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15-01-14 點擊:點擊:
九碗三行子,是新疆回族人最典型的菜品,念這幾個字的時候,“行”(hang)字一定要念成去聲,才能叫出這道菜的語感。
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這“九碗三行”就是指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樣的碗來盛,并要把九只碗擺成每邊三碗的正方形,這樣無論從南北或東西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
![]()
這種宴席不僅擺法有講究,而且上菜時也有名堂。一般先上四個角的肉菜,稱之為“角肉”,然后再上四個邊的菜,其中對面的兩碗菜,名稱要對稱,謂“門子”?!伴T子”菜就是菜名要一樣,但花樣和原料可以有區別。比如東面是“丸子”,那么西邊的菜也必須是“丸子”,但一邊的丸子可以用牛肉,另一邊的丸子可以用羊肉,另外也可分別放些雞蛋、木耳之類的東西,以示區別。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增加菜的花色和品種,以顯豐盛。最后上中間的那碗菜,一般放涼萊或是別的菜,講究的中間放火鍋。
“九碗三行”的菜都不用過油炸或炒,全部用蒸、煮、拌。菜的原料主要是牛、羊、雞肉以及白菜、豆腐、粉條、辣子、木耳、黃花、雞蛋、蔥花和其他蔬菜。有時根據四季上市蔬菜的不同,所做的菜的內容有所變化。
![]()
這種宴席的主食有花卷、饃饃、米飯和油香。客人入席后,先要上小麻花、油果、方塊糖之類的點心和糖果,并要請客人喝茶。這種做法,其目的是讓遠道來的客人先休息一下、喘口氣,再則讓客人們互相認識一下。并聊聊天、活躍氣氛。稍稍休息后,便開始上“九碗三行”的菜。由于九碗菜都不過油,選料精細,所以吃起來不膩人,且爽口,另有一番風味。做“九碗三行”的宴席,事先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要根據客人的多少,準備足夠的肉和菜,并在大籠里蒸,所以“九碗三行”上菜速度快,一兩分鐘內即可上齊,客人對每道菜都能吃上熱的,客人也十分滿意。
![]()
聽昌吉當地人介紹,吃正宗的九碗三行子,要去昌吉回民小吃街,那里的大師傅,據說在他沒有開餐廳之前,常被人請去在紅白事上做這些菜,久而久之,便有了名氣,最后索性開了家餐廳。
過去的九碗三行子,雖說也是九碗菜,但實際上只有5種菜品:丸子兩份、燜子兩份、黃燜肉兩份、夾沙肉兩份,最后是中間擺放的一份水菜(湯)。
這些菜品中的燜子,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肴:用上好的牛后腿肉,攪成肉餡,加入花椒、姜、鹽、胡椒粉調味,然后盛在一個方型的食盤中,把蛋清與蛋白各抹一層在肉餡上,蒸50分鐘左右,放涼切成片。上席時,澆上用西紅柿丁、醋、紅綠辣椒丁、芡粉勾成的汁就能食用了。
當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材種類的增加,廚師在保留傳統菜品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革,他們現在推出的已經是第二代“九碗三行子”了包括:“清蒸袈裟”、“雪花丸子”、“蔬菜肉卷”、“羊肉燜子”、“黃燜羊肉”、“風味蛋卷”、“芝麻魚條”、“紅扒雞翅”、“甜盤子”。
![]()
九碗三行子并非只是一道簡單的菜肴,如果取掉中間的水菜,細看就是一個回族的“回”字,九在回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大最吉利的數字,過去中國被人們稱為九州,當平整的丈盤里盛著九碗三行子端上來時,其實已涵蓋了人們最樸素的祈愿:天下太平。
![]()
據說,當年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被發配新疆時,一路風塵仆仆,歷經艱難過星星峽、哈密、木壘、奇臺、吉木薩爾,行至昌吉。當地的回族人得知此事,特地精心準備了九碗三行子,招待這位他們心目中的英雄。
![]()
不知那天,吃過這道菜的林則徐懷著怎樣的心情,又繼續西行踏上了前去伊犁的道路,但是從那一天開始,這道菜便與林則徐聯系在一起,被人們口口相傳。
其實當故事結束時,探究其中的真偽、年代、地點已沒有了意義,我們有理由相信,百姓心之所向在那一刻應該溫暖與照亮了英雄的前路。
當回族的早期先民遠離故土,背井離鄉,來到新疆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對民族傳統的遵循從來沒有中斷過,九碗三行子因此被注入了令人動容的情感,表達了具象食物之外的另一種深意。