,面必須是純凈的標準粉,油必須是通州的小磨香油,桂花一定要用天津的甜桂花,紅糖和芝麻醬也都是專門購買。料配齊了,再看做工,更是講究:先將紅糖加面粉搓散燒熟,加入麻醬、油和紅糖,和成糖醬;再用干面粉加發面,發酵后對堿。餳面后,將面按500克一塊搓成長條,搟開甩成柵子,抹上糖醬,隨抻隨卷成筒形,揪成50克小劑,揉成圓形小桃,摁扁碼入燒盤。接下來就是烘烤了,這里面也有文章:先把餅搶臉兒1-2分鐘,起鍋上盤后,再入爐烘烤15分鐘左右。熟后晾涼,放入木箱中悶透悶軟。
如此一番工序走下來,深棕色的糖火燒就出爐了,雖然模樣像象棋棋子,缺乏吸引人的造型,但聞起來卻香噴噴,吃起來甜滋滋、軟酥酥;而且,這種糖火燒易于保存,只要密封得好,一兩個月不霉、不干、不走味。有這么多優點,這糖火燒自然是遠近聞名。1960年印度總統尼赫魯訪華時,就專門品嘗了大順齋的糖火燒,臨走還帶走了20多斤。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期間,大順齋被指定為大會用糕點生產廠家。該廠生產的糖火燒、薩其馬、棗泥壽桃、五字餅等10余個品種,定為亞運村專供食品,每天專車送貨,頗受體育健兒和亞洲賓客的青睞。當年劉大順創立大順齋時,何曾想到自己家的糖火燒能走出國門、揚名海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