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回族在線 時間:2011-01-07 點擊:點擊:
江蘇古城常州市有個雙桂坊,讓人難忘的是回族的“清真”,是餐飲中的一大亮點,因為雙桂坊是常州歷代回族餐飲的集中地,富有回族的亮麗風景。在雙桂坊與公園路的交叉處,有常州唯一的清真寺(原稱真教寺);還有聚居著回族同胞的回回堂弄、馬園巷。雙桂坊更有長興樓清真菜館、清真雙桂麻糕店、清真茶食糖果店、油條店和清真鍋貼等等,真是琳瑯滿目。
雙桂坊其實是“雙貴坊”,因為在宋代,住在這里的宋維、宋絳兩兄弟同時考中進士;接著,丁宗臣、丁寶臣哥兒倆又雙雙登科。他們是名副其實的“雙貴”。至于“雙桂”更有“靈椿丹桂”、“蟾宮折桂”、“桂馥蘭芬”等典故的內涵,這些都非常耐人尋味。
常州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葆俊就是從雙桂坊清真麻糕店里學徒出來的。說起那時的情景他繪聲繪色,“那時做的東西地道,實在好吃。”
陳葆俊1975年當了營業(yè)員,文革一結束,趙華宇阿訇和錢小山等知名人士,就在政協(xié)會議上提案,要求恢復被文革一掃而空的清真食品生產。經過努力,1981年清真食品生產就恢復了,有30名員工,地點就在清真寺邊,老長興樓對面的公園路2號。陳葆俊那時就到了清真麻糕店。其實就是前店后作坊的清真食品廠,老話叫糕餅坊。當時常州只有7家糕餅坊:時代、老大房、禾香村、瑞和泰、清真、青山和建成。每個糕餅坊都有自己的任務,清真就主要為回族群眾服務。那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每年下達任務,清真月餅、糕點還有中式糖果、蘇式糕點,其實從形式上看,清真糕點已經本土化,只是原料是絕對的講究,完全符合清真要求。簍簍刮刮有60多個品種。做的量很大,不說別的,光是一種素月餅就要做10萬斤,40萬只,還要憑那時的備用券供應,也是那個時代的印記。物美價廉的回族麻糕每天的供應量是有限的,賣完為止,當時要吃回族麻糕必須去排隊。那時的排隊很有趣,不要人排隊,而是把你的錢和糧票卷起或折疊好,順次序放在麻糕桶邊上排隊,秩序井然,決不會搞錯,這是在特別的時代,產生的一種特別的辦法,現(xiàn)代的年輕人會覺得不可思義。
糕粉炒起來是大有講究的,鐵鍋里要放黃砂,再放進米,把米炒黃后,篩去砂子,再手麥或赤豆浸胖后與米放在一起,讓米吸收水分,這樣做出來的糕粉才正宗,還要放進飴糖才好吃。豆沙要是炒出來的,蜜糕的米粉是要先蒸熟了再做的,和現(xiàn)在的做法是相反的,麥芽糖是要拽出來的,而且一定要是西北風,西北風一停,糖就會“烊”。這些都要是手上的傳統(tǒng)功夫。回族節(jié)日要做大量做“油香”,還有薩其馬。眼下,中國人對麥芽糖似乎不屑一顧,但是在歐美、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卻成了香餑餑:因為它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對人體無一害而有百利。
現(xiàn)在,廠里還有保存著一種叫“錫燙”的工具,是錫做的,重得不得了,使用時先要放熱水里熱,再把熟米粉放進去,第二天再把米粉切成糕,經過這種傳統(tǒng)手法的處理,糕的質地均勻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