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清真食品譯為阿拉伯語“泰阿姆伊斯蘭”,就是伊斯蘭教食品。作為中國回族的一部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清真飲食文化也同其發展歷史一樣,起源于唐代,發展在宋、元時期,定型在明朝,到近代形成完整的體系,并以伊斯蘭教規為依據,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不斷總結、創新、發展和完善。同時,在與當地漢族群眾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吸收了漢族飲食傳統及烹飪技術之長,使清真飲食品種更加豐富,如清真月餅、餃子、元宵、粽子等原本是漢族的食品。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回族食俗有其鮮明的民族特點,也滲透著西北回族的共性,即以面食為主,口味比較重酸辣,喜歡吃牛羊肉,且特別重視飲食的清潔衛生。據不完全統計,張家川清真食品有十大系列四十五個品種。面食中,干面鍋盔、油鍋盔、油香、油饦、油切、馓子、花花(油炸的各種花型的面果子)、出湯面、麻食、面魚、醋粉、涼粉、各類甜食糕點等,形式多樣、獨具特色;蕎面寸寸兒、玉米面、莜麥面馓飯、攪團(在開水鍋里撒下面粉,攪成糊狀,稀為馓飯,稠為攪團)等傳統家常飯,味美可口、富有營養;油面子(油茶)、炒面(一種熟面)等可沖飲食物,味道爽口、營養豐富、便于攜帶、久不變質;炒面、熗鍋面、燴面、氽面、扯面、拌面、酸湯面、碎面、出湯面、麻食、面魚、麻辣串、砂鍋、豆腐腦、羊肉串、豆漿、燒烤等,烹飪考究,口味獨特,各具特色。
張家川清真面食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湛,令人叫絕,無不凝結著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成為當地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回族喜吃牛、羊、雞、鴨肉,忌吃豬、驢、騾、馬、狗肉及自死物,以牛羊肉為主的清真菜獨具特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回族菜肴在繼承和發揚其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各地菜肴的精華,融合、吸收其特點,花樣品種不斷推陳出新,創制出色、香、形、意俱佳,具有獨特風味的各類特色菜肴。張家川的回族傳統宴席“十三花”、“十全”、“四盤子”等別具特色,是待客的最上佳品。還有獨具張家川地方特色的“碗兒菜(燴菜)”,一人一碗,吃來爽口、方便。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伊味思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根據穆斯林的習俗,選用經檢疫的優質牛、羊、雞、兔肉為原料,輔以多種天然香料,用科學的食品加工技術研制的清香牛肉、麻辣牛蹄筋、紅燒牛腩、香酥雞、美味兔肉等新產品,肉嫩味美、口味綿長、風味獨特,具有保質期長、攜帶方便、物美價廉等特點,先后榮獲甘肅省、天水市“名牌產品”獎。不僅暢銷于天水、蘭州、西安、北京、新疆、寧夏、深圳等地,甚至遠銷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深受消費者青睞。是人們走親訪友的最佳禮品、外出旅行必備的快餐食品。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各種清真風味小吃千種百類,令食客驚羨不已,各種菜肴味道鮮美可口,久食不厭,為廣大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群眾所青睞。無論是起源、原料、特點、烹飪方法,還是口味風格都滲透著張家川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是其千百年來智慧與文明的體現。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真飲食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以飲食唯良、必慎必擇、嚴格衛生、講究營養和注重保健成為清真美食百花園中一叢絢麗的鮮花。
為了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全力打造成“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張家川縣于2007年7月19日成功舉辦了“中國•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首屆關山花兒會暨清真食品節”,原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膺宣布首屆關山“花兒”會暨清真食品節開幕。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胡慧娥,甘肅省軍區原副政委楊耀春,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原中共天水市委書記虞海燕,原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廣智等市四大組織領導,離退休老干部,市直有關部門、駐市部隊、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周邊縣區、省內民族州縣和國內回族自治州縣的負責人,省內外部分作家、詩人和專家學者等出席了開幕式。張家川清真食品從此名聲大振,享譽省內外,成為盛開在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園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